‌·

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音频专栏上线了!名师亲传心得

如何让你的年味有物、有理、有风格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2月20日        版次:EA06    作者:梁艳燕

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音频专栏开通啦!给你好听。

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音频专栏上线了,我们邀来广外附设外语学校的高中语文老师苏小莲和广州市骨干教师、广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梁粱为你讲解如何写出自己的年味儿。想听老师娓娓道来,赶快扫码吧!

  广外附设外语学校的高中语文老师苏小莲:万物有名,自带风格特征

如何审题立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选材定角度,这些内容,从小学到高中,相信大家都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与技巧。但尽管如此,非常多的同学在掌握了足够多的技巧后,写出来的文章,仍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空泛,没有画面感,缺乏生活的感染力。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苏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高效的写作方法:

用足够多的名字来表达你文章的内容。

用具体的名字来描述你的家乡,“我的春节”,就会有地域的芬芳。汪曾祺写《我的家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读者读到高邮、京杭大运河这两个名字,会立即自动脑补有关这两个名词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去掉了这两个名字,那么,王曾祺的家乡,也就混沌一片。最怕同学们这样写文章:“春节,我随父母亲回到了老家……”没有具体的名字指引,“我的春节”,就会迷失家的方向,就会失去通往故乡的如画风景。

给你文中的人物以具体的名字,“我的春节”,就会有时代的特性,人物生命的张力。新中国时期的“建国”、改革开放期的“小倩”、当代的“子萱”,每一个名字,自带时代特色,更兼有喜好的迥然差异。而宝玉黛玉、晴雯袭人,更暗含人物的命运。“我的春节”故事,若有写人,千万记得给写出他们的具体名字,或者是最有特色的外号,一张张有姓有名或者有外号的脸,会使得你的写作与读者的阅读共情,时间会因这些名字而久驻。

给你看到风景民俗以具体名字,“我的春节”,就立即有了独特丰富而具体的记忆。汪曾祺写《故乡的元宵》:“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文章这样开头,没有任何的形容词,就这样以这些密密实实的名字: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花担子、茶担子,赛城隍,将故乡的七月十五的盛景写了出来。同学们,在你的春节里,你看到哪些风景民俗?请将它们的名字写下来,那么,你的春节,就具有了一份累积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山川灵气,民间记忆。

给你的饮食以具体的名字,“我的春节”,就立即有了人间的烟火气息。例如《红楼梦》写得最精彩的一道美食:茄鲞。借助凤姐的口,把茄鲞的做法,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茄鲞在贾府里的餐桌上,不过是一道富有特色的小菜,但这段文字,极为经典精妙,过程中几乎是名字的描述,却将工序之繁,配料之多,藏鼎食之家的富贵,不动声色地描述了出来。同学们,你的春节,想来有着无数的美食,何不把它们的名字写下来呢?“我的春节”如果是这样记述:桌上,有鱼,有肉,有青菜,那就太粗糙,太没有特色了,更无法突显独属于“我的”那份人间烟火味的舌尖体味。

山川草木,人间万象,自有其名。每一个名字,都自带风格特征,都含各自的属性密码。生活中,养成观察细节的习惯,尽可能弄懂尽可能多的所见之景、所识之物,一箪食,一瓢饮,皆有独属于它们的名字相关联,多识鸟兽虫鱼之名,将它们,请进你的文章,那么,何止是你们的春节——你们的生命,都会有这些名字的照耀,自带风格光芒。

  广州市骨干教师、广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梁粱: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理,有多远?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话题:非虚构写作,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理。

以下我将分解成两部分和大家讲解。首先,我们怎么看“风景”,也就是怎么探索言而有“物”的“物”。其次,我们如何解释“风景”的道理,也就是怎么提升自己对风景的认识,做到言之有理。

那我们如何看风景?可能大家在脑海中会立刻蹦出一个词——观察。那我们如何观察呢?我给你一个关键词——细致入微。观察,实际上就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信息收集的过程,属于原始积累阶段,所以不需要做太多的筛选。但是,为了在观察过程不至于太庞杂,我觉得还是要根据一定的次序,如从近到远,从高到低,从左到右等。无论观察景和物,还是人和事,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在观察之后,我们这个“看”的过程远还没有完成,因为需要变成写作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才是关键环节。我再给你一个关键词——画面感。怎么做到呢?这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做选择,并且要稍微用一些技巧来呈现。我举两首大家熟悉的诗词作为例子:

第一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这种技巧叫“白描”,就是用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勾勒出整幅画面的线条。白描的关键点落在“线条”两字,要简洁,写出景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首: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绝句是写约客对弈,而客因雨不至的情景。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写出了一个生活的细节:主人焦急地等待着,没事可干,“闲着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这极为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在烦人的梅雨中焦灼等待的心情。这种技法大家很熟悉,就是细节描写。我觉得,细节描写的关键点落在“放大”两字,放大那个你认为最重要的地方。

当然,在非虚构当中,我们的“风景”中必定有人和事,这些技法同样适用。在几年前,我也曾经让学生写过春节。其中有两位男生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运用这些技法的。

首先,看郑同学写的:

老家没有网络,更别提wifi了。而我这种手机族,在这里就像一个误入桃源的武陵人,也只好来体验一把农民的生活,就是和爸爸一起剪荷兰豆。

剪荷兰豆可是一项技术活,果实和叶都是绿色,果实伪装在绿叶之中,就像一个个绿精灵在玩着捉迷藏,我拿着剪刀,张大眼睛,一处一处地细看。挑开绿叶,这不,一条颗粒饱满的荷兰豆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喔,这里还有,那里还有。

我如获至宝,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爸爸点点头,说:“把它们都剪下来,不要落下一个。”我一手拎起一根茎,另一只手则握着剪刀,一剪,一条荷兰豆就到了手中。很快,一条荷兰豆苗被清空,一排荷兰豆苗被清空。袋子里已经慢慢地都是荷兰豆了。我的心中满满的幸福成就感。

再看看李同学的,他写了另外一件事情:

腊月三十,妈妈一整天都在厨房里卤肉,为年夜饭做准备。中午,我们来供祖宗。我摆好三茶四酒,五花肉,豆腐煮鱼和米饭后,爸爸便在饭桌前点燃了香和蜡烛。接着,他在饭桌旁奠了一小杯酒,边奠边说着:“请祖宗们上座。”然后,他带我来门口烧纸钱,烧的时候还喃喃念着对今年的期望与祝福。烧完纸后,他让我们来在饭桌前磕头,一人磕九个。磕完后,他便说道:“请祖宗们下席。”仪式便结束了,充满了神秘感。

我们来小结一下:郑同学用白描简洁地写出了荷兰豆的生长形态,“绿精灵”的比喻让人眼前一亮,然后对剪荷兰豆做了细节描写。李同学直接把过年“供祖宗”这个细节放大来写,结合父亲的语言描写,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风景已经呈现出来,如果能加上一些理性的色彩,内涵会更加丰富。但是,如何获得理性的思考呢。我提一点看看能否给大家一些启发。我觉得,要寻找春节的写作素材,不妨放眼于农村。我们有不少同学回老家过年,这里的“风景”,尤其是各种年俗,极具新鲜感。如年夜饭、各家串门、祭祀仪式等。还有各种人,如城市工作的返乡者、村里的长辈、邻居亲戚等等。这都给予“风景”以丰富的素材。

在这背后,有什么“理”呢?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叫《乡土中国》。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经过长期在乡村地区的社会调研和考察整理出来的详实资料。从解释什么是真正的“乡土”开始,他将乡土社会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用浅显风趣的例子和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叫“熟人社会”。

通过这种阅读,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带来一些理性的光辉。因此,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言之有理”,要有充分的阅读作为积累,借“它山之石”才可“攻玉”。

最后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几个关键词,我们写作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理”。要做好“言之有物”,请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事无巨细”,二是“画面感”。要做好“言之有理”,要注意平常的阅读积累。这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期待大家的作品!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