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无数外国网友涌入中国社交APP“小红书”,交流互动的同时中美网友也开始了“对账”,围绕日常生活成本、教育和医疗开支等领域进行讨论,增加对外界的认知。
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可以就2024年对一下账。1月17日上午10时,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去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这也是开年外国记者最多的一场发布会,会前半小时大厅外就排满了领取材料的记者,以便在规定时间里第一时间报道中国的年度经济数据。
初步核算,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35万亿元,为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在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条件下,我国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很不容易。”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如是评价。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发布人还回答了中外记者9个问题,涉及就业、消费、楼市、物价、新质生产力和经济展望等方面。
宏观经济数据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感,有多大“温差”?南都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就相关数据和现象进行解读。
有地方去年出生人口增幅高达17%,这是为何?
2024年是中国农历“龙年”,望子成龙,身边不少家庭赶在这年新添了“龙宝宝”。国新办发布会公布的数据中,出生人口由降转增引起较多关注和讨论。年末全国人口逾14亿人(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人口总量降幅有所收窄。但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了52万人,是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
对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分析,这主要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响。
在地方上,近期湖北小城天门市的2024年出生人口增幅高达17%受到舆论关注。报道分析是当地补贴生育力度较大在起作用,叠加各类补贴(包括一次性生育奖励、育儿补贴、购房奖补等),天门对每个二孩发放9.63万元,三孩发放16.51万元。
不过,王萍萍坦言,从全国来看,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仍在减少,对我国下阶段出生人口依然存在影响。
“按照1952到2023新生人口的统计,龙年平均比兔年多生6.4%,而实际去年龙年只比前年多生了5.8%,反映了生育率长期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扭转。”人口经济学家、携程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撰文指出,各种证据表明,出生人口乃至总人口萎缩的趋势都在加速。除了年轻人口和育龄妇女数量下降,人们的婚姻和生育观念也在改变,不婚不育的人群在增多,年轻一代婚育意愿低迷。
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如何挖掘消费潜力?
人口数据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老年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比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比15.6%。
梁建章认为,少子化和老龄化的趋势不仅会增加整个社会的养老成本和工作人口的税负,也会依次对行业造成负面影响,如奶粉、儿童用品和托育服务、教育、食品、服装、房屋、家具、家电、电子消费品、汽车、旅游、娱乐、医疗、养老、殡葬等,并进而影响需求和投资意愿。他认为,2017年以来出生人口下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虽然要在十多年后才会呈现,但当前经济增长势头已看出端倪。
不过,王萍萍认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超过8亿人(16-59岁人口85798万人,占比60.9%),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虽继续加深,但老年人口中60-64岁老年人比重较大,年龄结构相对年轻,为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利时机。
为挖掘和服务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去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银发经济的政策文件。1月9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回应南都记者,银发经济前景广阔,老年人群体规模不断上升释放大量老年产品和服务需求,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进入老年阶段,这部分人消费意愿和消费活力更强。他还指出,从消费趋势看,老年人与年轻人消费边界不断融合,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愈发重合,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悦己消费,成为消费多元化发展的关键群体。
实际上,人们也在工作日的旅游景区看到越来越多“活力满满”的老年人。据测算,“十四五”末我国或将迎来万亿元的老年旅游市场,就此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璜对南都记者表示,传统观点认为老年人出游意愿弱、消费支出少、产品档次低,但近年来,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都更好的城镇“60后”老年人陆续退休,老年旅游需求正在向专业化、个性化和品质化方向发展。因此,旅游业积极应对老龄化,也是未来一个重要战略。
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什么收入在涨?
“今年我60岁了,但很多工作不要我了。我不是退休,是失业了。我该如何体面养老?”一位常年在外工作的农村老人如是说。家庭失去了其中一项收入来源,他也搁置了买车的想法,尽管现在不管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都在降价,购买还有国家补贴。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居民收入情况如何?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司司长张毅分析,可支配收入的四项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是重要支撑因素: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327元,名义增速5.8%;居民节假日旅游出行、文化娱乐活动需求旺盛,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经营形势良好,带动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908元,增速5.6%。
以旅游为例,哈尔滨冰雪游、天水麻辣烫、跟着《黑神话:悟空》打卡山西小城……去年各地文旅争相“出圈”。不过,也有分析指出火热的旅游出行数据背后,是消费降级,是“旺丁不旺财”。对此,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政府一名负责人对南都记者表示,账并不能这么算,有经济账也有社会账。“最美自驾路”草原天路、张北草原音乐节等吸引了来自京津等全国游客,周边农牧民可以通过摆摊、开民宿等方式增加额外收入,也为这个小城带来了投资。去年前9月,草原天路张北段自驾游同比猛增1.7倍,直接受益群众近10万人。
1.7亿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今年会涨多少?
每次公布收入数据,不少人说“我的收入被平均了”“年轻人工资现在都比不上长辈退休金养老金”等等。国家统计局也坦言,收入的调查数据有局限性,它将居民收入在总体各个群体之间的差异抽象化了,即无法反映不同行业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家庭规模等群体间的收入差异,会与部分居民的感受不是很相符。
收入构成中,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继续增长,但增速分化较大。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7644元,增速5.3%。受养老金标准调整和领取人数增加带动,居民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增长7.2%。
南都记者注意到,今年养老金还将提高。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近期各地在召开地方“两会”,不少都提到该政策。从全国来看,2024年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为234元左右,超1.7亿人领取。但不同省市的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不同,例如上海的基础养老金为1490元,北京为971元,有的地方则在200元左右。
而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3435元,增长2.2%,增速较低。不过,农村居民人均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增长10.0%。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4处提到居民“增收”,其中就包括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专家对南都表示,当前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太小,在生活中有一些闲置的资产,如何把它盘活利用,值得思考。
去年四季度新房销售转增,今年股市楼市还能涨吗?
“去年GDP实际增速达到5%,但考虑到价格后,名义增速低于5%,这就会产生一定落差,体现在居民和企业层面的感受就没有那么好。”1月19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点评。去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仅上涨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则下降2.2%。
“价格是经济运行冷暖的衡量指标,也是提振微观主体信心的关键。”在该论坛上,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谈到了价格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她表示,物价下行可能会沿着利润-投资-就业-收入-消费链条负面传导,即物价下降,企业利润空间收窄,削减投资裁减人员,就业压力上升,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新一轮物价下降。而在资产负债表受损下,包括企业、居民和政府等各部门的支出能力和意愿受到制约。
毛振华指出,从资产价格来看,住房是居民财富的重要领域,大概占2/3,由于房价低迷,居民的资产增速是显著下降的。另一部分资产,体现在股价上。他认为,这是去年宏观政策中较有效果的部分。去年9月股票市场曾有一波强劲的反弹,后续有一定波动。“基本上维持了差不多20%的增长,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他指出,今年的工作重点有很多,但当务之急是怎么通过政策的干预和引导,使得价格能够恢复到正向,从而提高社会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楼市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发布会上,康义介绍,去年9月中央提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以来,四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0.5%、1.0%,扭转了之前连续下滑的态势;房地产业增加值也由负转正,从三季度下降1.2%转为增长2%。
“2024年多数城市全面放开限制性政策,同时从降低购房成本、加大购房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方面释放政策利好,当前居民购房首付比及贷款利率已达到历史最低,限购政策也处于实施以来最宽松阶段。”中指研究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对南都记者表示,展望后市,2025年新房销售恢复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居民收入预期尚未根本性扭转、有效供给不足、二手房市场对新房“替代效应”等。从供应端来看,短期土地缩量、房企资金承压、市场库存积压等因素仍将制约投资开工恢复。
在康义看来,下阶段房地产市场有望继续改善。“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新型城镇化还没有完成,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还有潜力。”
“内卷”下企业以价换量,今年会得到改善吗?
物价低迷正成为困扰企业甚至是经济运行的一大问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撰文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量价背离”特征明显,尤其是生产端各项数量指标较强,但价格方面的数据持续偏弱。如此现象,不仅发生在传统产业,也在新兴行业;不仅在内需领域,也在出口部门。
他指出,面对总需求不足的挑战,诸多企业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此时企业追求的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亏损最小化”。反映到宏观层面,这客观上有助于实际GDP增速的短期平稳;但折射在微观层面,这大都体现为企业盈利指标的弱化。
“强大的制造能力,碰上内需不足与消费不足,导致价格走低和‘内卷’。”湖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观察到,2024年“内卷”现象在职场、教育、房地产等多个领域普遍存在。它表现为内部竞争过度激烈,资源分配不均,个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等。例如,在职场中,求职者为了有限的工作机会不得不降低薪资期望和职业要求;在教育领域,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花重金报各种辅导班、考证书等。
为了应对“内卷”,政府和企业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科技创新、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劳动者素质等,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上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叶青对南都记者表示,“2025年起,中国取消部分出口退税等措施,随着上述措施出台,‘内卷’或将得到改善。”
南都调研 总第543期
采写:南都记者 陈秋圆 莫倩如 发自北京
制图:李芷琪(可灵AI和豆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