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瑶玥。
大英博物馆的博文迄今已有近8900名用户点赞。
贺瑶玥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中国文物(局部)。
“是哪位汉服姐妹登上了大英博物馆官方主页?”前段时间,一则网帖在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目前点赞数已超过1.9万。原来,是英国大英博物馆官方账号晒出了一张照片,三位中国女生身着华丽的汉服逛展,她们上楼梯时错落有致的背影,恰好被一位伦敦摄影师抓拍了下来。照片发布后,在外网也引起了关于中国传统服饰的热议。
照片中身穿明制汉服长袄的女孩叫贺瑶玥。近日,她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自己曾在英国留学,毕业回国后定居广州,如今从事着与中国传统服饰相关的事业。
近几年汉服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扩散,贺瑶玥和她的朋友们有着切身体会。这次意外“出圈”,也让她感触颇深:“希望身在国外、喜欢汉服的人们不要畏惧,勇敢地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眼下,汉服不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还在国内成为年产值百亿规模的成熟行业、年轻人的流行生活方式之一。汉服游园会,是跨年新时尚;农历蛇年春节将至,拍摄汉服写真也深受年轻人喜爱。
◎意外
抓拍照片走红国内外网络
2024年11月11日,大英博物馆官方账号@britishmuseum上传了贺瑶玥和她的两位朋友穿汉服逛展的照片,配文“This IS truly #Yourmuseum”(“这是真正的‘你们的博物馆’”),对她们造访博物馆的同时展示自己的热爱,表示欣赏与鼓励。迄今,这条博文已有近8900名用户点赞。
照片中,走在最前的女孩身穿唐制汉服,桃红上衣、柳绿披帛,显得活泼亮丽;贺瑶玥和她另一位朋友则穿着明制汉服、手提裙摆缓步上阶,织金马面裙配上马卡龙撞色的方领绣花披袄,华美不失时尚。
这幅画面,恰好被一位主要拍摄建筑与艺术品的伦敦摄影师抓拍了下来,中国传统服饰与大英博物馆内的欧式古典装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国网友在评论区好奇地询问:“这么美,是什么服饰?”引来许多人热心解答:“Hanfu(汉服)from China!”
网帖走红之后,南都记者与贺瑶玥取得了联系。她在翻找手机相册之后确认,那次逛展的日期其实是2022年9月20日。
当时她们正在上楼,并没意识到有人记录,“手里还拿了扇子、提了包、拿了相机”,都是最自然的状态。直到大英博物馆的博文火了,并且被转帖到国内,流传很广,当事人贺瑶玥才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
“挺意外的。”她告诉南都记者,“我个人肯定是想去宣传汉服文化,现在大英博物馆的官方账号发了,这是我们自己想都没想过的途径,而且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点赞和评论。” 而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上,也有中国网友因此对汉服产生兴趣,向贺瑶玥询问一些细节,让她特别开心。
还有几位汉服爱好者,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穿汉服在大英博物馆的留影,作为对贺瑶玥的声援。
有位女生这样呼吁:“多一个人穿,就至少多一个人看到。不仅汉服,我们国家少数民族的衣服也都穿上出来玩。世界本来多彩,我们的文化也一样。”
◎心情
文物流失海外的复杂情感
时隔两年,回想起当时和朋友一起穿上中国传统服饰,去大英博物馆参观来自中国的文物,贺瑶玥还是很感慨。
她从高中时期就开始穿汉服,到英国留学之后,依然把汉服当成日常服饰,完全融入自己的生活。包括穿着汉服去学校上课,配上清淡的妆容,头发简单地在脑后盘个发髻,并不需要那么“隆重”。
对她而言,穿汉服去大英博物馆也算是一种“习惯使然”,但她们还有更多想表达的情感。
大英博物馆有很多中国文物,众所周知,其中有部分珍品是被掠夺走的,凝结着妙至毫巅的制作工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看到它们被安放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中,身为中国人难免情感复杂。
贺瑶玥向南都记者形容:“一方面觉得特别可惜,这些东西没有回到它们本该属于的地方,对外国侵略者的行径,我们是不能遗忘的;另一方面,一直听到周围很多外国人对这些文物发出赞叹,也真的很为我们国家的文化感到自豪。”穿着汉服去参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归属感的表达,“我的想法是,如果那些非法流失的文物也有生命,看到漂洋过海而来的熟悉服饰,可能也会开心吧。”
在贺瑶玥和朋友们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她们身上的服饰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上前询问,对于那些抱有善意的问题,她们都会力所能及地进行科普。
贺瑶玥介绍:“其实我觉得很多外国人分不清中、日、韩三国的传统服饰。也有人直接来问我们,‘这是不是kimono(和服)’之类的。大英博物馆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算是一个普及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好的地方。我们想让大家知道,这些都是汉服,它有丰富多样的形制。”
继2022年秋天之后,贺瑶玥至少又去过两三次大英博物馆,其中有一回是在春节期间,她和伙伴们同样是一起穿汉服,还准备了糖果和小红包,随机发放给路过的游客,顺便进行关于中国春节和传统文化的宣传。她在英国的毕业照,也是穿着汉服拍的。
◎变化
汉服越来越多出现在国际舞台
2024年初,在英国留学多年的贺瑶玥回到中国,在广州定居,还开着一家定制旗袍工作室。
谈及自己对中国传统服饰、非遗文化的喜爱,贺瑶玥认为可能与家中的长辈有关,“我爷爷以前在文化馆工作,姑姑是做剪纸文化的。”
汉服的寻回与复兴,从少数先行者的小规模探索,到第一次成为社会话题,标志性转折发生在2003年11月22日,传统文化爱好者王乐天只身穿汉服走上街头,被海外华文报纸报道。2003年也因此被定义为“汉服复兴元年”。多年后,每年11月22日成为国内汉服社群约定的“汉服出行日”。
大约在2011年至2012年,还在上高中的贺瑶玥开始接触汉服。不过那时候,汉服圈内的商家很零星,爱好者对服装形制的考究也比较浅显,主要流行的是“魏晋风大袖”。而在汉服圈外,对中国传统服饰“略知一二”的人就更少了。贺瑶玥还记得,“每次我想穿汉服出门,家里人都百般阻止我,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奇装异服’。”
后来贺瑶玥来到欧洲留学,2017年进入英国的大学读书。或许因为身在异乡,更容易被激发文化乡愁,当地的中国留学生逐渐开始组织汉服活动。
2019年、2020年之后,与国内的“汉服热”几乎同时,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也普遍了解到了汉服,此后,常有人牵头举行中国文化主题的活动,面向更广泛的人群宣扬中国的非遗、展示汉服之美。
如今,汉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2024年12月,马来亚大学亚洲艺术博物馆举行“历久弥新的汉服与中国纹样展”,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汉服实物,还能通过视频展示和互动游戏,沉浸式体现汉服蕴藏的传统文化价值。
而在国内,它以“国潮”的名义迎来了政府部门、商业力量、明星IP等的合力助推,已然成为年产值百亿规模的成熟行业、年轻人的流行生活方式之一。汉服游园会,是跨年新时尚;农历蛇年春节将至,拍摄汉服写真也深受年轻人喜爱。
亲历了这些年的种种变化,贺瑶玥说:“我相信未来每一年都会更好。希望鼓励更多汉服爱好者将中华文化穿在身上,展现在世界面前。”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