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世明谈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标准和法规落实:

“无障碍设施要像消防设备一样,要马上能用、好用”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11月19日        版次:GA07    作者:王靖豪

  珠海金山公园内的轮椅坡道、盲道。

  珠海一处商业综合体的无障碍厕所。

  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 受访者供图

  吕世明

  “我现在最想解决的事情,就是团结大家的力量,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更规范、更标准、更实用。”在近期的一场研讨活动上,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如是说道。

  正如人类世界对遨游太空的想象,残障人士对自由行动也有着同样的畅想。吕世明曾形容,相较于太空这一人类心中永恒的谜团,实现生活环境的无障碍,则是触手可及的理想。“我们虽不妄想即刻翱翔星际,但那份对太空的深切向往,如同星辰般璀璨不息。正是这份向往,促使我们脚踏实地,从改善身边的世界做起,构建无障碍的温馨家园,为日后探索宇宙的壮举铺设坚实的基石。无障碍与太空一近一远,却在这一刻紧密相连,共同编织着人类探索与进步的壮丽诗篇”。

  随着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环境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近年来国内陆续出台多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相关标准,既有面向各类建筑的强制性标准,也有针对交通、金融、信息交流等不同领域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指引。

  展望未来,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如何更加规范、标准,保障社会成员安全、便捷、平等、充分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南方都市报“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近日对吕世明进行了专访。

  谈创新

  “鼓励企业积极创新争优,它就会把标准做得更严谨”

  南都:今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后的第一年,你如何评价当前国内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现状?

  吕世明:无障碍环境建设现在是越来越走近我们身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方兴未艾。现在无障碍也好,适老化也好,儿童友好也好,都需要《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来指引,取得的成绩自不待言。

  现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管不管用”的方向发展。如果说我们的成就所在,那就是无障碍设施遍地都有,但我们也要冷静思考:这些设施是否规范?无障碍标准如何达标?现有的无障碍环境是否真正做到了精心设计、呈现出它应有的价值和优势?恐怕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与这些目标还有差距,可谓任重道远。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有无障碍需求者可以享受无障碍环境便利,这就释放了一个强大的理念,就是无障碍环境惠及社会所有成员,不仅仅是残疾人、老年人受益,妇女、孕妇、儿童、临时受伤者和负重者等都需要无障碍。我们平常可能感受不到无障碍的存在,但如果要用,需求往往很迫切,所以我经常把无障碍比喻成消防设备,平时尽量不用,一旦有需求,要做到马上能用、好用,日后随时备用。既然意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感受到它是所有社会成员日常生活所需,那就要树立无障碍环境建设人人关联、人人可为、人人感知、人人参与、人人推动、人人共享的理念。

  南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国家推广通用设计理念,建立健全各类标准,你认为标准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吕世明:标准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指南性、方向性、规范性的实践路径。只有依规遵标,这项精细的、科学的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到位。我们国家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到现在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从政策制度到体系机制,标准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呈现了特殊价值。如果说我们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就,标准应当说是功不可没。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落地,需要规划先行、标准前置、设计源头、全程闭环,这也是我们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必由之路。无障碍具有人文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标准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当中起到标杆、调节、检验的作用。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把每个项目、每个产品做得完整、规范、系统、精确,我们就会节省许多的成本,避免重复拆改建。实现从源头上治理,发挥特殊的经济价值。

  南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加强标准之间的衔接配合,构建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体系。你如何评价当前这一体系的建设情况?

  吕世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到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这五项标准契合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规律,也彰显出中国无障碍事业的特点,就是结合国情、符合社情、满足现情,它们的内容很关键。

  我们通常讲,国家标准是至高无上的,但它也要统筹考虑各地的实际平衡情况,让大家都能接受,所以它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实实在在;行业标准有行业自身的特质,要遵循行业的发展规律;地方标准是根据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的,南方跟北方不一样,海滨城市跟草原城市不一样;团体标准源于社会组织、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儿童、妇女、青少年等等,这样细分下来,大家更容易接受、执行;企业标准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自我约束、自身提高,我们鼓励企业积极创新争优,它自己就会把标准做得更加严谨,在某些领域中高于国家标准。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无障碍标准体系非常科学、严谨,有其独到之处,但落地的程度还有待提升。对此我有两句话,第一句是,要加深对标准的认识。做事都要有规范,就像做人要守法、社会需要法治,它是有底线的,这是一个价值导向。第二句是,要按标准执行到位。遵规守标需要用心用情,同时还要用点力,做到精益求精,最后的结局就是精彩纷呈。

  谈落实

  “如果人把标准落实好,标准也同样‘活起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正式实施后,吕世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强制性标准的出台,将有力促进建设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各个环节落实无障碍要求,对于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普惠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普及度、普惠性意义重大。

  对于标准的落地,吕世明曾表示,基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原则要求,项目的建设、改造,必须按照标准一步到位,一定要遏制新的障碍出现,让无障碍的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相匹配。

  南都:《通用规范》已经实施两年半了,你如何评价它所发挥的作用?

  吕世明:《通用规范》释放着一种“一切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它诠释了一种文化,就是无障碍和我们的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紧紧相连。它源于实践,反哺到大家身上,是可接受、可复制、可推广的。它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包括就业、康复、教育、托养等等,它产生的价值从理论到实践,应当说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是一个最大公约数。

  去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进一步巩固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治基础,为标准的实施提供了保障。《通用规范》实施的这两年,我们欣慰地看到,它阐释了无障碍的理念、倡导了无障碍的文化、树立了无障碍的规范、提出了无障碍的标准。

  这两年还是标准的培育期,我觉得,这两年社会上标准的认同感、标准的存在感与价值度都十分浓厚。现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了一年,如果实施五年后回头看,我想标准不仅会深入人心,也会产生出它特有的魅力和作用。

  南都:部分地区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期间,仍然出现了新建设施或既有设施改造不达标的情况。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吕世明:无障碍标准能否落地,这里面的人为因素大于客观因素。我们的标准都是接地气的,只要有想把事情做好的意愿,标准就可以得到执行。

  比如,在围绕《通用规范》108条标准的基础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残联结合实际,出台了《无障碍环境认证实施方案》、推动制定了《民用建筑无障碍设施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了《通用规范》。对于无障碍设施水平的总体评价,《评价标准》要求三星级项目要达到80分,一星级项目只要达到60分,大家想一想,难道你连60分的标准都不能执行到位吗?可以说我们的标准已经非常包容了。

  我们就是想倡导大家,做无障碍不要感到为难,也不用把它视为多么炫酷。无障碍本身有它的价值、颜值,但是刻意把它做得太炫酷、让人感到高不可攀,反而有损了无障碍美名。让无障碍回归群众的需要,它就完全可以落地。

  我们在工作中,要把相应的理念、意识植入血脉,不论是设计、施工还是管理、监督,都要想着按标准工作,把遵规守矩作为自己的职业操守。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人把标准落实好,标准也同样“活起来”;如果人把标准束之高阁,不理睬它,那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白花钱、白出力、不得利。

  我们还要多树立示范案例,在宣传、普及、落实当中强化大家的意识,加大无障碍文化培育力度。最近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已经建成、对外开放了,培育和收集的“无障碍好设计”已达40多项。现在有一些项目距离标准还差一点点距离,做好这一点点,标杆项目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我们的顶层设计也要有配套政策,比如对于无障碍做得好的项目,将来有没有相关的嘉许机制?有没有优惠政策?现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确定要被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无障碍项目做得好,社会信用就高,这就是一个保险。无障碍如果能直接和经济、政治挂钩,直接和我们的人文价值、社会文化挂钩,“共建共治共享”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局面就可以形成,起到良好的效果。

  谈文化价值

  “城市街景无障碍做好了,将呈现城市的人文价值”

  南都:目前,国内已有行业协会、高校启动了城市街景无障碍设计标准的编制工作。你如何看待城市街景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吕世明:我感觉城市街景是整个无障碍环境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讲无障碍环境,往往是从家庭开始,例如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适老化设施改造,出了家门就要进入社区、就要走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无障碍,城市街景无障碍可以起到衔接两者、左右逢源、相得益彰的作用。

  同时,我们现在在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方面,也面临着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开展更新、改造,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出行便利、对无障碍和适老化需求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希望这能在城市街景无障碍设计标准当中得到充分的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既然无障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那么城市街景无障碍就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一个城市的街景无障碍做好了,将会呈现出这座城市的人文价值,人们可以判断出这座城市具有无限的魅力。

  南都:你认为在城市街景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吕世明:在城市街景无障碍的设计标准当中,除了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还要渗透着一个强大的意识,那就是一定要实现设施的“好用也好看”。一个城市街景的无障碍,能够通过设计、规划、施工成型,成为一个又好用又好看的文化产品,我想这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价值和方向。

  在编制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巩固以往实践验证的成果,而且必须以安全为要,毕竟无障碍环境建设最大的价值,就是使所有人感受到它带来的安全。我在日常工作当中总结出了几点,那就是“逢棱必圆、逢高必低、逢阶必坡、逢台必降、逢陡必缓、逢沟必平、逢滑必涩、逢窄必宽”,这样就可以达到“逢险化吉”。

  同时,城市街景无障碍在安全、便捷的基础上,还要让人舒适、自如,还要有文化的特色、区域的特质,呈现出艺术、创意,把我们的城市装扮得更加美丽。比如说,一个城市的街景,往往会包含文化元素的象形符号,而无障碍设施也有自己的标准标识。无障碍标识不能单纯为了追求艺术美感,而失去它实际的作用,但如果能巧妙地融合文化元素,让人们更易于辨识、接受,那么无障碍标识将展现出更加美丽璀璨的风貌,同时成为城市无障碍文化的延伸,大家对无障碍所呈现的人文价值,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让它更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南都:从你的角度来看,接下来还有哪些领域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得到进一步关注、重视?

  吕世明:无障碍环境建设围绕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做好无障碍,就是为了让所有人能进得去、出得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站得稳、用得好。

  对一个建筑而言,做无障碍的重点可能是这么几项:第一是通行的畅通无阻,你得进得去、出得来;第二就是卫生间,卫生间是无障碍的“半壁江山”,它看起来好像挺复杂,实际上像一张纸一样,一捅就破,只要按照标准做到位了,就是皆大欢喜、老少皆宜。为什么我们往往把卫生间作为考核的加强项?因为往往有人不去执行标准,随意性很强,各种抓杆、部件可能凭自己的感觉就装上去了,东西有了,但不好用,这就是形同虚设。此外,无障碍环境建设还要消除数字鸿沟、做好信息化建设,满足视障、听障人士需求,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这几个板块系统流程如果做好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就完成了一大半,再做好剩下的细节,比如服务柜台高度整体或局部低一点、无障碍停车场离场地出入口近一点、标识鲜明一点,这样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无障碍就可以呈现出它特有的颜值特色、应有的实际价值。

  声音

  我们就是想倡导大家,做无障碍不要感到为难,也不用把它视为多么炫酷。无障碍本身有它的价值、颜值,但是刻意把它做得太炫酷、让人感到高不可攀,反而有损了无障碍美名。让无障碍回归群众的需要,它就完全可以落地。——吕世明

  “无障碍城市深调研”课题组

  统筹:南都记者 王靖豪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王靖豪

  实习生:张景淞 曾奎达 韦锐佳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