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右一)与关祥(中间)交谈,左一为关祥孙女关蕴琪。
关祥的第一张选民证。
2016年关祥91岁时的选民证。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广东的实践历程展”的展厅中,一个实物展柜引起了众多参观者关注。该展柜中摆放了10张从1954年至2016年的选民证。这些选民证来自佛山南海的99岁老人关祥。从1954年第一次参加选举开始,关祥便保存了自己屡次参加选举的选民证。
“这10张选民证是这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展品之一,所有的参观者都会在这个展柜前驻足很久。”负责此次展览的省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说。
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这10张跨越时空的选民证,是关祥作为普通选民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的见证,亦是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探索和发展的见证。近日,受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委托,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晓明一行到家中看望了关祥老人。
沧桑岁月
第一张选民证已保存70年
1949年,23岁的关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参与解放广州及周边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关祥复员回到家乡,开启长达35年的教师生涯,先后在九江中学、南海县委干部业务政治学校、华侨中学、红卫中学、西樵中学、南海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
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选举法。从1953年7月至1954年5月,新中国第一次普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关祥的第一张选民证就来自于1954年,70年的沧桑岁月让这张选民证早已泛黄。那时的关祥28岁,选民证上登记的名字还叫关霭祥,选民证上的盖章为“南海县龙江镇选民委员会印”。
关祥的孙女关蕴琪告诉南都记者,关霭祥是关祥的原名,他参加革命时化名关祥,再后来就一直使用关祥这个名字。但是第一次选举时,他用了原名。
资料显示,新中国第一次普选登记选民总数为3亿2千多万人,占18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经过广泛的普选,全国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69144人,再经过自下而上逐级间接选举,产生设区的市、省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您的这张选民证是新中国实施新颁布的选举法后,首次普选的第一批选民证,意义重要。”陈晓明告诉关祥。已近百岁的关祥听力不太好,于是关蕴琪在他耳边大声重复了一遍。关祥听完点头微笑。
当时,广东8个省辖市和98个县先后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广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
珍视留存
见证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关祥亲眼目睹了旧中国的贫弱,又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对于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意义有着深刻体会。因此,他非常重视自己的每次选举,将选民证也认真地保存下来。
继1954年之后,展出中关祥的选民证还有1956年、1958年、1963年、1984年、1988年、2003年、2006年、2016年的。2016年,拿到选民证的关祥已是91岁高龄。
在这一过程中,关祥也见证了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选举法于1979年进行了重新修订,其后经过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七次修订,实现了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直接选举的范围由市级扩大到县级,从农村和城市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到“同票同权”等一系列进步。
“关老师是中国人大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陈晓明说。
文化保育
走遍西樵72峰36洞寻石器文物
如今,99岁的关祥老人被人们熟知,还因为他对于南海西樵山文化的保育与推广。
成为中学老师之后,关祥不仅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还对西樵山文化的保育与推广投入了很大热情。据媒体报道,早在1958年,西樵山居民沿山麓开挖排洪环山沟时,首次发现西樵山石器遗址,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对遗址群开展了多次考古调查与试掘工作。
当时关祥在西樵中学教书,对这一带非常熟悉。因此,他数次陪同和带领专家学者、学生上山搜集石器。几十年间,关祥走遍西樵72峰,36洞,搜集到大量珍贵的石器文物,并将它们捐赠给西樵山地质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
关祥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他希望通过教育,让西樵山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因此,他在南海中学任教期间,多次带领学生上山搜集石器,亲自为他们讲解西樵山的历史与文化,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直到八九十岁高龄,他依然心系教育,积极呼吁将西樵山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让年轻一代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并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
此外,关祥还挖掘、整理了西樵山的历史文化、草药文化、诗联文化。利用业余时间扛着锄头、干粮上山,勘察地质、寻找石器、挖掘草药、向村民了解西樵山的历史和故事。在广泛了解西樵山的地质、文化源流以后,关祥陆续编著了《西樵传说》《西樵山历代名诗选》《西樵揽胜》《海贝斑斓》《西樵山志》等书籍,让这座南粤名山的文史“家底”得以记载和传承。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