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听取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

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9月14日        版次:GA04    作者:新华社

  9月11日下午,习近平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考察时,同在场的干部群众亲切交流。 新华社发

  9月10日,习近平在前往甘肃考察途中,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新华社发

  13日上午 听取工作汇报

  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13日上午,习近平听取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甘肃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强调,要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主动服务和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拓展跨省域合作,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习近平指出,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筑牢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基础。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农村人口规模性返贫致贫。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加强宗教事务治理。做好积石山地震灾区等受灾群众生活保障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习近平指出,要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各级干部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积极担当、放手干事,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切实加强基层党建。

  10日下午 陕西省宝鸡市

  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

  10日下午,在前往甘肃途中,习近平在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和省长赵刚陪同下来到宝鸡市考察。习近平参观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他指出,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习近平还察看了渭河生态公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

  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9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兰州亲切接见驻兰州部队上校以上领导干部和基层先进模范、文职人员代表,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兰州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并同大家合影留念。何卫东陪同接见。 新华社

  解读

  这三处文化地标蕴含中华文明的伟大智慧

  9月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和甘肃省天水市考察调研。此次陕甘行中,总书记专门考察了三处文化地标。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总书记此次出京考察的第一站。该院以集中收藏、展示商代和周秦青铜器为主,是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总书记参观了院内的三个展厅、四个单元——“青铜器之乡”“宅兹中国”“周礼之邦”“秦肇之路”。

  在参观“宅兹中国”单元时,总书记驻足于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何尊前仔细观察。何尊,作为“中国”二字最早文字记载的文物实证,不止一次出现在总书记的考察与外事活动中。

  2019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总书记被造型浑厚、工艺精美的何尊吸引,他细听讲解、认真端详。2020年,他在陕西考察,提到“‘中国’二字最早见于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以此溯古言今。2022年,他亲自批准的建设项目——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馆内就展出了何尊。

  在外事活动中,习近平主席也常常提及何尊,向世界展示“何以中国”。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习主席与出席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共同参观文物展,细听关于何尊的讲解。2023年,在中国—中亚峰会上,“何尊”纪念品被选定为礼品之一,赠送给中亚国家元首。

  伏羲庙是总书记此次陕甘行考察的第二个文化地标。该庙位于有着“羲皇故里”之称的甘肃天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也被誉为“中华第一庙”。

  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他用一系列发明创造带领华夏先民告别洪荒,迈向文明。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可以追溯到伏羲。

  在天水市,总书记还考察了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从1600多年前的十六国时期起,能工巧匠便在陇右名胜麦积山上开窟造像,10余个朝代的接续营建与重修,成就了古丝绸之路上的这颗璀璨明珠。

  在中国所有的石窟寺里,麦积山石窟保有的泥质塑像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匠人高超的绘塑技艺。麦积山石窟也是中国石窟寺走向本土化、民族化,并逐步中国化的重要转折点。

  从诉说“何以中国”的青铜文化,到血脉以系的人文始祖,再到绵延千年的石窟艺术……总书记陕甘行文化足迹,无不印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兼容并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工作。他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到访百余处历史文化遗产,一次次将目光投向中华文明历史深邃之处。

  2022年10月,总书记来到向往已久、“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遗址考察。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3年5月,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山西运城,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2023年7月,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总书记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文明探源,为我们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中认识中国、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供重要源泉,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研究成果,已经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一件件文物、一处处文化古迹、一项项文化艺术,串连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蕴藏着“何以中国”的文化力量。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之源的关注,彰显的正是他对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刻思考和文化自信。

  此次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总书记特别嘱托:“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源头活水,润泽万代。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也是力量之源。 央视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