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连续16次高考,今夏决定跳出循环,成为大一新生

唐尚珺:条件允许下仍想考研,先养活自己再去追求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9月05日        版次:GA12    作者:侯婧婧

  唐尚珺到华师报到。

  唐尚珺老家保留的名校录取通知书。

  9月1日清早,唐尚珺在南宁开往广州的列车上,拍下窗外的风景。

  唐尚珺母子。

  “报到已完成,从此就是华师人。”9月3日,唐尚珺在社交平台更新了一条视频,宣告新生活的开始。

  连续16次高考,广西考生唐尚珺从372分起步,逐年提分,最好成绩是广西全区3000多名。他曾先后被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录取,却因为不同的主客观原因放弃就读。今年35岁的他,终于决定跳出这个循环,成为华南师范大学的大一新生。第一次自我介绍时,他幽默地说:“希望大家叫我珺哥或者唐哥,叫叔的话,太尴尬了!”

  唐尚珺报到入学之前,南都、N视频记者辗转来到他的家乡——位于广西十万大山北麓的防城港市上思县公安村,再陪同他从老家出发,在南宁换乘动车,来到广州大学城的校园。短短几天,时空陡转,尝试感受他真实的性格与此时的心境。

  他说,每个人经历不同,自己这16年走了弯路,希望大家不要效仿。人生的目标,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实现。“但我觉得,如果他们能从我身上获得一些参考或者反思,可能也是我的意义所在吧。”

  父亲深刻地影响他 常讲“读书改变命运”  

  8月下旬,离家上学前夕,唐尚珺回到老家与77岁的母亲道别,并帮忙补种被晒死的桉树苗。

  山路极其陡峭,雨后的红土地更加湿滑,但唐尚珺母子脚步飞快,不一会儿就从一个山头爬到了另一个山头。除了我们一行,山中再不见其他人。日落之后,夜色沉黑如墨,公路两旁没有任何灯光,一抬头却是满天星星。

  这里不是“小镇做题家”的小镇,也不是平原意义上的村庄,而是位于广西十万大山北麓的偏远山村。不要说快递和外卖,至今从唐尚珺的家门口出来,还要爬一个陡坡,才能走到硬化过的路面上。

  1989年夏天,唐尚珺出生于此,他还有4位哥哥姐姐。一家人的生计,仰赖几亩坡地,种水果、种甘蔗。甘蔗的好处是收入比较稳定,不容易亏损,“一亩地出产六七吨甘蔗,一吨500元左右,减去一半的成本。”但这些收成,是繁重的劳作换来的,开沟、摆种、施肥、除草、打药、剥叶、砍收,每一步都要人工完成。

  唐尚珺小时候从学校回来,也得帮父母干农活。“甘蔗有绒毛,被扎到的话就很痒。”在离家的车上,看着窗外连片的、如茫茫草原一般的甘蔗田,他仍能记起那种“永远干不完活”的惧怕。

  唐尚珺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勤勤恳恳的农民。到了他这一代,长辈们认为读书才有更好的出路。“尚珺”这个文雅的名字,他也不知道是谁取的。“尚”代表家族辈分,兄弟姐妹们都一样,而“珺”是“美玉”之意,不仅跟他亲哥的名字不是一个系列,在村里也显得很不寻常。“是我老爸告诉我叫这个名字,然后在我入学之前教我写了一遍。”

  父亲对唐尚珺还有一个深刻的影响,就是经常讲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案例:村里有个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后来在某地当官,给乡亲们做了很多好事。

  因此,他在同龄人还不懂“为什么要读书”的时候,就对这所位于首都的名校产生了深深的向往,“要是我以后也能考上清华的话,第一可以光宗耀祖;第二就是有能力回报我的家乡。对我自己来说,可以从贫困的小山村走出来,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且我希望,走得越远越好。”

  但以唐尚珺童年获得的教育资源而言,不必说遥远的清华或者“北京的大学”,就连从“村小”升到县城的初中,都是一种“运气”,甚至是其他兄弟姐妹“让”出的机会。唐尚珺不负众望,凭自己的努力考到了上思县第二中学,又通过中考进入了钦州市第二中学——在当地人的概念里,已经是“成绩非常好”才能进的学校。

  2009年,20岁的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是372分,过了高职高专的分数线,但距离他梦想的清华大学还差得远。唐尚珺决定复读。但他也没想到,此后的人生就这样陷入了“死循环”。  

  好友人生步入正轨 纪录片关注复读的他  

  何汉立是唐尚珺的初中同学。读书时,两个人玩得很好,何汉立还暗暗羡慕过他,“我们曾经一起去书店买庞中华的字帖,尚珺练成了一手好字,我没练成;他有很强的乐感,喜欢的歌很容易就学会,而我总像卡碟一样;还有用手指转篮球,他可以保持平衡转一个小时,我无论怎么尝试都不行。”

  初中毕业,何汉立考入县中,三年后被一所二本院校录取,没有“恋战”复读。大学毕业那年,遇到很好的机缘,进入省级电视台实习,而后由于出众的表现获得考试机会,得以留用转正。人生的每一步,都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高中阶段,这对好朋友还经常给对方写信,等何汉立上了大学,有了新的圈子,就逐渐疏于联系了。偶尔他在QQ留言,约唐尚珺放寒暑假时见一面,也没得到对方回复。

  “有个晚上,他突然回我了。也没说具体在干嘛,只是说,他正在做一件别人都不知道的事情,而且已经‘想透了很多东西、悟出人生的很多道理’。当时我还以为,他出家当和尚了呢!”

  后来何汉立才听说,这位老同学瞒着全家人,已经复读了好几年。“我很诧异,没想到我都大学毕业了,他还在上高中……”本职从事影像创作的他,决定以纪录片的形式,持续关注这个特殊的人生轨迹。 

  复读备考成“舒适圈” 农活比用功读书更苦  

  纪录片《高十》从唐尚珺2014年春节前放假回家开始跟踪拍摄。当时,他对父母和哥哥姐姐谎称自己“在南宁一个叫顺丰的手机公司做质检”,实际上是在钦州补习,准备第6次冲击高考。家人也不知道,此前一个暑假,他用父母辛苦攒出来的“大学学费”去了北京,只为看一眼清华大学,做个白日梦。当然,出于愧疚,他买的是最便宜的票,单程28个小时。

  在老家的灶台前,以考上名校为梦想、偷偷读着“高中八年级”的他,弹唱起了筷子兄弟的《老男孩》:“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啊你在哪里……”

  家庭聚餐时,他喝了酒,在何汉立的镜头前说了一番醉话:“我现在都怀疑‘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小时候蒙了我很久,非要考什么大学,其实有很多路可以走的……但是现在我不能回头了,我只能往前走……再走一段就要结束了,不管结果怎么样……但是都会比以前好很多,很多人挣扎不出农村这个圈……”

  后来唐尚珺说,那段时间,他在经济上很拮据,心情也很低落,正是最摇摆的时候。父母满心以为他能养活自己,只用操心婚恋问题了,实际上他的人生还在原地踏步。

  2014年高考,唐尚珺以573分的总成绩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但他认为“没有发挥出真实水平”,还想再考一次。就在那年,历经7次复读、已经32岁的钦州考生吴善柳,以市理科状元的身份圆梦清华,舆论称其为“考霸”“高考疯子”,更有甚者质疑他是为了拿高额奖金而不断复读的“高考专业户”。而唐尚珺在补习班上接触过吴善柳,认为他是真心的“非清华大学不读”,有自己的追求。

  很多人不理解,备考是非常辛苦的过程,为什么唐尚珺能坚持这么多年?其实,这反而是他熟悉的生活状态,甚至他自己会用“舒适圈”这个词来形容。唐尚珺告诉南都记者,复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对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就能掌握了,学起来没有那么吃力。而且进入了一个惯性当中,坚持比放弃容易,“放弃的话,给你的感觉就是‘失去’了,还有可能突然就迷茫了。”

  尽管在作息上,直到最近一次备战高考,他仍然是凌晨5点多起床,但如果跟老家的农活比起来,哪怕读书再用功,都算不上有多苦了。  

  高考捷报公开复读真相 报到后退学又回炉重考 

  纪录片《高十》结尾,唐尚珺又复读了两次,而后在2016年,以625分的高考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那年他27岁。学校制作的喜报上,用醒目的描边字体列出了唐尚珺等高分考生的名字和录取院校,最后一行字是:“特向全市人民报喜!”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唐尚珺才对家人公布了这些年的真相,但当时他们正在消化一个更突然的事实——唐尚珺的父亲查出了肺癌,且是晚期。在医院的病房,大家传阅着唐尚珺用十年高中生涯换来的一函EMS,已经没有更多力气表现出雀跃或惊讶,一张张黝黑的脸上尽是疲惫。反而是他父亲难掩笑容,对着摄影机表示:“儿子让我自豪,我的病情都减轻一半了。”

  那年夏天,唐尚珺带着病重的父亲和年迈的母亲再次乘火车来到北京,在天安门和“鸟巢”前留影,尝了美味的烤鸭,一起参观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何汉立原以为,这是一个笑中带泪的结局,可没过多久,唐尚珺就从大学退学,又回炉重考了。

  《高十》片尾字幕说,这是因为“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父亲病情危重,被医生告知“还有几个月时间”。唐尚珺本就为自己“太过固执、没能补贴家用”而深感自责,便想到用补习学校给高分复读生的奖金为父亲“续命”。两年后,他的父亲医治无效去世。

  时隔多年,唐尚珺向南都记者回忆,2016年,他只在中国政法大学完成了报到,没有在学生宿舍住上一晚就离开了。“现在想想,如果那时候去读的话,不管是什么专业出来,到现在可能都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但也只有回头看,才能知道怎么选择是比较好的。”  

  焦虑与母亲的“人生进度”最想上学的一年被迫复读  

  与中国政法大学擦肩而过之后,唐尚珺继续连年征战高考,先后被多所名校录取,但他总是不那么满意,寄望于下一年。复读学校给的奖金,加上暑期去打工、平时做家教的进项,能够维持他俭朴的生活开销,逢年过节还能孝敬母亲几千元。如果屏蔽他人的眼光,似乎也可以达到自给自足式的平衡。

  2022年,他考了597分,被录取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护理专业。尽管很多网友认为“男护士很吃香”,但唐尚珺认为不适合自己,又没有去读。姐姐得知以后,哭得很伤心。他不得不站在亲人的角度重新思考,正视他们对自己的无限包容和牵挂,尤其是母亲,已经很老了。这些年,唐尚珺并没有因为“人生进度”远远落后于同辈而焦虑过,但他开始害怕,等自己完成心愿的时候,母亲却不在了。

  2023年,唐尚珺前所未有地表达了进入大学的渴望。在外界看来,这位大龄考生终于“认清了自己、向现实妥协”。但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超广西理工类一本线119分的成绩,让他觉得填报师范类专业“比较稳”,没有勾选服从调剂。结果,他被华中师范大学提档,却因为“化学(公费师范)”和“物理(公费师范)”两个专业都有更高分的考生,录取名额已满,只能做退档处理。

  最想上学的一年,唐尚珺反而无学可上,被迫复读。 

  计划大学再去追逐梦想 刻板标签是人生的纪念  

  2024年是唐尚珺第16次参加高考。他的成绩是601分,超广西理工类一本线126分,排在广西全区第7079-7316名。对这个结果,他是不太满意的,感觉有的科目考得不理想,比期望的成绩少了20多分,也承认这一次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如前几年心态放松。

  志愿填报阶段,唐尚珺结合自身年龄、未来就业等实际情况,仍以师范类专业为主,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全部选择服从调剂。还有一点,不太好意思告诉别人:他的第一院校志愿仍填了清华,虽然明知道考不上。

  最终,唐尚珺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专业被调剂到了“信息工程”,表面上跟他喜欢的物理、想读的师范都毫无关系,也不懂这个专业具体学什么,一度很失望,很纠结。

  “之前一个多月,我都在问自己,要去读这个大学吗?要去读这个专业吗?有时候睡觉醒来,一想到这就是我16年来最终的决定,确实觉得比较遗憾……”但是身边的至亲好友都在劝他接受,连他自己也劝自己,抓紧时间,跟过去做个了断。

  8月13日,唐尚珺在个人账号正式宣布,决定今年去读大学。“纵有千般不舍、万般不甘,留下的遗憾可以到大学慢慢地弥补,曾经的梦想可以到大学再去追逐,争取早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回馈家里、回馈社会。”他感谢了家人和朋友对自己“曾经任性逐梦”的理解和包容,也感谢了外界的关心,祝福“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能够得偿所愿”。

  此后几个视频,唐尚珺相继分享了拆封录取通知书、帮家里种桉树、准备开学用品等片段,总有网友感慨发问:“真的甘心吗?”有一次他回复:“人生伴着遗憾前行。”

  回生源地办完助学贷款之后,8月31日中午,唐尚珺与77岁的母亲道别,背上双肩包、拖着不大的行李箱,带着亲朋好友的祝福走出家门。从南宁的住处中转一晚,9月1日清晨,便动身去火车站,乘坐动车前往广州报到。

  在离家的列车上,窗外的风景从广西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山中的雾气和连片的桉树林,逐渐过渡到水田和楼房,唐尚珺几次拿起手机拍摄留念。这段路程,他并不是第一次走,早在十年前家里最困难时,他就曾经趁着学校放假,乘火车来到广州打工。

  很多媒体记者问他,35岁“高龄”走向新生活,会不会有点恐惧?唐尚珺无奈地笑称“不至于”。其实这一刻,他真正的心境是“踏实”——不用再担心高考政策的变化,也无须到处漂泊,时隔16年,他又拥有了真正的母校、一群可以相处很久的老师同学。

  有人言之凿凿地预测,他有可能读了一段时间不适应,或者跟不上,又退学回来。唐尚珺说,到时候正好验证一下,所谓“过了三十岁之后体力和脑力下降”是不是真的。

  “不管年龄多大,大学还是得上。”在他心里,读大学不仅是职场的敲门砖,更多的是圆梦的过程。年轻时,他对大学生活还有更浪漫的想法,比如坐在大草坪上,弹着吉他,看看夕阳。但现在,他知道自己得“贴在地上走路”,要尽可能完成学业、考教师资格证、过英语四六级,还要想办法赚钱还助学贷款,给家里减轻负担,争取早一点毕业,把母亲接到身边……

  如果条件允许,未来他还想考研,但应该是“半工半读”,先养活自己再去追求。至于“40多岁如何找工作”,目前唐尚珺认为,可能自己摸索创业更加现实。

  至今,他在社交平台的认证还是“高考××次的广西考生”(各平台更新情况不同),唐尚珺说,有的认证信息,他自己没法修改,外界给的评价甚至刻板标签,对他来说也无所谓,“我确实是这么走过来的,它就是一个事实摆在那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的纪念。

  “每个人的起点不同,经历不同,可能有些梦想,奋斗一生都无法实现。但我至今觉得,坚持有坚持的意义。”唐尚珺说,如果他的名字真的能成为一种符号,希望自己代表“对梦想的追求”。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马辉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摄影:南都记者 侯婧婧 黎湛均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