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入城改、社区、企业一线,大学生将实习故事写在大湾区广阔沃土上

“青春合伙人”与海珠双向奔赴 康鹭屋顶看立体广州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8月17日        版次:GA07    作者:代国辉

  同学们进社区学习非遗传统技法。 受访者供图

  ↑同学们深入基层与居民交流。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各个高校纷纷结合“返家乡”“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三下乡”等工作,选派优秀大学生奔赴基层单位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今年暑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9所高校与广州市海珠区“双向奔赴”,将实习故事写在大湾区广阔沃土上。

  8月1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用近4分钟时间,将镜头对准一群活跃在广州海珠区基层一线的大学生们。海珠区开放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实习岗位,邀请他们成为“青春合伙人”,来到辖区进行暑期实践,参与到经济建设、基层治理过程中。

  入城改察区情 CBD与城中村同框,“新与旧”强烈对撞

  商贸长久不衰,让广州获得了“千年商都”美誉。广州拥有具备国际化标准城市景观的CBD,也有空间狭窄的城中村。海珠区是位于城央的中心城区,也是一个老城区。城中村成为海珠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产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空间、提升城区居住环境的“拦路虎”。

  现阶段,城中村改造是海珠区的重要工作,较为知名的有康鹭片区和沥滘片区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前者改造范围110.27公顷,后者改造范围151.42公顷,均是城央超大型城中村改造项目。

  7月25日至8月8日,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青春合伙人们在区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康鹭片区,进行了一场生动的田野实践。他们在这里亲身参与推进城中村改造、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基层治理相关工作,以“准基层工作人员”的角色,采集人居产业数据、检查消防设施等。

  实习过程中,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以不同的眼光看到了不同的康鹭、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基层工作。不少同学是第一次踏入广州的城中村,此前新闻上关于城中村的文字、图片、视频首次成为眼前的实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惊诧于广州“新与旧”的强烈反差。他们爬上康鹭建筑的屋顶,同一地点不同视角下,一面是繁华的国内第一高塔广州塔和珠江新城CBD,一面是低矮密集的城中村建筑。两个画面同框,清华大学社会学专业大四学生李小舟看到了广州的“立体切面”。

  走进康鹭内部,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城中村的内部环境。“握手楼、一线天”,同学们一边感受城中村最真实的居住环境,同时发现了这里根深蒂固、规模庞大、机制成熟的制衣产业。他们与制衣厂老板交谈,了解一件衣服如何从一片布料一步步加工而来。他们关注个人命运,关注在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过程中,原有产业工人的前途走向。

  “康鹭有它存在的理由,也有它不应该存在的理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袁广萍认为,虽然康鹭的环境不好,但它吸收了来自五湖四海以此为生计的人。这些人虽然在康鹭片区引发了许多管理问题,但不可否认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活力。

  在康鹭走街串巷采集数据和检查消防设施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基层一线工作的不易。

  “以十年为单位的改造周期,可见康鹭片区改造难度和复杂度。”复旦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一学生郑少叶在了解了康鹭城中村改造后感慨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一次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旧改推进过程中必然触及各类矛盾和问题,就如啃硬骨头涉险滩,要有直面困难和挑战的勇气,还需要足够的智慧和高超的本领。”

  武汉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一学生游丹在实习结束后感慨“长期的利民工程需要久久为功的努力,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向下扎根的毅力。”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林晨曦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倾听群众心声,服务城市发展。

  入社区访民情 参与“电鸡”治理、垃圾分类,在基层体察居民需求

  因为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杨毅第一次来到广州。“印象中,北上广深作为四个一线城市,应该都是非常繁华的。”但在海珠区南洲街道城管办环保中队实习时,杨毅见到了广州繁华之外的另一面。在收集整理街道辖区电动车充电设施信息的过程中,杨毅意识到电动自行车数量基数大、增长快给基层带去的治理难题。

  《2023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因电动自行车使用群体的快速增长,广州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2023年,广州电动自行车日均骑行量达685万人次,是常规公交的2.4倍,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出行方式对应减少。大量的电动自行车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包括电池燃烧引起火灾等。海珠区作为中心城区,也和其他行政区一样,面临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

  除了在街道一级的单位实习,杨毅还去到了御景湾社区进行为期3天的实习。街道实习内容主要是收集整理各类数据表格、辅助收发文件、跟进会议签到表,社区的实习让她有更多机会接触居民。

  在走街串巷检查消防设施的过程中,杨毅感受到基层工作需要细心、耐心。“每个检查事项都要逐一核对,错过一项就得‘走回头路’,返回重新收集”。此外,她也深刻认识到,做基层工作要将自己摆放在“为人民服务”的服务者位置上,以普通人身份深入一线了解民众生活,才能做好服务。

  龙凤街道位于海珠区西北部,属于海珠区规划的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范围内,文化积淀深厚,承载了许多广州城市发展的故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史专业研一学生刘诗淇这个暑假在街道实习,并在梅园南社区进行了3天实习。参与到街道组织的非遗、书法等文化活动中,刘诗淇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活动的组织一方面是为传承本地传统文化,一方面也替职工父母照护小孩。

  在梅园南社区,刘诗淇跟着工作人员走在辖区的街巷中,撕牛皮癣广告,向有关部门报告破损松动的道路砖块,进楼栋沟通家庭垃圾的定时定点投放。“基层工作繁琐、艰巨,需要毅力坚持。”刘诗淇说,基层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设身处地与居民共情、换位,唯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知道基层工作的入手之处。

  入企业探社情 年轻的琶洲“破土而出”,数字技术将国风吹向世界

  沿江而生,向海发展。在珠江往东边眺望——琶洲西区如苍天梧桐,高高矗立,与珠江新城遥遥相对。历经多年发展,琶洲早已由旧日农田变为高楼林立的商务区,海珠区也一跃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领航者。

  回溯时光长河,2015年,海珠区开始谋划建设数字经济方向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等企业纷纷落户。2022年,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

  今年举办的第三届琶洲算法大赛不仅吸引了来自中国、新加坡、日本、德国、英国等36个国家的选手参与,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总报名队伍数量高达6003支。“琶洲正‘破土而出’。”这是李小舟对琶洲最深的感受。她在琶洲管委会实习期间,接触了不少琶洲的企业。李小舟感受到企业十分渴望在琶洲扎根,想要在此建造一栋总部大楼。

  琶洲亦欢迎企业的到来。“在琶洲扎根的企业类型多样,既有如云蝶科技般做教育领域大模型的公司,也有将人工智能与工业、电商等结合的企业。”李小舟感慨道。

  广州哆啦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乘着“丝路电商”的东风,哆啦科技打造了面向中东国家的跨境电商平台——Fordeal。如今,哆啦科技已经发展成为中东地区市场份额领先的跨境综合电商。年轻、有活力是复旦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郑舒涵对哆啦科技的印象。在她看来,哆啦科技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完善开放的知识库均让她受益匪浅。这也助力哆啦科技一跃成为“数字丝绸之路”的广州样本。

  “走出去”的远航者,还有推出了“猪猪侠”这一原创动画品牌的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猪猪侠》自2005年起推出,开播以来获誉无数。这个夏天,来自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林晨曦在此了解到动画电影的制作流程。建模、动捕、合成、上色……每一步都蕴含了幕后人员的无数心血。在敲定剧本时,咏声动漫也会有意识地加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根植于观众心中。

  以牛郎织女为故事基底的国风电影《落凡尘》,是咏声动漫重磅推出的诚意之作。林晨曦参与了该电影的宣发。其间,林晨曦深刻感受到咏声动漫成熟的宣发手段,组织多场观影团、搭建新媒体矩阵加强宣传力度。不少观众表示,《落凡尘》融入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制作精美。林晨曦也观察到,“只要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落凡尘》,他们都会给出好评。”

  实习心得

  ●一条隐匿于市的小巷吸引了我的注意,那里是制衣厂的聚集地,空气中弥漫着布料与针线的气息,小摊上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在一家看似不起眼却味道极佳的小餐馆,我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晚餐。

  ——北京大学“知行计划”服务队队员、公共卫生专业研一学生杨瑞瑞   

  ●印象最深的时刻是在康鹭片区的基层网格实践。眼下,各个纺织城人流涌动,企业招工、布料运送、制衣加工等仍在照常进行。十年之后是如何的光景,我很好奇。

  ——复旦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一学生郑少叶  

  ●海珠不仅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吸引着我,更以它的人文关怀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海珠湿地是个充满生机的地方,通过参与科普活动和实地考察,我对湿地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学生西仁古丽·赛买提   

  ●城中村生存环境潮湿、拥挤,但是产业链又非常完善,打样、裁剪、印花等各环节俱备,一件衣服从接订单到出成品可能只需要半天,每个居住在其中的人都在努力地工作与生活,这种反差感对我冲击力很大。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一学生姚艺儿

  ●我曾在海珠区读过三年初中,算是半个“海珠人”,如今又有幸以“青春合伙人”的身份再次回到海珠实践,不仅在企业中体会到快节奏与高效率之下鼓励灵感与创新的工作氛围,亦在组织部的安排下有机会来到基层体验最细又最具温情的群众工作。

  ——武汉大学“青樱计划”队员、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林晨曦  

  ●在海珠,我有幸同许多人交谈,其中有政府大院的前辈、基层治理人员、城中村居民,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体验,意识到个体经历的局限和现实世界的多彩。

  ——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丁欣 

  ●我参与了知识产权促进保护等多项工作,提高了我对商标和专利的法律意识。在海珠的周末生活丰富多彩,我参加了美术馆、广彩、职业训练营等活动,了解海珠的风土人情,也结识了优秀的朋友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二学生黄苗佳  

  ●在政务实习和职业发展助力营中,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努力方向更加清晰。祝福海珠越来越好!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一学生李敬雯

  指导教师评价

  ●通过海珠区“青春合伙人”暑期项目,中南大的优秀学子深入海珠区基层单位和杰出企业,亲身体验了海珠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暑期实践指导教师  

  ●海珠“青春合伙人”项目涵盖了政务实习、志愿服务、非遗传承、科创体验等多个方面,从岗位设置、导师配备到活动安排,都体现了对青年学子成长的深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武汉大学暑期实践指导教师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走访了多个社区,参与志愿服务,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的理解。在参观海珠区的历史遗迹及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尊重。

  ——上海交通大学暑期实践指导教师  

  ●此次活动中山大学共有5名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其中,同学们在一线岗位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将课堂所学运用在实践中,将论文报告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充分展现了中大学子的青年担当。       ——中山大学暑期实践指导教师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