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贵州一省级重点中专违规招生后分流学生引发网络热议。多名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贵阳经济技术学校在明知道学校2024年只有600个招生名额的情况下,却私自扩招了3000多名学生,致使2400名学生无法在原报专业注册学籍。该学校随后又试图将超额多招的学生转送到外校,此举引起了学生及家长普遍不满和投诉。
身为贵阳知名的职校,贵阳经济技术学校因就业率高和就业流向反馈良好而著称,在当地享有较好的口碑。因此网上消息一出,便引来了很多关注。对此,学校特地辟谣,但其声明旋即被官方打脸。贵阳市教育局近日发布情况通报称,经调查,贵阳经济技术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通过第三方违规超许可范围招生、超计划招生等情况,并涉嫌虚假招生、虚假承诺等行为。
官方通报意味着贵阳经济技术学校私自扩招的网络传言被坐实。
该校的这一番违规操作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对学生及家长来说,原本是冲着学校的“省级重点”和“就业口碑”等招牌而来,现在却发现学籍无法注册,要被迫转读其他学校,甚至可能失学,如何能够接受?另一方面,法律后果更不能忽视。
根据法律,任何一所学校的招生计划都需要提前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教育法》明确,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学生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学生,退还所收费用;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给予警告,可以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相关招生资格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直至撤销招生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该校对上述规定理应烂熟于心。既然如此,这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媒体报道披露,其实职校超范围招生现象在行业内并不罕见,因为过去职校招生,往往只有到了注册缴费那一刻才知道之前报名的学生是否真会前来就读。业内人士称,“根据历年的经验来预估报名率与报到率的差额,对外招生时多留点富余的名额,这是很多职校的常规路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往年,职校的报名率与报到率之间即使出现差额,但这个数据较小,牵涉的学生不多,所以涉事学校“摆平”的难度不高。而今年非同往日。一份调查显示,超半数大学生认为,回炉职业学校学技能,可以获得学历与实用技能的双重优势,拓宽求职之路。对拥有良好口碑的职校来说,更容易从这股职校热中受益,首先反映出来的,就是报名率和报到率的双双提升。
所以,如同专家所说,此次事件折射出的,正是该校计划内的原定招生数与当地真实的职校报考需求所面临的供需失衡。学校又在逐利和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低估了一旦事件发酵而进行妥善处理的难度,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致使事件陷入了困局。
事已至此,善后无疑是当务之急。如何确保那些被违规招录的学生得到同等水平的教育,并给出足够的理由说服学生及其家长相信这一点,无疑对学校以及主管部门提出了考验。而在如何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这个问题上,专家则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制订招生计划的时候,不妨采取更加灵活的办法,“计划应该跟着需求走,现在很明显是职教的需求量上来了,形势变得很快,要因时因地制宜,及时动态地调整。”
当下出现“职校热”不是一件坏事,好不容易打出口碑的职业名校,更应该珍惜声誉。杜绝类似事件再次上演,需要学校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