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尼亚(中)在伊朗德黑兰。 新华社发
7月27日,在加沙中部城市代尔拜拉赫,人们在以军袭击现场附近。 新华社发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7月31日说,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当天凌晨在其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住所内遭以色列空袭身亡。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也证实了该消息,伊朗官媒随后公布部分案件细节,称空袭使用了“机载制导炮弹”。
截至目前,尚无任何方面声称制造了这起暗杀事件。分析人士指出,该事件可能将在中东引发连锁反应,对加沙地带停火谈判造成重大冲击,并给地区安全局势带来更多变数。
遇袭
住所被一枚“机载制导炮弹”击中
哈马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哈尼亚在德黑兰参加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希齐扬的就职仪式后,7月31日凌晨在德黑兰的住所遭空袭身亡。哈马斯称这起袭击事件系以色列所为。
哈马斯谴责对哈尼亚的袭击是“懦弱行为”,并发誓将对袭击方进行报复。哈马斯高级官员萨米·阿布·祖赫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袭击是“严重的升级行为”。
哈马斯发布声明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也发表哀悼声明称,哈尼亚和他的一名保镖在袭击中身亡。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同时表示,此次事件的原因和规模正在调查中,结果将稍后公布。
南都记者注意到,事发前一天,当地时间7月30日,伊斯梅尔·哈尼亚还曾公开露面。他在德黑兰会见了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秘书长齐亚德·纳哈拉,留下了最近的一张公开照片。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IRNA)表示,事发于当地时间凌晨2时,哈尼亚的住所被一枚“机载制导炮弹”击中。IRNA还提到,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调查,以确定遇袭事件的细节以及发射导弹的位置。
其人
首位哈马斯总理,曾多次被捕或遭袭
哈尼亚1963年出生于加沙地带一难民营,曾任哈马斯加沙地带领导人。哈马斯2006年在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后,哈尼亚成为巴历史上首位哈马斯总理。2007年1月,哈马斯与总统阿巴斯领导的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发生冲突后,阿巴斯宣布解除哈尼亚总理职务。2007年6月,哈马斯通过武力从法塔赫手中夺取了对加沙地带的控制权。
南都记者注意到,哈尼亚生前曾多次被逮捕或遇袭。据外媒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伊斯梅尔·哈尼亚曾被以色列军方逮捕并在以色列监狱服刑数次。
2003年,哈尼亚与其导师、哈马斯创始人谢赫·亚辛遭遇以色列空袭。导弹击中了加沙市中心的一栋公寓,两人在袭击中受伤,另有13名巴勒斯坦平民受伤。
此外,2024年4月,以色列空袭导致伊斯梅尔·哈尼亚的3个儿子和多名孙辈在加沙驾车旅行时丧生。以色列军方证实了这次袭击,并表示伊斯梅尔·哈尼亚的遇袭儿子生前曾积极参与哈马斯的军事行动。
哈尼亚曾在3个儿子遇袭死亡后公开表态称:“家族中已有60名成员被以色列杀害。”
6月,有外媒报道称,哈马斯和一名加沙救援官员公开表示,加沙地带北部的一次袭击导致伊斯梅尔·哈尼亚的姐妹及其家人共10人死亡。以色列军方当时称,已获悉相关情况,但“目前无法证实他们袭击了哈尼亚的家”。
反应
多国谴责暗杀行为,美国以色列未回应
据外媒报道,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谴责这起暗杀事件,呼吁各派保持团结和耐心,坚决反抗以色列的占领。
俄罗斯外交副部长表示称伊斯梅尔·哈尼亚被杀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政治暗杀”,此次事件将导致“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土耳其外交部称此次事件为“卑鄙的暗杀”,并表示以色列总理“无意实现和平”,声称如果不采取行动阻止以色列,将会面临更大范围的冲突。
白宫发言人表示,美方已注意到哈尼亚在伊朗被暗杀的消息,但拒绝发表评论。
以色列军方尚未就哈尼亚遭暗杀一事作出回应。另据以色列媒体报道,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已要求内阁成员不要就此事发表评论。
局势
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停火谈判难上加难
美国多家媒体分析说,以色列此前在地区国家境内实施袭击或暗杀行动后通常都不作声张,以方在哈尼亚遭暗杀后保持沉默延续了这一惯例。
美国智库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帕尔西认为,以色列或许有进一步加深美伊敌对关系的意图。帕尔西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在佩泽希齐扬就任之际,如果确实是以色列暗杀了哈尼亚,“那么以方已扼杀了佩泽希齐扬试图与美方维持外交接触的前景”。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向南都记者分析称,以方虽未直接认领此事,但此次斩首行动,适逢伊朗新总统就职典礼举行,对挑衅伊朗的意味明显,是为给新总统下马威,提高对伊朗的威慑。
巴勒斯坦方面与以色列围绕加沙地带停火及释放被扣押人员的相关谈判已持续数月,但至今未取得切实进展。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哈尼亚遇袭身亡,恐令加沙停火谈判陷入僵局。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执行院长牛新春认为,这起袭击事件将给加沙停火谈判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哈马斯方面可能会因此退出谈判。此外,以色列近期先后空袭也门和黎巴嫩,日前又炸死真主党军事指挥官兼战略部队负责人,哈尼亚遭暗杀事件将导致地区局势进一步趋紧。
整合:史明磊 采写:南都记者 肖玥 见习记者 陈丹玲 部分内容来自新华社、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