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德育的力量为孩子成长护航,第二届广州德育论坛启动

读懂孩子的“金钥匙”在哪?64位大咖共寻科学育人路径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7月10日        版次:GA04    作者:杨晓彤 梁艳燕 叶斯茗 孙小鹏 程安 李文

  论坛启动前,广州市培英中学学生表演课桌操《祖国的花朵》。 

  “知学生”就是要从群体层面来对学生进行认识和了解。“懂学生”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感受与需求。“亲学生”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与温暖。——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佐斌

  很多家长会错误地将“重视0~6岁孩子的成长”理解为家长要在0~6岁的时候就让孩子读很多书,学习很多知识,这样其实是没有读懂孩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边玉芳

  “读懂孩子”是德育工作的起点与核心,“呵护成长”是德育工作的路径与目标。7月9日—10日,第二届“广州市2024年中小学、幼儿园德育论坛”在广州市培英中学举行,本届论坛沿用上一届的主题“读懂孩子,呵护成长”。

  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成都、龙岩等地共64名教育界专家大咖齐聚广州白云区,共同探讨科学育人的路径,谋划德育高质量发展之路,铸造一把读懂孩子的“金钥匙”,打开守护孩子成长的“大门”。

  同时,本次论坛得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的支持,不仅是一场规格高、范围广、权威性高的学术盛会,更将对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起到专业的实践指导作用。本次论坛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白云区教育局、南方都市报社承办。

  读懂需求

  把握青少年思维特点,助力成长

  “基础教育作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关键阶段,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7月9日的主论坛致辞中,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永俊提到,白云区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为了体系性地给孩子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近年来,白云教育开拓创新,开展了“云真德育”实践。

  “白云特质、立真育德”是“云真德育”的核心内涵,旨在充分唤醒孩子成长的主体意识,让孩子做成长的主人。“云真德育”强调立足真实生活,直面真实问题,把握真实需要,真心、真情、真意赋能学生的成长。“这一具有白云特色的实践与大会主题‘读懂孩子’遥相呼应。”陈永俊说。

  为了应对高质量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陈永俊谈到,一方面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精准的把握青少年成长环境、生活经历、思维特点,助孩子们做成长的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要看见时代的需求,要读懂学生的需求,不断拓展德育的内容和渠道,创新德育的方式和方法,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把德育内化为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从而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

  协同育人

  厘定学校管理、家长参与的责任边界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学生成长、家庭幸福、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德育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新时代下,德育还被不断赋予新内涵、新能量、新要求。陈学明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他对新时代下德育工作的思考:让德育“不空洞”、让教育“不乏味”、让呵护“不缺位”、让育人“不断链”。

  要想对“大道理”式的德育进行纠偏,应通过讲好小故事奠定思想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式德育。“教育如果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脱离学生实际,那便是失败的教育。”在陈学明看来,为了让德育走进学生内心,首先要遵循学生身心、认识、情感和行为的成长规律,并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丰富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的学习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审美情趣与艺术表达等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家校社协同育人,三者不能缺位、不能越位、不能让位,同时更不能断开连接。陈学明倡导,家校要建立“同心、同向、同行”的互动交流关系,尽可能厘定学校管理、家长参与的责任边界。

  “如何让德育成为有温度、知趣味、懂冷暖、护成长的首要一育,是我们要共同努力的目标。”陈学明提醒广州教育工作者,自去年在天河区举办首届德育论坛以来,广州学校德育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他表示,德育应从点滴细微处落笔,要通过具体的举措、真实的体验,让学生一点点地受到启发、一点点地发生改变、一点点地取得进步,“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量变到质变、成长到成才。”

  论坛现场

  四区教育部门分享德育经验

  在当天上午论坛的工作分享环节,围绕“读懂孩子 呵护成长”这一主题,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和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就德育工作经验进行分享。

  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副局长何美丽在演讲中阐述了“云真教育”的不懈追求——努力让每个孩子眼里有光。“对生活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期待、心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自我挑战中不断成长、在责任担当中明了人生意义与价值,以这种积极健康的生命状态成长,孩子眼里将散发耀眼的光芒。”何美丽分享道,在“云真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白云区主要从“顶层设计、创新实践、一体赋能”三方面持续推进德育工作高质量实施。在顶层设计方面,白云区构建了“云真德育”机制体系,形成了“两轮三级四协同七联盟”德育管理机制。在德育工作的创新探索方面,白云区一方面推动学校体系性拓展育人渠道,构建“六育人体系”,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学科育人”与“协同育人”体系实践。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晓以《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为主题,详细阐述了广州市越秀区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据陈晓介绍,在课程育人方面,越秀区以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家校“宽课堂”、研训“立体课堂”为主,全方位打造思政课实践体系,构建起“越秀大思政课”新样态。在活动育人方面,越秀区重视团队活动,开展“主题大队”和“团一大青年说”品牌活动;2021年4月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内红色史迹场馆与中小学共建100%。在协同育人方面,越秀区构建“教育局—学区、集团、联盟——学校——班级”全链条工作,以“品德培养、媒介素养、家庭沟通、父母成长”为主题,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的家长学校区级课程体系。今年4月8日,越秀区启动“越秀心语”青少年24小时心理关爱服务热线。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德育专干钟秀华介绍,2024年,福田区以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新起点,积极打造“吃好,睡好,运动好”的幸福底色,构建“让每个生命都健康,让每个生命都出彩”的幸福成色,着力打造“本真、适才、普惠、优质”的幸福教育新生态。1997年3月,福田区率先成立“春晖”家长学校,创新实践“1+1+1+N”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家校共育。福田区还通过文教融合、体教融合、法教融合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活动、呵护身心健康的系统服务等。在德育队伍建设方面,福田区积极落实思政队伍建设、德育主任队伍建设、心理老师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同时,福田区还依托本区“生态名片”——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系列主题思政实践课,常态化组织学校深入该保护区开展研学实践,并与多个美术馆等场馆合作,推出线上课程。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主任张雯分享了宝山区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情况。张雯介绍,在实施全员导师制方面,各校基本由一名导师导育11—15名学生。在导育落地机制上,从有专课、有专门活动时段、有侧重导育、有具体工作内容、有不同工作方式、有专业支持、有导育过程记录、有规定和保障等八个方面做了细化要求。张雯特别介绍了全员导师制“3+X”工作任务。“3”是指:一次学生家访,一次谈心谈话和家校沟通,一次书面反馈,共3项规定动作。“X”是指在上述规定动作基础之上,导师可以实施自选动作。在导师制的基础上,学校成立班级导师团制度,由班主任担任班级导师团负责人,定期组织导师制工作的集体研究和困境学生的联合指导,形成学生关爱的工作合力。

  育人理念

  佐斌:育德护心,知学生、懂学生、亲学生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佐斌带来《育德护心,相伴同行》主旨演讲。

  “立德树人的基点从学科角度来看是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全完善,育德要育心。”佐斌从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当前教育工作中“知学生、懂学生、亲学生”的重要性,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套科学而温情的育人理念。

  “学生有什么特点?学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佐斌抛出了两个问题,他认为中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生理发育、社会经验积累及思维方式转变导致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展现出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正如树木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人也是如此,不同阶段的学生展示出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佐斌谈到,“知学生就是要从群体层面来对学生进行认识和了解。”

  在“懂学生”环节,佐斌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感受与需求。他提到,青少年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关键期,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存在着显著特征。比如学龄期(6-12岁)会面临勤勉与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3-19岁)会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等。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烦恼,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与引导。

  在“亲学生”方面,佐斌提倡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学生,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与温暖。”佐斌讲到,“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尊重与爱护。”在做法上,他提出,老师具体描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泛泛赞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某些方面的潜能优势,提高自我效能感;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佐斌认为,育人育德育心是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长为“六个人”,自信可爱的人、乐于交往的人、善于学习的人、热爱生活的人、适应社会的人和幸福快乐的人。

  边玉芳:读懂孩子先要理解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边玉芳教授带来《未来人才培养:教育质量监测与新教育质量观的落实》主旨演讲。

  关于如何读懂孩子,边玉芳曾在10年前写过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因为当时家庭教育存在着家长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等问题,所以她写下这本书,希望家长和老师都能学会读懂孩子。

  “读懂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边玉芳告诉南都记者,读懂孩子有很多层面,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去抓住这一阶段的关键期和要完成的重要任务,这是读懂孩子的关键。例如,很多家长会错误地将“重视0~6岁孩子的成长”理解为家长要在0~6岁的时候就让孩子读很多书,学习很多知识,这样其实是没有读懂孩子。

  除了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还要了解不同群体的特点。边玉芳指出,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离异家庭的孩子、留守家庭的孩子、流动儿童家庭的孩子、有情绪障碍的孩子,他们都会有自身的特点。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的学生也会有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地方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每一个孩子,一定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影响孩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许多人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让学校教育就好了;但在边玉芳看来,孩子的成长有众多因素影响,家长也需要出力。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孩子的成长也具有时代特征。只有理解孩子,了解教育对象,老师和家长才能科学育人。

  此外,边玉芳还提到,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现在有部分学校和家长重智轻德,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而疏忽了社会情感的培养。而此次德育论坛的举办,让广东乃至全国的教育工作者都清晰认识到,在当前时代应该如何读懂孩子,如何开展科学的德育教育、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叶可可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杨晓彤 梁艳燕 叶斯茗 孙小鹏 程安 李文 王诗琪 刘哲 实习生 罗佳雯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蔡文茵 罗雪纯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