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表达情感天经地义,把父亲节好好地过起来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6月17日        版次:GA02    作者:刘远举

  街谈

  6月16日是“父亲节”,相比母亲节、情人节等,这个节日几乎不怎么被人提起,存在感很低。微博上,雷军、马云等众多企业家纷纷发文提醒:今天父亲节,别忘了祝他节日快乐!之所以要提醒,也正是因为存在感低。

  为什么父亲节的关注度这么低呢?

  父亲节、母亲节,是子女和父母互动的节日,更精准地说,是成年子女向父母表达情感的节日。一方面,低龄未成年子女的表达基本上是被父母塑造的,本质上是自己向自己表达,没有太大意思。另一方面,成年子女下至18岁,上到六七十岁,数量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成年子女才有购买力。所以,父亲节存在感小,换一个更准确的事实描述,就是成年人很少会给自己的父亲过父亲节。

  社会文化现象往往都是从生理因素到社会文化,再到商业、市场,如此层层构建,父亲节缺乏存在感也是如此。

  首先,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结构、身体激素有差别,这导致男性不能像女性一样充分地处理与情感有关的内容。男性的大脑在情感过程中不太活跃,导致了较少的情感识别和语言表达。这是父亲节存在感低的生理基础。

  这种生理特征在漫长的文明发展中,被固化为一种性别角色认同。在传统的教养观念中,男性是坚强的,不应该哭泣。有些父母在孩子遇到委屈时,都会先严厉地制止男孩哭。此外,男孩感受高,情绪细腻,伤春悲秋,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需要纠正。正是在这种错误的情感教育观的影响下,社会普遍认为男性的情绪应该是粗糙的、简单的,男孩就丧失了积极的沟通、通畅地表达细腻情感的能力,更不敢轻易地索求情感上的满足。

  待到男孩长大,做了父亲,又会戴上一层错误观念的枷锁。中国人做父亲,都遵循一个刻板印象:严父慈母。至于形式化、符号化、仪式化的情感表达,父亲们更是不擅长,也不关心。某种程度上,这是男性应该缺乏情感这一观念在育儿层面的衍生。很多男性当严父,这一严就变为了苛刻,变为了很少交流。

  小时候和父亲交流少,长大以后,感情亲近方面就比不上母亲。在这种情况下,遇到父亲节,成年子女额外的表达情感的举动就会少一些。一般来说,表达往往与物质相关,情感表达少,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就少,商家自然也懒得去搞一些宣传。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民俗,其起源是多方面的,商业是其中一个重要力量,平安夜、母亲节、520、光棍节等,都有商业的参与。一个节日如果在商业上没有价值,市场就不会去塑造它。这就形成一个循环,进一步降低了父亲节的存在感。

  父亲这个角色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近年来,随着生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父亲在养育中的角色也在逐渐变迁,从挣钱养家转向全面参与。父亲节对父亲这个角色情感上的肯定,有助于这种两性平等的转变。

  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子女,在这一天,别忘记给父亲问候一句“父亲节快乐”。另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也别忘了,如果有一个儿子,记住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

   □刘远举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