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澄海县志中的“冠山环翠”图,冠山书院的位置清晰可见。
俯瞰下的澄海市区与冠山书院,重现“院堂一鉴”胜景。
位于汕头市澄海区澄华街道冠山社区神山北麓的冠山书院正门,其建筑较好地保留了明清古建筑的风格。
冠山书院后堂走廊。
冠山书院中厅的先贤语录木雕门。
冠山书院梁柱间的鳌龙装饰,有独占鳌头之意。
冠山书院旁的“攻玉”石刻,是书院创始人蔡楠手笔。
扫码看专题
冠山书院位于汕头市澄海区澄华街道冠山社区神山北麓,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由当时的澄海知县蔡楠带头捐建,素有“澄邑第一书院”之美誉。书院建成在澄海兴起了崇文尚教之风,经历代接力维护,至今保存众多具有人文价值的历史胜迹。2019年,冠山书院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只架山堂欲著书
冠山书院所在的冠山,澄海当地人称为“神山”。据清康熙《澄海县志》载:“(神山)去城西北十里下外莆都冠陇寨内,高十一丈,周七百余武,较澄邑诸山,最为低小。然峰壑幽邃,草树荣敷,实甲他山。“冠山被誉为澄海古八景之一,名曰“冠山环翠”。
明隆庆三年(1569),澄海县第三任县令蔡楠走马上任,因澄海置县初期,县城未建,蔡楠便选择冠山东麓的乡约所作为议政之所。公睱之余,他于山林之间漫步,顿觉山上奇峰怪石,曲径通幽,景致独特。蔡楠遂赋诗《神山纪游》一首:
薄宦游来二载馀,
樗材长是峦山居。
神峰不比终南地,
只架山堂欲著书。
“神峰不比终南地,只架山堂欲著书。”一语道破蔡楠兴文重教的心事。诚然,冠山文脉的种子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种下。熙宁三年(1070),潮州八贤之一的北宋名臣卢侗以“太子中舍人”致仕归乡,于冠山下龙潭畔结庐读书,潜心研究《周易》。在易学名家卢侗看来,冠山乃莲花山余脉尽地表处,韩水毓秀,山脉精华凝聚,于此难得的“天造之地”读书著述,不亦乐乎。
明代程大道等编撰的《神山全集》记载,明隆庆四年(1570),钟爱神山的蔡楠倡议在北麓建设澄海县第一座书院。为了筹集资金,他还带头捐出了自己的俸䘵,乡中缙绅见此也都纷纷慷慨解囊,群策群力下,不到一年时间,书院落成。蔡楠不但亲笔题书匾额“冠山书馆”,而且自任山长,集众士子讲学于此,为澄海开创了一处“释奠习礼之地,兴学育才之所”。明布政使海阳刘子兴曾作《冠山书馆碑记》称:“环封士庶,无论遐迩,咸熙熙向往,思慕德教之成也。”可见,冠山已成为当时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
蔡楠亲笔匾额早已湮没,只余书院右侧山边的“攻玉”石刻及三十二字铭文或可窥其书法修养与造诣。“攻玉铭”曰:“有物于此,璧则完而,取之砻之,质则珍而。三人同行,我则师而,不善改诸,德则新而。”一言以蔽之,借他山之石琢磨彼处璞玉,这便是蔡楠创建冠山书院之初衷。
亦步亦趋追鹿洞
书院背靠神山,坐南向北,初建时为两进格局,门前辟有红叶池,书院与神山风光倒映池中,构成胜景,正是世人称颂的“神山十景”之“院堂一鉴”。院内前厅设讲堂,为生员学习之所,后堂建考亭祠,祀宋代理学家朱熹神像。万历三年(1575),乡民感念蔡楠德泽,在后堂增设蔡侯祠崇祀。
随后四百多年间,书院几经兴废,多次修建,经历代接力修护的冠山书院如今是一座单层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坐西南向东北。书院共三进,中轴线为头门、天井、中厅、后堂;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抬梁式构架,厅中祀有理学家朱熹塑像;天井及中厅两侧有通廊及庑舍可通往后堂,中厅和后堂的木质扇门上留存了大量的诗词书法作品。该书院较好地保留了明清古建筑风格,书院的碑记资料、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题匾、镌刻,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书院的“三山门”“二石鼓”、山门横匾“冠山书院”及石门联均为清代石刻,饱含历史底蕴,对研究潮汕古建筑形制、用料,研究澄海文化及书法、篆刻艺术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据冠山社区工作人员周旭涛介绍,山门横匾“冠山书院”四字及门联皆为清乾隆年间重修时里人蔡祖坤撰联并书。“匾额‘冠山书院’的‘冠’就写得不落俗套,属异体字,而这副著名的对联‘礼门辟冠山,亦步亦趋追鹿洞;道岸登澄水,为高为美溯杏坛’,立意高远,彰显了建冠山书院的目的——它要追随全国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溯源孔子讲学的杏坛。当时主持重修的知县还在神山建魁星楼和及第石塔,与书院遥相呼应。”
作育英才昌文运
书院的左侧有一方石碑,上刻《冠山书院主题公园碑记》,为2017年底书院社区修缮完成后所立,撰文者为澄海籍著名语言学家林伦伦教授。数百字碑文中让南都记者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经朝历代,作育英才,文运大昌”。
此言非虚,书院甫一落成,澄海建县后第一位进士便出现了。此人就是张会宗,字于震,号澄江,隆庆五年(1571)春会试,登进士,授太常寺博士。因为澄海置县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至张会宗登第,算来是澄海置县后的第一个进士。故隆庆皇帝御笔匾额“澄海初开”,以记荣耀。张会宗为人刚正不阿,“以不附权柄迁兵部主事,督武学,出守台州六年,调岳州为守,廉平简易,好与民兴利。”总而言之,冠山书院的出现带动了当地教育科举,文风日渐鼎盛。仅从万历元年(1573)至崇祯三年(1630)五十余年间,冠山乡考取功名的就有二十多人。随着教育和科举的发达,冠山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绅衿阶层,而同乡甚至同宗的亲缘关系又增强了这个阶层的凝聚力,扩大了影响力。比如贡生周宗道是进士周宗礼之兄,贡生张志可是举人张凤翼之父,贡生李日炜与举人李日荣、李日烜是兄弟,而举人李景钟又是李日荣的孙子。
在众多冠山学子中,于清道光年间出任冠山书院山长的许瑶值得大书特书一笔。许瑶(约1810—1890),字澄斋,澄海县冠山人。少年时以老成持重、好学不倦、尊师重道称誉乡里。清道光年间庠生,后无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遂成为有清一代著名理学家。广东提督学政李文园到潮州时,曾专程登门拜访,尊为理学宗师,当时读书人醉心于八股文,以求博取功名,竟不知理学为何物,而许瑶研究理学却废寝忘餐,年逾八十仍设馆于西园,授徒讲学。其门人曾撰诗赞曰:“南宋迄今七百年,冠山一老接薪传。遐龄已度钓璜后,好学还居瞻竹先。”许瑶的主要著作有《论语集说》《大学看读》《孟子摘要》《史鉴当知录》《西园尺牍》等。
而为后人留下系统介绍神山的著作《神山全集》的冠山书院学子、晚明诗人程大道,其才气亦不遑多让。据当地文化学者周喜铭介绍,《神山全集》称得上是神山的百科全书,它记录了胜概、建置、艺文、诗歌、祀典、题名等有关神山及冠山乡的历史文化。“明代的刻本今已不存,只有后人传抄再增添的抄本《神山全集》,而且抄本也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版本。”
读书之乐乐无穷
澄华街道冠山社区工作人员卢曼函向南都记者介绍,冠山书院建成距今已有450年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冠山书院建成后,长期作为文化教育场所。书院一直办到清末1904年,改为小学堂。1959年至1984年,书院曾先后办过上华农业中学、冠山初级中学、澄海县工农中学、澄海县上华人民公社中学、澄海县上华中学、澄海县上华农业职业中学等。2017年,澄海区委区政府对冠山书院及所在神山风景区进行以“冠阳福地,文化澄海”为主题建设冠山书院景区的整体规划设计。书院周围打造有芳春台、槐夏台、素秋台、玄冬台、辩学苑、听风圃等六大景点,门前的红叶池清除了淤泥,新建了入口牌坊,正反面两侧分别题有“冠阳福地”“鹅湖重见”。其中,“冠阳福地”复刻自神山天后圣母宫前的巨形石刻“冠阳福地”,皆冠山书院学子、明代书法家李日烜手笔,而“鹅湖重见”则为已仙逝的国学大师饶宗颐于九十高龄时所题。冠山书院焕然一新后,赓续传统,成为新时代讲学、读书的人文胜地。
记者当日所见,前来冠山书院的游人不多,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兴之所至,或于展览前驻足,或于讲学厅中小坐,一位带着两岁多的小孙子的老人引起了南都记者的注意。老人告诉我们,“生囝唔读书,不如饲大猪”,当地人都喜欢来这里沾染一些文气。
同样的话,林伦伦教授也说过。他曾经表示,澄海人的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得益于冠山书院的良好学风的滋养。“我读高一时(1973年)的上华中学就在神山之侧,冠山书院就是我们的饭堂和体育活动场所,神山上还有魁星庙,祀文曲星君。这书院、魁星庙,是澄海人崇尚读书、崇拜读书有成者,也就是重视文化教育、崇拜文明习俗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所在。魁星庙虽然破败不堪,但我们还常常去玩。也许,就是这一年在这凝聚了几百年文气的地方浸泡过,才使我身上也沾了些须读书的灵气和才气。”
夏至将至,漫步冠山书院,仿佛仍能听到院中书声琅琅,能闻到墨韵飘香。来时曾瞥见山门的门扇上刻录着南宋诗人翁森《四时读书乐》。该诗曾于民国被编入中学国文教科书,是流行一时的劝学诗。诗中把一年四季都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积极向上。其中劝喻夏天读书的诗句为“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夏天读书之乐趣,就如同沐浴在和暖的南风里,用瑶琴弹奏心爱的曲子。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王佳
执行策划:李阳 陈伟斌
统筹:宋爽 陈蓓蕾
题签:刘斯奋
学术支持:李绪柏
内容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俞彤
本期摄影:N视频记者 邹卫
本期直播/视频:N视频记者 马青 邹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