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海南三亚,短肢领航鲸“海棠”被吊起放归大海。 新华社发
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救治“海棠”。
5月26日6点15分,国内首例成功救治的短肢领航鲸“海棠”在海南三亚放生,回归大海。据了解,国内此前并无领航鲸成功救助和放生案例,此次短肢领航鲸“海棠”成功救治并野外放归是中国救助历史上的首例成功案例,也是全球救助领域内的一项重要突破。
在500米深海水域甲板1米落差处 以侧身入海方式送“海棠”回家
5月25日,海昌海洋公园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团队,协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将“海棠”从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运送到三亚海棠湾海岸边的装有吊机的“利洋358”科考船上,在距离海岸70海里,水深500米处的深海海域处放归于大海,重回栖息地。
5月25日中午,工作人员进行物料准备和设备检查。12:00,引导海棠进入室内,进行身体检查,并给它注射镇定剂以便于后续的转移过程。一小时后,海棠被转移到担架上,并通过吊装的方式上载到救援车上。转运海棠到达三亚港务局码头,连接着水槽一起被吊装至科考船上,准备进行海上运输至放归海域。
据三亚海昌介绍,科考船将在海上航行10小时,从当晚8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6点,其间会监测呼吸频率以及淋水保持皮肤湿润,根据海棠应激反应大小,评估是否采取追加镇静剂。
6点15分,科考船到达指定海域进行放归。身长3.7米、约500多公斤重的“海棠”,随着“利洋358”科考船上的吊机将担架缓缓吊起打开,海南三亚因搁浅被救助的短肢领航鲸“海棠”重回大海开始自主游动。
最后至下午6点,科考船历经9小时返回三亚南山港码头,全程耗时30小时。
三亚海昌介绍,由于国内此前没有同物种放归经验,海昌保育团队和救援团队多次调整放生方案。近年来,三亚周边500米深海域有短肢领航鲸的活动记录,选择500米深海域放归,有利于“海棠”找到族群。
然而,从保育中心到放归海域有一定距离,保育人员还专门定制适应“海棠”的运输水槽,高1米、长4.2米、宽1.3米的运输水槽,配有担架杆、担架布、海绵等配套设备。装入“海棠”后,水槽将有2至3吨重。三亚救援团队多次评估和测试,选择在500米的深海水域在甲板1米落差处以“侧身入海”的方式送“海棠”回家。
专家组将借助GPS定位装置,密切关注“海棠”放归后的动向。
经过140多天诊治“海棠”更加结实强壮了
该次放生的“海棠”,是2024年1月3日在三亚海棠湾海域受伤搁浅被救助的一头雄性“短肢领航鲸”。经保育人员、兽医、专家,还有100多名爱心志愿者4个多月的精心救治和护理,“海棠”的状态越来越好。
“海棠”是在三亚海棠湾海域搁浅被市民发现。领航鲸全身有多处明显外伤,生命体征不佳,随后即被送往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救治,大家为它取名“海棠”。
救助初期,“海棠”无法独立游动,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集结多方志愿者力量,对其进行24小时轮流守护,保育中心采取3-4人/组,通过站在水里托扶的方式防止其侧翻呛水。海昌联动旗下上海、大连、郑州等地的生物医疗团队和国际著名鲸豚救助专家哈特曼博士同步与三亚视频讨论救助方案,并火速调动专家赶往三亚。兽医对“海棠”制定治疗方案,先后对“海棠”药物调整8次。经过140多天诊治,“海棠”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长得更加结实强壮了。
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负责人曹政介绍救助后“海棠”的基本情况,“‘海棠’的体长已从搁浅时的3.6米长到了3.7米,胸围从搁浅时的1.9米长到了2米,每天可食用12公斤鱿鱼和2公斤鲱鱼。”
5月7日,专家评估会审议了短肢领航鲸“海棠”的日常摄食、外伤恢复、血检及动物行为记录,并现场观察判断动物行为和摄食状态无异常,认为“海棠”已经具备基本的捕食能力。
日常,三亚海昌的保育人员分四餐投喂“海棠”。“短肢领航鲸的主要食物是鱿鱼,在三亚附近海域,鱿鱼资源很丰富,而且鱿鱼的游动速度比其他鱼类较慢,更容易捕获。‘海棠’已经过野化训练,捕捉鱿鱼没有问题,可能在放归大海后需要时间适应。”曹政介绍。
资料显示,短肢领航鲸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全球范围内成功救助并成活的案例相对罕见。该次“海棠”成功野外放归是全球救助领域内的一项重要突破,也是中国救助历史上的首例成功案例。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