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几万就能进央企?如此求职套路为何总有人“踩坑”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5月16日        版次:GA02    作者:易之

  来论

  “一万多(元)的上岸率93%,三万多(元)的上岸率98%”“三万多(元)主要就是电网、烟草、铁路、银行、军工好的企业”……在诱人的“上岸率”和能帮孩子进央企国企就业的诱惑下,去年年底至今,南京家长程女士陆续花了近4万元为孩子购买求职服务。但让她没想到的是,目前不但孩子工作没着落,缴纳的费用也追回无门。

  而这家求职服务机构名为“菜鸟无忧”。在眼下的求职季,有不少学生和家长投诉这个机构以帮求职者推荐进央企国企、优先录取等名义收取上万元至数万元不等的费用,求职者购买服务后却遭遇夸大承诺、后期服务差以及退费难等情况。媒体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关键词“菜鸟无忧”,截至5月14日,共有100余条投诉信息,投诉问题主要涉及虚假宣传、霸王条款等。

  从报道内容看,这家机构没太多专业性可言,基本上就是利用信息差,将公开信息比如考试题、招聘链接等包装成所谓“独家资源”售卖给学生和家长。要么就是连哄带骗,声称自己有什么内推资源,多半子虚乌有,让投入巨大的学生和家长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这种套路并不新鲜,几乎年年都有。2023年4月,教育部就曾提醒找工作的学生避免“踩坑”,强调不走所谓的“求职捷径”,以免落入就业“陷阱”,但似乎每年都有不少上当受骗者。

  这种问题之所以反复出现,应当说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心理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毕业求职确实是人生大事,相信每个家庭都不敢怠慢,面对吹得天花乱坠的机构,很容易就放松了警惕。

  而另一方面也是这些机构很精明,比如很多所谓“包过”“包进”“成功率90%”之类的话术,多数停留在口头,并没有白纸黑字。等到学生和家长反应过来想要维权,手头却没有过硬的证据,这也是为什么类似套路历经投诉而不倒的重要原因。

  对于类似这种有虚假宣传、涉嫌欺诈的求职机构,相关部门理当进行相应的市场规范,就投诉内容进行深入调查,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惩处。其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微信聊天记录、微博、电子邮件、电子支付记录等均属于电子证据,相关部门不妨对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法律指导,帮助消费者有效举证,为追责提供法律依据。

  此外,相关部门、高校等也应当组织更多的招聘活动,扩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接触面。可以想象的是,正是正式渠道有限,方才给了这些“草台班子”钻空子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说,相关部门和高校更应当承担好自身的信息桥梁职能,避免学生和家长病急乱投医。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机构之所以总有人相信,恐怕还是跟求职市场里的一些信息不透明有关。2022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求职遇到的最大问题上,55.1%的受访应届生指出是招聘信息不透明,在所有选项中位列第一。而在新闻里,种种坐实或是疑似萝卜招聘的报道也不时出现,这些都加剧了人们的怀疑——谁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有“门路”呢?

  因此,铲除这些坑人的求职机构,也应当从提升就业市场的整体透明度着手。当人们不再相信有什么“操作”的空间,这种明里暗里透露自己“有路子”的求职服务,相信自然也会消停许多。

  □易之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