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年一遇的大事,将在2024年发生。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美国今年将有超过1万亿只周期蝉,于5月中或6月初陆续从地下出来,进行疯狂的交配活动,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将迎来异常严峻的挑战。这是自1803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
届时,美国许多地方的周期蝉将会铺天盖地,蝉鸣震耳。这波蝉灾将会对当地树木造成毁灭性的损伤。究竟什么是周期蝉?它为何会有周期?
预计超1万亿只 可能破坏生态
此次美国蝉灾主要是由两种周期蝉——“13年蝉”和“17年蝉”在同一时间出土蜕变和交配繁殖所导致的。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此次蝉灾的规模预计将超过1万亿只,可能会对当地树木造成毁灭性的损伤。由于周期蝉的数量众多,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广泛,因此美国政府和相关机构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这一可能的生态灾害。
噪声超过110分贝 吸食树木汁液
专家预测,今年部分地区每英亩土地上将会出现至少100万只。
蝉大规模出现会带来人类难以承受的噪音,因为它们的鸣叫声极为响亮,是世界上声音最大的昆虫之一。大量蝉聚集产生的噪音会超过110分贝,令人崩溃。
大量蝉还会吸食树木汁液,到处打孔产卵,将会对树木造成毁灭性的损伤,造成的损失高达数百万美元。另外,一些鸟类原本以食叶毛虫为主要食物,在“蝉灾”出现的时候会更多地捕食蝉,导致毛虫数量大大增加,会吃掉更多树苗的叶子,造成植物的损失。
答疑
周期蝉为何要同时破土? 确保在短期内大量繁殖
美国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周期蝉,与其独特的生命周期习性有关。
由于蝉的出土时间相对固定,天敌可能会在这个时间段内大量捕食它们。然而,通过长时间的地下生活和出土时间的规律性,周期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被天敌捕食的风险,从而得以生存和繁衍。
当周期蝉的若虫在地下的休眠期结束后,它们会同时破土而出,场面蔚为壮观。它们爬到树上或其他垂直物体表面,蜕皮变成有翅膀的成虫。这一过程确保了它们在短期内能够大量繁殖,进而保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此外,周期蝉的数量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大约1万到2万年前,当冰川从现在的北美地区撤退时,周期性的蝉充满了东部的森林。它们的巢型和种类也反映了气候的变化。这种对气候的敏感性使得周期蝉的种群数量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了如今大规模的种群。
蝉的天敌此时去哪了? 出土质数周期“完美”避开捕食者
美国即将迎来周期蝉大爆发,而天敌似乎在这个阶段并未发挥出显著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周期蝉特殊的生命周期以及它们与天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首先,周期蝉的生命周期特性使得它们能够有效地避开天敌。这些蝉在地下度过大部分生命周期,只有在特定的年份才会大量出土。这种长时间的地下生活不仅减少了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还使得它们在出土时能够迅速繁殖。同时,由于出土时间相对集中,天敌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量蝉进行捕食。
其次,周期蝉的周期性与天敌的生长周期往往不匹配。周期蝉的出土时间通常是质数年,如13年或17年,这样的周期有助于它们避开那些生长周期较短的天敌。因为天敌的生长周期可能与周期蝉的出土时间不同步,当周期蝉大量出土时,天敌可能还未达到性成熟阶段,从而无法有效捕食。
此外,天敌的数量和分布也可能不足以应对周期蝉的大爆发。天敌的数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食物来源和自身的繁殖能力等。如果天敌的数量不足以应对大量的周期蝉,那么它们就无法发挥出显著的捕食作用。
美国“蝉灾”靠吃能解决问题吗? 捕捉蝉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杯水车薪
由于蝉的高营养价值和独特口感,在我国价格相对较高,这也吸引大量捉蝉人参与捕捉活动,甚至有人在高峰期一夜能挣到一两千元。然而,在美国面对周期蝉大爆发的情况时,仅仅依靠人的捕捉和食用可能并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由于周期蝉数量极其庞大,即使很多人参与捕捉,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显著减少其数量。此外,捕捉蝉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方式。
同时,虽然蝉在美国的一些地区被当作食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这种昆虫作为食材。即使有人愿意捕捉蝉来食用,也可能面临市场需求有限的问题。
虽然人的捕捉和食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周期蝉的数量,但这种方法可能并不足以解决美国即将面临的周期蝉大爆发问题,更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可能需要从生态学、环境保护和农业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周期蝉
蝉,俗称知了。全球已有记录的蝉2000余种,我国约有300种。蝉本身虽然声音大、数量多,但却是无害的。
周期蝉,是指蝉科周期蝉属中的所有蝉,共有7个种,这些蝉分布在北美洲,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其中,最著名的要数13年周期蝉和17年周期蝉。根据它们出现的年份,现存的周期蝉又被分为15个群,每个群通常每年交替出现。
周期蝉非常特殊,为北美地区独有,从未在其他地区发现,因为它们是以周期性的状态出现,在地下蛰伏长达十余年且时间非常精准,故称之为“周期蝉”。
卵
附着在树皮持续近1年
周期蝉的生命周期相当独特,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与其他昆虫相比,它们没有蛹,整个生命周期只有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在卵阶段,它们附着在树皮里,通常会持续将近1年。
若虫
钻入地下 吸食树根汁液 持续13或17年
第二年孵化成若虫,会迅速钻入地下,并在地下度过绝大多数的生命周期,吸食树根的汁液为生,时间长达13—17年。
周期蝉若虫在地下生活的阶段,是其生命周期中最长阶段。此时的若虫身体很小,仅有1厘米左右,通体白色。若虫掉落到地上,用前胸的一对挖掘足,挖开松软的土,在树木的根系附近挖掘出一个洞穴钻入,由此开启漫长且暗无天日的生活。
洞穴表面粗糙,内壁光滑湿润,壁的一部分附着在植物根上,以便吸食。它们靠吸食植物根系的汁液来获取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由于靠近植物根系,若虫的活动性较小,通常会在洞穴中静静地待着。在地下生活期间,它们会在洞穴中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空间,通过调节洞穴的温度和湿度来维持生命活动,以适应黑暗、湿润和低氧等环境。
成虫
第13、17年破土 交配、产卵、死亡
当它们准备羽化成成虫时,会在第13年或第17年破土而出,进行羽化、交配、产卵、死亡的生命周期。
周期蝉破土而出后,爬上附近的大树或者灌木,等羽化后飞向树木进行繁殖。这是周期蝉生命中短暂而重要的时期,因为它们需要在短短的4-6周左右完成繁殖任务。产卵期过后,成虫的生命结束。
由于13和17都是质数,这两类蝉每隔221年才能同时出现一次。因此,这次两种周期蝉同时出土的现象极为罕见,是自1803年以来首次出现。
整合:易福红 来源:央视 科普时报 潮新闻 大皖新闻 羊城晚报等 制图: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