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正式命名为“梦想”号,并在广州南沙首次试航。新华社发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实施《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首要任务即“增强新区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广州南沙作为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之一被多次“点名”,南沙科学城更是要高水平承担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任务。
尽管南沙早年鲜少科创业态,如今也凭借基建水平提升、创新体系构建和重磅政策扶持,以后发优势形成竞争力。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扬强调,南沙要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新引擎,就必须在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上走前列、作示范,把握“创新”这个特点,勇攀科创策源新高峰。
瞄准全球科创策源地的目标,南沙如何蓄力创造新一轮嬗变?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第二场“高质量发展大调研”聚焦南沙,深度走访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探讨它的“后来者之路”。
走访
“王牌组合”成创新体系有力证明
南沙区龙穴岛码头布满了巨型升降机,轰隆声不断,全国最大吨位的科考船“梦想号”已进入调试阶段。
从2020年起,在南沙区政府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广海局”)共建之下,我国首座深水科考专用码头建成启用,我国首个、全球最大的大洋钻探岩心库全面建成,我国深海资源领域首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建设,我国首艘超深水科考船“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完成主体建造并成功首次试航,诞生“科考码头+岩心库+大洋钻探船”这个“王牌组合”。
挺进深海是南沙使命,也是南沙有机会率先成为策源地的领域。“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是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全球性科学计划”,广海局科技处副处长邓义楠介绍,随着“梦想”号与岩心库的建造完成,我国将和美国、日本、欧洲一样具备自主组织航次的实力,有望从“参与者”变为“主导者”。
在大科学装置化作发展“内核”之下,这成了南沙“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的证明,将迎来市场繁荣的印证。近年来,南沙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70个。平台的关键发力点往往在于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对基础研究有更高要求,又有赖产业市场的创新接力。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下称“研究院”)院长高民介绍,过去十多年里,研究院立足南沙推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有超90位香港及境外教授的团队,依托研究院开展面向大湾区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承担不少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
2015年,南沙与研究院合作共建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形成“楼上创新、楼下孵化”的发展模式,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目前,入驻创新工场的团队及项目过半数有港澳团队背景,从香港科大走出并在南沙孵化的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便是一个成功案例。
晶科电子已掌握400多项发明专利,产品远销全球17个国家、地区。在其董事长肖国伟看来,南沙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芯晨大海”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生态。
剖析
探索顶层创新激活后发优势
科技创新涵盖科学、技术、创新三个层面,能否成为策源地,与太多因素挂钩。南沙登高望远,在探索后来居上的自我发展路径。
创新型城市首推科学城。2019年5月,广州市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南沙科学城和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在南沙的区域经济基础上打造区域创新发展引擎。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穆荣平是南沙科学城发展蓝图的谋划者、起草者,他指出,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不局限于大装置,提出四大愿景:创新全球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数字化、环境绿色化。
南沙锚准深海、深地、深空等战略前沿领域,初步构建了“1+1+3+N”科创平台体系,以正在加快建设的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规划连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科技发展大动脉,编织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合作创新网络。
“大科学设施在最内核,周边是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机构这种战略科技力量,之后是创新创业,再往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再往后是战略创新产业集群,这恰恰可以看到整个大湾区的发展态势。”穆荣平说。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周春山告诉南都记者,南沙科学城有意识推动科创要素与城市要素协调布局,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为生态赋予人气。科技领域涉及面广、各有前沿,科创策源地是“特长选手”。找准核心领域,让科技和创新共生共荣,才可能成为未来的策源地。“科考码头+岩心库+大洋钻探船”的“王牌组合”也成了南沙提交的一张答卷。
在缺乏原始资源优势的起跑线上,南沙更要依靠政府建强科技创新机制。为此,南沙大胆探索顶层创新,成立了首个国家级新区科技系统党委,由南沙开发区党工委领导任“一把手”,建立协调机制,开展靶向攻坚,同时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让科研院所与企业做创新主角,更能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随着南沙积极拥抱开放合作,加速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珠联璧合,南沙也更加重视与大湾区内其他平台、地区的协同发展,催化联合科创的“聚变”。
建议
完善前期投入与实际产出考核机制
“南沙能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推出‘芯晨大海’战略,进行科技创新布局,是具有前瞻性的做法。”广州大学二级教授、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涂成林认为,在引入大平台、大装置、大项目的基础上,为避免“开花不结果”,南沙要继续强化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南沙科学城建设,打造广州南部创新极,联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大学城、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来打造广州南北贯通的科技创新走廊,发挥南沙在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作用。
“单个项目的引进能够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只有布局创新链,产业链才能做大做强。”涂成林认为,为避免单个项目“孤掌难鸣”,南沙应针对性地招商引智引资引技,协助企业打造上下游链条的配套布局,加快形成创新链、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在开拓增量的同时,必须对现有存量的发展给予关注。涂成林建议,南沙应完善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对平台、项目的前期投入与实际产出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酌情调整未来资金投入,让投入转化为产出。
2020年9月,南沙在全国率先提出“营智环境”概念,即一切有利于人才发展及其智力成果运用的环境。采访过程中,多位专家都将对营商环境的讨论延伸至背后的营智环境。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柳立子认为,从指标层面去评价,南沙的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她指出,在生活环境之上,关注人才的各类更高层次需求也尤为重要。
例如文化需求,柳立子发现,对于南沙的不少高端人才,还需要具有高品质文化内涵的项目或场所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她建议,南沙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可加大探索力度,特别是在满足文化需求层面。如此一来,南沙更多的创新实践将有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推动和发展,创新成果也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
(更多内容详见B叠广州读本)
南都调研
总第251期
专题采写: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