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恩平市发动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开展“农田灌渠大家清”群众清淤活动。
茂名市高州市石鼓镇九罡村组织村民和种植大户清理坑渠杂物淤泥,“舒筋活血”保春耕。
湛江廉江市安铺镇三墩村发动村民进行农田灌渠清淤。
冬季本是农闲时节,但阳江市阳东区北惯镇平地村委会却一片繁忙。水塘旁、河道里、水渠边……都是村党员干部、村民、社工志愿者的忙碌身影,铁叉铲土以及挖掘机、铲车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在村道路上,不时能遇到装满淤泥的运泥车。
这只是广东全面启动水塘河道清淤工作中的一个缩影。2023年10月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以来,“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步建立,冬春时节群众广泛参与清淤的景象在南粤大地随处可见。
为河道“舒筋活血”
广东实施“清淤6条”
利用冬春时节组织群众开展水利设施修葺和清淤疏浚,保障来年春耕灌溉和防洪度汛,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抓好水塘河道清淤,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防洪排涝能力、保护水生态质量、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农村部分地区水塘河道污泥淤积、排水不畅、功能减退甚至丧失,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冬修水利工作,将利用冬春时节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作为冬修水利的重点,全面部署推进。
2023年11月,省政府召开冬春时节水塘河道清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且印发《关于利用冬春时节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的通知》(简称“清淤6条”),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抢抓冬春时节,分类实施清淤”“科学规范管理,合理处置利用淤泥”“建立有效机制,推动清淤常态化”“加强协调联动,落实综合保障措施”“强化指导监督,做好典型宣传引导”等6条具体措施,为各地、各有关部门全面推进清淤工作提供指引。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各地党委、政府积极主动作为,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清淤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淤积情况摸查,并按照“边摸边清”的原则,认真贯彻“清淤6条”,迅速启动水塘河道清淤工作。中山、茂名、河源、阳江、揭阳、珠海、肇庆、清远等市先后发布总河长令进行动员。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率先启动。各级水利部门担好牵头组织责任,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基层党组织、工青妇、民兵、热心乡贤等积极参与,有效营造了“人人出力清淤泥,个个建设美家乡”的良好社会氛围。自2023年10月中旬截至2024年3月15日,全省已清淤水塘13875个、农田灌排沟渠17631公里、河道7175公里,总清淤量4702万立方米。河畅水清的局面加快呈现。
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水塘河道清淤疏浚按下“快进键”
从江河湖库、村头水塘到农田灌渠,清淤通渠、加固堤防、精细管护,一场水塘河道清淤攻坚战在广东大地全面打响,一项项清淤工程按下“快进键”。
“以前汛期雨季,农田排水不畅,常常被水浸泡,影响农田效益。如今,通过结合冬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开展清淤工作,既解决了农田受浸问题,又起到了防洪排涝作用。”江门市开平市月山镇党委副书记叶绍聪表示。
“修好了沟渠,保证了水源稳定,我们可以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江门市开平市月山镇天湖村委会麦边一村村民小组长麦广达说,以前沟渠杂草丛生,被倒伏的竹子、树枝阻塞,如今清淤后村容村貌变得靓丽了,更方便村民耕作。
水塘河道清淤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既要政府推动,也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走进云浮市云安区的水塘河道,能看到不少挥舞镰刀、铁铲、锄头的身影,配合挖掘机及运输车辆,集中清理水塘河道堆积的泥土砂石、杂草灌木和生活垃圾。在乡贤、村民小组长、村“两委”干部的示范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水塘河道清淤行动中来。
目前,云浮市云安区7个镇114条行政村(社区)党员群众到田间地头开展“村头水塘我来清”“农田灌溉大家清”等清淤工作,提前谋划春耕灌溉用水,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水生态质量和增强防洪排涝能力。“这次清理了许多杂草、淤泥、石块,被一车车地拉走了。大家一起做,虽然辛苦点但都是值得的,最主要是今后种地种田易取水就好了。”村民吴水凤说。
从2023年12月4日起,云浮市新兴县确定每周一个半天为集中服务日,为期两个月,主要以乡镇冬春时节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复耕复种、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领导带头,下沉一线,组织机关单位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
淤泥就地资源化利用
“新桑基鱼塘”为“绿美广东”培土育壤
2023年12月8日上午,洪奇沥水道一侧,中山市民众街道新建村正在筹备翻整几块连片土地,多辆运输车从不远处的鱼塘拉来底泥,在这里晾晒。来年,这里将开辟成为新水田,插秧种稻,河涌清淤而来的底泥,将成为水稻的生态肥。
中山将冬修水利与生态农业创新结合,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河涌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开展生态肥田,构建“泥、水、草、鱼、田”全新的一体化良性生态循环系统,“新桑基鱼塘”风貌正为“绿美广东”培土育壤。
在中山市南朗街道白企村,内河涌合水坑的清淤工作也已经启动。挖掘机挖出河底淤泥,在岸边护坡上摊晒,未来这里将种植象草,为旁边的鱼塘提供原生态的鱼饲料。
“生态养殖模式下的鱼肉更加鲜美,鱼塘的平均亩产也提高了10%到15%。”中山市南朗街道水务事务中心主任、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王华煜介绍,白企村鱼塘亩产提升的“秘诀”,藏在“水”和“土”中。清淤后的河涌,水动力条件恢复,河水水质得到改善,也可以为鱼塘提供优质水源,实现了一举多得。
对于河涌底泥的再利用,中山也制定了严格的专业标准,民众街道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河涌、鱼塘清淤底泥进行了专业检测,优质“肥泥”将用于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
“经过科学技术手段的检测,我们发现这里的河涌底泥,富含氮、磷、钾等元素,达到Ⅰ类标准,这些‘肥泥’是还田的宝贝。”中山市民众街道治水专班副主任王求表示,有了科学检测的加持,真正让当地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
保障农田灌溉用水
清淤后村容村貌变得更靓丽
2024年1月11日,在江门开平市月山镇钱岗村委会聚龙村,挖掘机在沟渠旁挥舞着“长臂”,各种机械设备忙碌工作,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之前沟渠淤积严重,农田常常被淹没,严重影响农作物收成。沟渠清淤后,我们不用再担心农田受浸问题,能够重新耕作了。”村民麦长莲说。
经过疏浚的天湖渠重新焕发生机,水缓缓流向灌区各个角落,为春耕带来希望。天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麦和顺介绍,“通过实施清淤通渠工程,既实现了道路环境的美观,又有利于保障春耕,沟渠疏通后排水功能更完善了,粮食安全得到保障,村民的种粮积极性也提高了。”
在江门开平市赤水镇沙洲村,村民们看着越来越清澈的河道、沟渠水体,对未来的生产、生活充满了憧憬。村民关大爷说:“过去,村里的沟渠淤积严重。现在经过清淤,村容村貌更加美丽,我们对养殖增收也更有信心了!”
据悉,沙洲村的清淤疏浚项目总投资约281.7万元,涉及养殖池塘、沟渠面积共71.13公顷(1067亩),通过将多个养殖池塘的尾水集中处理后进行排放,有效控制了渔业面源污染的产生,降低了对河涌的冲击,保障了水域功能的正常运行。
“我们通过集中处理尾水控制了污染,保障了水域功能,并建立长效机制,通过绿植生态减污和河湖长制工作的配合,确保清淤疏浚成果持久。”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关国才说。
数说清淤
截至2024年3月15日,广东全省已清淤4702万立方米,投入人员超60.4万人,投入工日超61.9万天,出动机械超24.8万台班。其中,珠三角地区已清淤2462万立方米,粤东4市已清淤648万立方米,粤西3市已清淤680万立方米,粤北5市已清淤911万立方米。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通讯员 粤河清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