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惠州如何与大湾区兄弟城市联动发展、优势互补?全国人大代表温金荣:

积极探索“深港研发+惠州转化”“港澳产品+惠州应用”等产业化模式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3月10日        版次:GA07    作者:杨振华 刘辉龙

  惠州城区夜景。 南都拍客 黄丽 摄

  2024全国两会Citytalk系列报道

  作为旅游名城,惠州长期入榜“全国热门迁入地(目的地)”,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4500多万人次,增长了90%左右。如何将“流量”变成“留量”,抓住出圈流量,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万亿级工业大市”,惠州下来如何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实现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目标?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南都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温金荣。

  温金荣表示,惠州要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不遗余力提升城市品质,做厚做实制造业“家底”,展现城市活力、人文韵味、现代化气息,打造一座“远者来、近者悦、居者安”的湾区魅力城市。

  谈 城 市 形 象

  开展缚娄古国、梁化古郡等系列文明探源工程

  南都:去年,国内不少城市都火爆出圈,如果让您推介惠州,您会怎么介绍?惠州在打造城市形象和提升知名度方面有什么计划?

  温金荣:惠州的城市形态在大湾区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可以说是融人文底蕴、生态底色、经济活力于一体。来到惠州,可以感受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下“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叹,在这里“流连忘返”;可以感受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清的自然生态,在这里尽情地“深呼吸”;可以感受“万亿级工业大市”的强劲动力,在这里找到实现梦想的“舞台”。

  在打造城市形象上,我们更注重内外兼修,由内而外塑造城市品质,真正把“流量”变成“留量”。我们会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基因,开展缚娄古国、梁化古郡等系列文明探源工程,创新推出更多文化“符号”,通过文化资源策划一批有影响力的活动,全面展现“千年府城、活力惠州”的独特魅力。比如,今年元宵节我们就承办了“舞动中国龙”——龙舞大巡游全国主会场活动火爆出圈,全网总阅读量超3亿。今年3月17日,还将举办马拉松,吸引了来自国内外5.7万人报名,1.2万人中签,参赛者可以更深入地品味惠州这座城市“古今同辉”“山水相依”的青春活力。

  我们会精雕细琢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通过一个个小切口的“细护理”“微改造”实现城市形象的“大变化”,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用我们的“心意”和“新意”,让来到惠州的人感受到城市有颜值、有气质,更有温度。

  同时,我们也深刻理解到,提高城市知名度,关键还是把经济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创新创业。近几年,惠州经济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可以说经济韧性强、活力足、前景旺,正绽放出新时代“岭东名郡”的现代化风采。

  南都:在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上,惠州成为广东首个获得“全国影视指定拍摄取景地”称号的城市。2021年以来,共有60多部影视剧在惠取景拍摄。您认为惠州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温金荣:惠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元的文化色彩,有山海湖泉、围屋村落、名胜古迹、客家风情、现代都市等场景,能够满足各种影视题材拍摄需求。许多票房和口碑佳作,像《追光的日子》《法医秦明》等都在惠州取景拍摄,这些都是年轻人爱看的题材,其中全程在惠州取景拍摄的青春励志电视剧《追光的日子》拿下2023年央视综合频道暑期黄金档收视冠军,热播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到惠州寻觅心底那份信念之光、奋进之光。

  惠州长期入榜“全国热门迁入地(目的地)”前20名。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4500多万人次,增长了90%左右。据初步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在惠人数就达到了850多万,比我们之前掌握的常住人口还多出了240多万,特别是西湖景区客流量多次在全省4A级以上景区实时人流排名榜中位列第一。

  接下来,惠州将充分利用获评“全国影视指定拍摄取景地”,精心打造影视城市融合文化新名片,让更多观众看到“惠州元素”,推动影视、文旅“双向奔赴”,助力惠州打造成年轻人可以“追光的城市”。借这个机会,也向全国的影视剧组发出邀约,欢迎来惠州取景拍摄,惠州一定会让精彩剧情“锦上添花”。

  谈 人 才 招 引

  计划引进各类青年大学生人才6万名以上

  南都:惠州是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深圳都市圈副中心,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请问惠州如何加快推进大湾区协同发展,共同谱写大湾区建设新篇章?

  温金荣:一直以来,惠州都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近两年,赣深高铁、广汕高铁相继建成运营,现在从惠州坐高铁30多分钟就能直达深圳、1个小时直达广州和香港。今年3月1日起,莞惠城际也实现了公交化运营,购票乘车更加方便。接下来,惠州将继续推动一大批城铁、高速、机场、港口、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促进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速成型,不管是“海陆空”还是“公铁水”,不管是与湾区城市还是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都将越来越快捷、畅通,大湾区东部门户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出来。

  在做好“软硬联通”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一方面不断优化提升便利港澳居民在惠州发展的措施,鼓励支持更多港澳青年来惠州创业就业、安居生活,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注重与大湾区兄弟城市的联动发展、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开展“深港研发+惠州转化”“港澳产品+惠州应用”等产业化模式,开展从技术研发到企业孵化到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合作,把合作载体打造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再比如,在能源方面,惠州将强化责任担当,全力打造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和能源科技创新中心,为保障大湾区乃至全省、全国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南都:惠州将龙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周列为惠州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活动周,举办了13场活动,包括启动了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在招才引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请问如何吸引众多人才来惠州?

  温金荣:在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黄坤明书记鲜明提出“要视人才为珍宝”。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人才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惠州、扎根惠州。目前,惠州人才总量超过140万人,其中既有“高精尖”的科研人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也有一大批的工匠大师和技能人才,各类人才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贡献智慧和力量、挥洒激情和汗水,助力惠州持续保持向上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周,惠州就发布了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吹响新一轮人才集结号,其中计划引进各类青年大学生人才6万名以上,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毕业生留惠人数1.5万人以上,从市外引进各类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大力引育人才,不仅要有优美的生态、丰富的文化、安居的氛围,更要有发展的平台、优质的岗位、良好的环境。下来,惠州将持续深化实施“惠”聚优才工程,“组团式”招引青年大学生人才,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兑现各项人才待遇;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社会民生事业,解决各类人才后顾之忧。我们相信,来到这里工作生活的人,都会喜欢上惠州、扎根在惠州,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

  谈 产 业 发 展

  将积极布局基因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牧场等

  南都:高质量发展是现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题,在今年初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惠州要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那么,惠州将如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来支撑打造“新增长极”?

  温金荣: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惠州的使命任务,也是一直以来惠州老百姓的热切期盼。我们理解,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必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要有更快的发展速度,有更高的发展质量,有更大的担当作为,而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则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近年来,惠州一直致力于做厚做实制造业“家底”,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无论什么时候到惠州去,都可以看到一幕幕繁忙的生产车间、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现场……这充分彰显了惠州经济动力澎湃,城市活力四射。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惠州在纺织服装、制鞋家具、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领域有很好的基础,也有了一定的规模,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质量提升、品牌塑造、文化创意一起抓,就能让传统产业“长出新枝来”。

  二是让支柱产业更有竞争力。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是惠州的两大支柱产业,正在加速迈向“万亿级产业集群”。大亚湾石化区已经连续5年领跑“中国化工园区30强”,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新能源电池两个产业集群入选了“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我们坚持走高端化、集群化发展路子,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沿着产品流向和原材料供应,布局更多细分产业,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互补发展、一体化发展。

  三是让新兴产业更具生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惠州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力量。惠州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还布局了7个千亿级的产业园区,可以说已经栽下了“金梧桐”。我们将积极布局基因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牧场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更多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积极抢占“新赛道”,拓展惠州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南都:近年来,埃克森美孚、壳牌、中海油、恒力石化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布局惠州,请问惠州在引进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有哪些好举措?在当前全国各地都大力招商的背景下,如何“拔得头筹”?

  温金荣:那么多知名企业钟爱惠州,更多是企业“用脚投票”,更看好惠州这片“沃土”,愿意与这座城市一起携手向未来。近三年来,惠州引进落地投资超50亿元项目就有20多宗,投资总额超3000亿元。企业引进成长需要政府的“精心呵护”、优质服务。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建立“1+6+1”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体系,定期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用地、用海、用工、用能等难点、堵点问题。我们还坚持不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服务企业“直通车”、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周六延时服务等措施,用心用情当好企业“服务员”“店小二”。比如,中海壳牌三期项目,去年3月27日签订项目初步投资协议,5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从签约到落地开工仅用时54天,充分体现项目建设的“惠州加速度”。

  俗话“人勤春来早”。说到招商引资,这也是我们要重点发力的,一直作为“一把手工程”。今年大年初八,惠州已派出5个工作组分别前往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重点突出以商引商、以链引商、精准招商,一体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努力再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同时,惠州高度重视服务好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支持TCL、德赛、亿纬锂能等本土龙头企业在惠布局更多项目,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说到就要做到”。招商引资工作赢的是细节,是兑现承诺,我们重视招商引资全链条服务,做细做实每个环节,突出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安排专人专班跟踪服务,拿出最大诚意、最优服务,打造投资兴业的新高地。  

  采写:南都记者 杨振华 刘辉龙

  摄影:南都记者 魏雄锋(除署名外)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