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潭村通过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现代化,形成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图为灵潭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点。
黄建忠的果园里种植了近30亩沃柑。
全国人大代表沈燕芬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引方向、指导实践。当前,广东正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把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最大短板变为“潜力板”,全面重塑县镇村价值。
科技工作者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本期南都调研团队走进广东韶关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看科技工作者们如何将论文“写”在灵潭村的田野大地上,赋能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与村干部共同探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同时,连线全国人大代表,为广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科技助农
科学调理土壤酸碱度
黄烟亩产提高50余斤
2月,正是春耕农忙时节,也是烟苗移栽好时期。2月29日下午,春雨如丝,淅淅沥沥地下着,落在灵潭村田间地头。在灵潭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有一片已经翻耕的土地正等待烟苗的移栽。这片土地总面积163亩,是“灵潭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点”。
据灵潭村党支部书记黄建忠介绍,2020年以前,这片土地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作物,但由于产品价格无保障以及农资、劳动等经营成本不断增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21年有党员干部牵头改为烟稻轮种,才扭亏为盈,带动农民增加劳务收入70多万元。
“黄烟是灵潭村最重要的经济作物。”黄建忠告诉南都调研团,传统黄烟种植每亩产量在280斤左右,一亩黄烟的纯收入大概在2000元。传统黄烟种植看上去收益不低,但产量并不高。
如何提高黄烟产量成为黄建忠和其他种植黄烟的村民一直探索的问题。在种植过程中,黄建忠发现,黄烟产量偏低,大部分农户为提高产量只能靠增加施肥量,但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板结,又会导致黄烟产量降低。
2023年,灵潭村向南雄市农业局求助,希望采用科技手段对村里种植黄烟的土壤进行检测。农业科技人员来到灵潭村,通过检测发现,灵潭村黄烟种植土壤酸性超标,这对黄烟的生长发育及品质都有影响。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灵潭村村民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对种植土壤的酸碱度进行平衡。
见效之后,村民们开始有意识通过科技检测手段对土壤有机肥含量等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增施不同剂量的有机肥。“一方面是秸秆还田,农业局邀请第三方农业科技公司帮我们把控秸秆粉碎的合适长度,再通过无人机均匀抛洒到田里,另一方面,我们改用羊粪等有机肥。”黄建忠介绍。
黄建忠回忆,最初村民们都是使用猪粪作为有机肥,结果土壤酸性超标加剧,还出现了重金属超标这一问题。“鸡粪的话一定要充分腐蚀发酵,不然很容易烧苗。”黄建忠在网上搜索资料,寻找可替代的有机肥,终于,他发现羊粪这个“冷门”的有机肥。“羊粪价格不高,供应商会对它提前沤制,运过来我们就能直接使用,效果也很好。”
为了让村民们更了解黄烟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灵潭村会不定期开展科技辅导活动,由南雄市农业局邀请农业科技人员讲授黄烟种植中深翻起垄、适时移苗、打顶留叶等技术,有需要也会去田间地头进行“把脉问诊”。
小地老虎、蚜虫、烟青虫、花叶病……这些都是黄烟种植期间常见的病虫害。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灵潭村的黄烟种植地里安装起了病虫害监控系统,并通过生物诱捕器和杀虫灯等手段,减少农药使用,科学解决虫害。
土壤品质提高了,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治,村民们对黄烟种植的技术也更了解了,黄烟的产量自然就上来了。
“去年,灵潭村黄烟种植面积570余亩,取得丰收,大部分亩产都超过300斤,多的高达350斤。”黄建忠告诉南都调研团,“黄烟每亩增加了50多斤,让村民们每亩收入增加1000多块钱,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转型升级
绿色防控、减肥减药
优质水稻每袋增收20元
“传统农业产品市场基本饱和,价格不高,但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增加,农民赚不到钱,就会撂荒。”为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023年,灵潭村在帮扶单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发展订单式农业。
黄建忠介绍,灵潭村水稻种植的主要品种是有“米中贵族”之称的“南晶香占”,由帮扶单位提供种子及生产技术指导,并对接大湾区大型超市销售。同时建立“统配统施,统防统治”的农业生产机制,对农田土壤跟踪监测,把控产品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烟稻轮种,春季种黄烟,黄烟收获后再种水稻。“一方面,轮种可以让土壤中的养分被均衡消耗,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另一方面,翻田时将烟秆打下去,能够起到防病杀菌的作用,减少农药的使用。”黄建忠说。
引进优质水稻品种,采用绿色防控、减肥减药等综合技术,灵潭村生产出的稻米米质优、口感好,这一切都被对接的企业看在眼里,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黄建忠笑着说,“相比传统水稻,我们绿色生产出来的灵潭水稻售卖时每袋价格可以增加20块钱,亩产千斤的话,一亩可以增收200块钱。去年我们一个示范点粮食产量80吨,销售金额达32万。”
能不能让其他农业种植也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转型?尝到了“甜头”的黄建忠开始将目光放在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上。他在自己的沃柑果园先行试验。
黄建忠选择采摘期长的沃柑品种,种植了近30亩沃柑。春节前后,黄澄澄的果实挂在树上,着实吸人眼球。他告诉南都调研团,每年沃柑成熟后,并不用联系果贩收购,通过游客进园采摘便可销售一空,每年可收入20余万元。
“灵潭村近年来文旅产业发展迅速,为什么不将绿色农业与之结合呢?比如通过电商平台让消费者认领果树、认领一块田,使用科技手段让他们在种植到收获过程中能够全程监控,产品成熟后可以由我们邮寄过去,消费者也可以来这采摘。”黄建忠对此充满期待。他指着党群服务中心左侧的建筑说道,“那里是我们正在建设的一个农村电商平台,我们希望通过电商平台让农副产品能够卖到城里去,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们缺乏一些针对性的科技手段,例如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让认领果树、稻田的消费者能够全程监控我们的种植过程,希望科技所能够给我们更多的科技支持,让我们的农业能够更好地帮助村民增收致富。”黄建忠说。
观点
广东省烟草南雄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樊苗苗:
推广成熟科技成果
实现黄烟种植可持续发展
2月29日下午,在灵潭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一场黄烟种植科技辅导活动正在进行。现场,韶关学院生物与农业学院青年讲师易科以及广东省烟草南雄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樊苗苗为到场村民讲解相关的农业政策以及优质烟叶的种植技术。
“黄烟种植前一定要深耕晒垡,尽可能深耕,打破犁底层,不仅可以改善土壤板结,熟化土壤提高肥力,还能减少病虫草害。”从黄烟种植前的土地翻耕到烟苗移栽的最佳时期,再到如何防治病虫害,樊苗苗将这些种植要点一一讲解给村民们。
“通过培训,可以把土壤保育、烟草栽培等成熟的科技成果向烟农推广,比如在烟田范围内投放有益昆虫,去建立绿色植保体系,让烟农们应用技术成果,实现黄烟种植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收入。”樊苗苗表示。
韶关学院生物与农业学院讲师易科:
技术对农业发展
具有强推动力
易科告诉南都调研团,科技辅导活动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宣传,将相关的具体农业政策准确无误传达给当地农户;二是知识培训,科普种植技术,减少农户种植的知识误区和知识盲区;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将科研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带到乡村;四是解决当地技术难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易科最深切的感受。在他看来,这也是“双百行动”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易科从学校走到田间地头,他看到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易科表示,第一产业主要是种植和生产,新品种的引入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第二产业主要是加工业,低温保存技术、冷链运输等新技术的加入能够促进农产品的进一步加工和研发。第三产业方面,农村电商的推广也能助力乡村振兴。“总体来说,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技术对于农业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连线
全国人大代表沈燕芬: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 要让“新农人”扎根农村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是一名90后“新农人”。2020年,她辞工返乡创业,在三年时间里,带领团队深耕田间地头,将3000余亩撂荒地盘活利用,实现土地复耕复产。
“‘百千万工程’对农业领域来讲是非常不可多得的机遇,科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沈燕芬说,传统的认知里是说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来耕田,但现在农业和以前区别很大,农业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元素越来越多。“比如,现在我们种田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的耕作模式了,这跟以前的耕作完全不一样,而这一切得益于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
沈燕芬认为,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在增城,她发现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这些大学生从大城市回到乡村,把在大城市里学到的技能或者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带回到乡村,有的新农人还在田间地头玩起直播,为乡村打开一片新的格局。”
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沈燕芬今年将焦点放在农业农村领域,尤其是新农人群体的职业发展问题。“我看到一组数据,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返乡入乡的创业人员超过了1220万人。到2025年预计可达到1500万人。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返乡,涌进乡村,那他们回来之后,怎样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效能?如何才能让他们留下来,真正扎根在农村?我觉得这些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杨伽 张婷 实习生 吴宇骏 何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