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代表委员话传承:

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3月07日        版次:GA12    作者:翁安琪

  王学典   全国政协常委

  冉冉   全国人大代表

  刘忠斌   全国人大代表

  代表委员议国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这句古语出自《礼记·大学》,意为只有不间断地,日日、月月、年年的革新,事物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日前,南都、N视频采访了多位从事文化领域工作的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他们为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筑牢文化根基、创造有利文化条件。

  历久弥新 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活力

  2023年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前,他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谈及此行,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再次强调中华文明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深意?

  长期投身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向南都记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赓续传统文化,就是赓续人类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价值准则,是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的精神基础。

  王学典表示,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活力,总能在历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变迁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正因如此,发源于千年前的儒家理念,仍深刻影响着当今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社会生活。他举例道,正如传统儒家思想历来追求“黎民不饥不寒”“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道义经济”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王学典尤为看重对传统文化的社会科学化改造,即把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社会科学的视野之下进行提炼。“加拿大政治学者贝淡宁曾就将儒家思想中的‘选贤任能’,与现代政治学相结合,提出‘贤能政治’。”他向南都记者介绍道。

  创新形式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如何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冉冉告诉南都记者,她对母亲河长江的关注已长达十余年,2012年以来,她利用工作、旅游等机会,走访了长江上游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地,以及湖南、湖北、安徽、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全程全域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有着丰富的体认和理解。

  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冉冉与其他6位全国人大代表从开展长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促进文旅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10个方面,对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提出了具体建议。

  冉冉等人的建议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重视。据介绍,过去一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并在调研基础上组织召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

  冉冉告诉南都记者,今年她将继续提出关于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建议。她认为,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得以繁荣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文化创新更是各类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精神动力。为了培育全社会的创新动能,她将提出包括大力建设弘扬创新文化、交流增强创新活力、精心培育创新队伍、构建对创新有利的文化生态等在内的六点建议,助力创新文化建设。

  科技赋能 非遗传承与保护“要有大数据思维”

  近年来,新技术、新方式、新理念的不断涌现,给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可能。

  全国人大代表刘忠斌是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他的工作一头深埋于文史典籍,一头连接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刘忠斌告诉南都记者,他曾在图书馆组织过本地的非遗文化展览、手工体验活动和跨省市的交流活动。这些工作经历让珍视传统文化的他,对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进行工作总结时,我查找了大量的图书馆文献资料,发现非遗技艺背后,有许多的历史、故事、习俗,”刘忠斌说,“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品格,深深影响着我们当下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魅力非凡又影响深远。”

  于是,2023年全国两会,刘忠斌带去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的建议,呼吁在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助力非遗破圈重生的同时,也要“牢牢守住非遗的‘魂’”。

  刘忠斌表示,过去非遗大多以师徒传承的形式存在,非遗的“灵魂”就在这口口相传间延续,但也使记录、保存和传播受到局限。因此,刘忠斌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推进非遗传承工作必须“要有大数据思维”。

  他指出,加强非遗数字化的研究和应用是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要从完善基础数据采集,到逐步建立起非遗数据资源库,建立非遗数据的标准化体系,方能促进非遗成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从而加快非遗的保存、传承和传播进程。

  在此基础上,刘忠斌还希望能够建设制定非遗智库建设标准与发展规划,引导高校非遗研究机构及其他类型的非遗研究机构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转变,最终构建一个非遗智库体系。

  刘忠斌告诉南都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他将继续聚焦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展望未来,他希望社会各界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非遗传承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同时,他也希望未来能够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世界各地的非遗文化。

  “典亮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何嘉慧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翁安琪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