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一年来,全国政协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国之大者”、民之关切,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了突出成绩。
全国政协常委会履行各项职能,举办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各类协商活动94场次,共5087人次参加、1602人次发言;坚持履职为民,引导委员立足实际服务群众,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产业工人创新技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深入调研,就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等进行协商。
人民政协事业的新气象和新面貌,离不开认真履职的委员们的贡献。委员尽心履职、实干笃行的忙碌身影,折射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勃勃生机。
3月2日,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决定,对在履职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协委员予以表彰,授予丁时勇、马建堂、王俊、韦昌进、施一公等33名委员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作为政协委员,怎样为国履职、为民尽责?这些优秀履职奖获得者做出了很好的阐释。
履职尽责,贵在一个“实”字,必须扎根基层。只有通过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政协委员才能看到真问题,才有可能形成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提案、社情民意信息,也才有可能被有关部门采纳,从而转化为真正的决策,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这次的获奖者之一丁时勇对此深有感受。媒体报道,2023年10月26日,丁时勇以全国政协委员和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的双重身份来到重庆市大足区,现场耐心倾听群众诉求,并协调大足区龙水镇、区住建委、区人社局等相关单位研究解决大足区14名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赢得了在场群众的由衷肯定。
委员履职尽责,需要把个人所长和国家所需紧密结合。
在这次的获奖者中,施一公颇为引人注目。身为科学家,人们尊敬施一公,不仅因为他在生命科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更因为他将“科学报国”作为人生信条。无论是在全国政协的讲坛上,还是在西湖大学的教室里,他都以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基础研究强调的是从‘0’到‘1’的突破”“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办与建设,不是喊口号、不是戴帽子,需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这些话均出自施一公在全国两会期间的提案和建言。在履职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多次将科研与社会问题相结合,递交了非常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和建议。
委员获得优秀履职奖是很高的荣誉,同时更代表着沉甸甸的责任。
一方面,这个奖项使获奖者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基点上。正如施一公所坦言,自己协商议政的纵深度还需要拓展,而做到这一点,只有坚持个人专长与委员履职有机统一、双向发力,并努力增强研究分析的穿透力。
另一方面,这个奖项对其他委员无疑也是一种激励。
从获奖者的经历中可以看出,政协委员履职,首先当然是指要有好的提案,而能不能提交一份好提案,功夫则在平时。其次,作为政协委员,更要意识到“提案有办结,履职无终点”。
政协委员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活跃在人民群众中间。实践证明,广大委员只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心系国是、关切民生、共谋发展,就能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