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工程正式通水。西江水从西往东,最终灌入深圳公明水库。 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石磊 李赫 黄思华 摄
全面通水
2023年10月31日 工程全线隧洞完成内衬施工。
2023年12月10日 工程首台机组启动试运行。
2023年12月28日 工程启动全线联调。
2024年1月30日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
面孔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南沙段)内衬施工阶段,建设者进行内衬钢管阴极保护块焊接操作。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段)内衬施工阶段,建设者在预应力隧洞进行钢筋绑扎作业。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南沙段)盾构施工阶段,建设者液氮冷冻换刀作业。
蝶变
鲤鱼洲泵站 2020年12月
鲤鱼洲泵站 2024年2月
高新沙泵站 2019年8月
高新沙泵站 2024年2月
罗田泵站 2019年12月
罗田泵站 2024年2月
码上阅读点击投稿
岭南春来早,奋斗正当时!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自1月30日正式通水后,正迎着春风启动初期运行。在过去近五年岁月里,新时代建设者们用辛勤和汗水铸就了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广州南沙、东莞、深圳单一的供水格局被彻底改变,三地居民喝上了源源不断的西江水,广东“西水东济”成为了现实。
此时,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迎来“满月”之际,这条“湾区潜龙”遁地而行,而今人们已很难从地面直接看清地下隧洞壮美身影,但依旧可从取水口、交水点、沿线泵站与水库等节点,一睹超级水利工程的壮美身躯。
“巨龙”横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群,在地底深处穿山越海,共穿越4处高铁、8处地铁、12处高速公路、16处江河湖海,送来的不仅是17.08亿立方米的年供水量,还有科技之光。
蛟龙擘水,破浪前行,一路绚丽多彩,写满了传奇,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工程意义
●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生产生活缺水问题。
●解决珠三角东部区域供水水源单一问题,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解决挤占东江流域生态用水问题。
●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利支撑。
工程特点
●长距离
全长113.2公里
盾构穿越粤港澳大湾区
●大埋深
最大埋深73.2米
创同类工程世界之最
●高水压
最高水头1.3兆帕
开创同类工程记录
●宽扬程
泵组扬程变幅11至48米
填补行业空白
工程难点
难点一
珠江三角洲富水复杂
地质深埋盾构控制
难点二
高压输水盾构隧洞
衬砌设计与施工
难点三
大流量宽扬程高效
泵组设计和研制
难点四
长距离深埋隧洞
快速检修
生态建设
●调运西江水源
工程每年从西江调运17.08亿立方米优质水资源,缓解因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资源性缺水问题。
●退还生态用水
工程通过以西江引水置换水源,保障东江下游河道生态用水。
●节约土地资源
工程采用深层管道输水方式,工程永久征地仅2600亩,较传统明渠方式节约土地2万多亩,节地比例高达90%。
●保护森林资源
工程反复优化鲤鱼洲泵站、罗田泵站等枢纽布局,尽可能保护森林资源。对于难以避让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采用隧洞穿越方式呵护生态环境。
●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充分利用工程泵站、水库、工作井等周边空间进行植绿护绿,种植建设者责任林,助力绿美广东、美丽乡村建设。
●鱼类增殖放流
工程制定了鱼类增殖放流“十年计划”,每年向西江放流170万尾鱼苗,以保护鱼类资源、恢复西江生态、保障生物多样性。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线路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顺德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沿途输水至广州高新沙水库、东莞松木山水库、深圳罗田水库,以地下深层隧洞形式穿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群。工程由1条干线、2条分干线、1条支线、3座泵站和4座调蓄水库组成,其中包括新建的高新沙水库。
工程线路总长113.2公里
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
7万多名建设者耗时近5年
惠及超过3200万人口
支撑约1.7万亿元GDP用水需求
整合:南都记者 高永佳
来源:南方日报、粤海水务
摄影:南都拍客 谢汉聪 张佰承 王明灿 关俊伟 朱俊杰
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