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重磅出炉

横琴合作区构建“十字轴带、三大片区” 前海合作区构建“一心一带双港五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12月22日        版次:GA03    作者:梁涵 黄天儒

  昨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范围为横琴岛“一线”和“二线”之间的海关监管区域,总面积约106平方公里。其中,横琴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设为“一线”;横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其他地区之间设为“二线”。规划期至2035年。

  同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规范范围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域,共120.56平方公里,规划期至2035年。《前海规划》提出了前海的四大战略定位,具体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前海规划》提出前海2025年、2030年、2035年三阶段发展目标,明确构建“一心一带双港五区”的空间结构。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亮点

  发展目标

  到2024年 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体制机制运作顺畅,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管理决策执行效率不断提升,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对合作区的支持协同更加有力,广东省派出机构对合作区开发建设的配合更加高效。

  创新要素明显集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显著提高,一批高素质人才、创新企业、科研平台入驻。

  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以下简称四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幅提升至55%。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与澳门有序衔接,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民生热点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在合作区就业、居住的澳门居民大幅增加,在合作区就业的澳门居民约5000人、居住的澳门居民约2万人。

  合作区封关运作顺利实施,琴澳产业、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

  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期末实有澳资企业8000家,澳资产业增加值20亿元。

  到2029年 合作区与澳门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全面确立,市场准入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高效衔接。

  各类要素跨境流动高效便捷,电子围网系统和跨境金融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体系高效运转,人员出入境高度便利。

  特色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四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65%。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建设保障性住房7.8万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5年,医疗卫生机构千人床位数6个。

  琴澳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澳门品牌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更多趋同澳门的生活街坊落地建成,在合作区就业的澳门居民约4万人、居住的澳门居民约6万人。

  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期末实有澳资企业2.5万家,澳资产业增加值90亿元。

  到2035年 “一国两制”优越性全面彰显,合作区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有力增长极。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高效运转,实现琴澳居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

  琴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琴澳要素流动自由便利,在合作区就业的澳门居民约8万人、居住的澳门居民约12万人,四新产业有力支撑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合作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发展格局

  构建“十字轴带、三大片区”总体发展格局

  十字轴带包括打造协同发展的天沐河城市中心发展轴带以及打造融合互动的琴澳一河两岸合作轴带。

  三大片区:琴澳活力核心区重点打造数字经济、高端服务、国际商贸、现代金融等四大组团,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新业态,完善行政服务、公共服务、商业和商务服务等功能,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现代金融等,配套建设中央公园、人才公寓等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新中心。

  创新智造产城区重点打造科技研发、高端制造、澳门品牌工业等三大组团,布局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孵化和创新空间、专业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中医药等产业,配置多层次保障性住房,建设成片成区、产城融合的创新智造高地。

  生态健康休闲区重点打造文旅休闲组团和会议康养组团,布局旅游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强化国际会议、文化交流、体育赛事观光、康复医疗、休闲养生等功能,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岛核心承载区。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亮点

  战略定位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区域治理、营商环境、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打造一批首创性、标志性改革品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强化开放前沿、枢纽节点、门户联通功能,重点扩大贸易、航运、金融、法律事务等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 坚持依托香港、服务香港,加快推进规则机制一体化衔接、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民生领域一体化融通,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香港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  

  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巩固提升现代金融、法律服务、信息服务、贸易物流等优势领域,积极开拓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等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携手香港推动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25年 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市场一体化进程显著推进;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健全,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培育形成金融、现代物流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多轮驱动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中心引领、双港驱动、组团联动的空间格局基本成型,现代化滨海新城更具规模。  

  到2030年 与港澳规则深度衔接、机制高度对接,港澳居民学习、就业、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充分构建更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营商环境跃居世界前列;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一批世界一流企业集聚发展;现代化国际化滨海新城基本建成,基本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35年 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货物、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便捷流动、高效配置,与港澳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创新驱动支撑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建成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化滨海新城全面建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形成一批可广泛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  

  空间格局

  打造湾区“国际会客厅” 建设临空经济区

  “一心”即前海城市新中心 包含桂湾、前湾及妈湾片区、宝中片区、大铲湾片区等,着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层次会展经济,打造湾区“国际会客厅”。

  “一带”即绿色活力海岸带 依托深圳西部海岸带,联动环深圳湾、环交椅湾,实施“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山海连城计划,打通海陆生态空间联系,串联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公共空间,提升海岸带城市功能品质,打造蓝绿交织的活力海岸带。

  “双港”即深圳国际航空枢纽港、国际航运枢纽港 统筹发挥深圳机场海空铁联运优势,构建面向亚太地区、连接欧美澳、衔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线网络,建设临空经济区,打造高品质国际航空枢纽港。依托深圳港西部港区,联动香港提升航运高端资源配置功能,强化港城融合,共建辐射全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五区”即依托自南向北的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桂湾前湾及妈湾片区、宝中及大铲湾片区、机场及周边片区、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等五个片区 布局科技创新、国际金融、会展海洋、商贸物流、先进制造等产业功能组团。

  采写:南方+记者张玮 梁涵 黄天儒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