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IC供图
1971年7月 周恩来总理会见秘密来华访问的基辛格。
2005年5月 基辛格来到河南省许昌县邓庄乡许庄村访问。
2023年10月 基辛格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上讲话。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基辛格一生传奇,曾于上世纪70年代担任美国务卿,被美国前总统福特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他为中美关系做出了杰出贡献,一生访问中国一百多次。
今年7月,100岁的基辛格又一次访问中国。7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基辛格。习近平对基辛格说,52年前,中美两国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和你本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作出中美合作的正确抉择,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不会忘记你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今年10月24日,基辛格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上说,“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美中之间的和平与合作至关重要。基辛格呼吁美中两国共同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正如我50年前所相信的那样,我们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出路”。如今,这位眼光犀利、看透世事风云的“中国人民老朋友”,走完了传奇一生。
犹太后裔
从德国到美国,从部队到哈佛
基辛格1923年生于德国,为犹太人后裔。他的童年时代是在德国巴伐利亚菲尔特镇度过的。海因茨·基辛格,这是他的父母起初给他起的希伯来文名字。在基辛格9岁那年,纳粹党掌权,他被禁止在德语学校学习,过去曾经有过来往的德国人也都跟他们一家断绝了关系。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纳粹的恶行几乎摧毁了他整个人。也因此,我的母亲决定为了孩子离开德国。”基辛格曾经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这样回忆起一家人为了逃避纳粹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而移居美国纽约的过去,“这种离别的痛苦,对我有很深的影响,那些曾经给我带来安全感的东西,都有瓦解的可能。”
1938年因不堪纳粹对犹太人迫害,在他15岁时全家迁居英国,同年转到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到美国之后,他改名为亨利·基辛格,开始了自己一边在纽约乔治·华盛顿高级中学上学,一边在剃须刷工厂打工的生活。拿下高中文凭后被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录取,主修会计专业。
二战期间,美国向德国宣战后,基辛格尚未完成学业便应征入伍,在军队中他加入了美国国籍,从此成为美国德裔犹太人。
因为会说德语,基辛格被派往驻德美军的情报部门。在此期间,基辛格开始展露他的聪明才智。“他是个奇才,天生就具备一种在困境中找到出路的能力。”他在军中的一位好友曾经这样评价他。军旅生涯期间,他被授予铜星勋章。
1947年,24岁的基辛格回到美国,进入哈佛深造,主攻哲学和政治学,并在学校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威廉·艾略特——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哈佛大学政治系的泰斗级人物。
在校期间,基辛格本科论文被送到美国政府高层参阅,博士论文更是奠定了他现实主义第一流学者的地位。他的毕业论文《历史的意义》,据称有三百多页。有报道曾记述,导师看了基辛格这篇论文的前一百页,就已经情不自禁提笔批了“最优”。直到今天还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因为基辛格的论文篇幅过长,哈佛甚至还因此制定了“基辛格规则”,限定大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长度,不得超过基辛格论文长度的三分之一。
1951年,在导师艾略特的推荐下,基辛格开始担任“哈佛国际研讨会”的主持,借此机会,他得以结识一批西方年轻政治精英,并使自己成为连接西方精英的桥梁人物,同时也成为美国政府的重要智囊。
外交红人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国务卿”
可以说,在哈佛的20年“磨炼”,为基辛格日后的“发迹”打下了坚实基础。1952年基辛格获文学硕士,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步入政坛之前,基辛格专注于学术,曾任哈佛大学国防研究班执行主任、防务研究计划主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等要职,经验丰富。在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中,基辛格首次提出了有限战争的理论,从而使他在学术界和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一炮而红。
在1968年的总统竞选中,基辛格曾担任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但是后来尼克松却战胜了洛克菲勒,并最终赢得了大选。竞选中,尼克松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他决定聘请基辛格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就这样,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哈佛校园到华盛顿走马上任,实现了由学术界到政界的转变。
从政之后,在1969到1974年,基辛格任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这期间,1973年9月22日,时年50岁的基辛格正式就任美国国务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和第一个兼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
在尼克松和福特总统任职期间,亨利·基辛格一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要职,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影响力。在任职期间,他推行“均势外交”,对当时的苏联实行缓和政策;并在中东问题上始创“穿梭外交”。
在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基辛格于1971年7月9日秘密访华,为中美建立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础。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基辛格还是结束越战谈判中的美方主要人物。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与越南人黎德寿一同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1977年,基辛格退出政府任职,当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福特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外交家,基辛格的人生夹杂着成功与争议,是评价最为复杂的人物。一些人称赞他出色的谈判技巧、充满理性色彩的现实主义外交,朋友们将会记住他为中美“破冰”所做的贡献,敌人们也有许多憎恨他的理由,其中包括1969年秘密轰炸柬埔寨和1973年推翻智利总统阿连德政府的决定。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便是百岁高龄,基辛格仍喜欢与世界分享他对各种国际问题的看法。就在上个月巴以爆发新一轮冲突后,基辛格还警告称,巴以冲突可能导致地区危险升级。在10月24日美国对华友好团体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纽约举行的年会上,基辛格还对中美关系提出了四大必须关注领域,包括:美中基本关系、台湾问题、乌克兰战争和高科技竞争。
中国老友
为中美关系“破冰”做出贡献
在普通中国民众当中,基辛格是一个具有高认知度的名字。与中国打了40多年交道,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基辛格在半个世纪前中美关系“破冰”阶段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事实上,对于当时刚刚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来说,中国几乎完全是一个陌生的课题。他的人生经历是以欧洲为背景的,他的学术研究也几乎是欧洲指向的。变化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基辛格敏锐地意识到对华政策突破可能给新政府外交战略带来的巨大机遇。
当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也亟须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状态,并抵御苏联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中美双方各有需求并有所交汇,这在客观上为中美关系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1971年7月1日,基辛格从华盛顿出发,开始了从东南亚至法国的访问。外界看来平淡无奇的行程,却让基辛格既紧张又兴奋。他将作为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特使秘密访华。基辛格此行有两个任务,一是商谈尼克松访华日期及准备工作;二是为尼克松访华进行预备性会谈。
基辛格的这次绝密行程被命名为“波罗行动”,意指此行像700年前的探险家马可·波罗造访遥远神秘的东方一样,充满了未知。与那位冒险家相比,美国人的最大挑战,或许并不是横亘于中美间遥远的地理距离,而是如何跨越那道经过二十多年相互对立、相互隔绝形成的巨大精神鸿沟。
一个闷热的夏日,这位正在伊斯兰堡晚宴上的美国高级外交官,突然“肚子疼”。随即,他被送往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远在深山的官邸,以此避开了众多记者的耳目。基辛格在1971年7月9日凌晨四点半,秘密乘坐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并于当天12时15分顺利到达北京南苑机场,开始了打开中美两国关系大门的一次秘密访问。著名的“乒乓外交”,自此拉开历史序幕。
基辛格一行在北京停留了48个小时,中美双方就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一系列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不久后,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了关于基辛格访华的公告,并宣布了尼克松即将访华的消息。消息轰动了世界,也让中国人极为震惊,普通的中国人从此记住了“基辛格博士”这个人和称呼。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发展的道路。
多年来,基辛格关注中国,自称专长是“认识中国的每一代领导人”,并对“中国思想和中国人民有浓厚的兴趣”。基辛格在88岁高龄时出版了《论中国》一书,描述了他40年来以美国国务卿、国家安全顾问以及外交政策专家等身份,50多次访问中国的经历。
2019年中美建交40周年,基辛格曾在发言中回顾了中美关系不平凡的历程。他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际关系存在周期性的波动,一段时间的相对紧张之后,往往接续着一段彼此深入了解的过程。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观是必须要做的。
今年7月,基辛格再次访华,引发外界高度关注。5月27日,基辛格刚度过百岁生日,且从1971年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算起,他访问中国已有逾百次。“我一直深信不疑的一个信念,就是中美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希望能共同拥有这样一个目标,使得中美一起携手解决一系列全球面临的挑战和困扰,这样全球能建立一个全新的当代的全球秩序。”基辛格说。
●基辛格的广东情缘
在广州参观自由市场 在深圳种下友谊之树
回顾往事,在基辛格逾百次的中国之行中,他曾多次走进广东。
1985年,基辛格第十次来中国。在广州,他慕名到荔湾区清平街自由市场参观。当时,长期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的安哥记录下了这一场景。
安哥回忆,基辛格来访期间,除了官方安排的会见和宴请等活动之外,基辛格还在去飞机场之前临时要求到清平街自由市场去逛逛。那时,广州的自由市场已有相当规模,清平街自由市场算是规模最大的。那时,基辛格的太太还在市场里买了一只古董盘子,在去机场的车上开心地拿给大家鉴赏。
对于基辛格而言,广州的清平街是当时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标杆,得以通过此观察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
1987年秋,基辛格以学者身份到访广州,自行来到泮溪酒家,再次品尝了像生冷拼盘、八宝冬瓜盅等名菜。至今,泮溪酒家的接待档案中,还保留着基辛格伉俪当晚与服务员的留影以及即席写下“感谢你们的精美佳肴,比在纽约时的更佳”的赞语。
1996年12月,基辛格来到深圳,在访问期间,基辛格来深圳博物馆参观。当时,《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史》于不久前出版,博物馆工作人员送了一本崭新书籍给基辛格。他还在深圳市“锦绣中华”世界名人植物园里种下了友谊树——一棵杉树。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谈到深圳时,他下意识地说道,“哦,深圳,那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
●南都专访传记作者
中美关系的发展仍需要他当年倡导的精神
南都、N视频曾多次报道基辛格的中国缘分。2020年为基辛格撰写《亨利·基辛格与美国权力:一部政治传记》的美国历史学家、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教授托马斯·施瓦茨在接受南都、N视频专访时表示,基辛格看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鼓励积极政策来防止美中之间产生冲突。
施瓦茨向南都记者表示,中美关系发展仍需要他当年倡导的精神。“基辛格意识到,美国和中国必须接受分歧的存在。”在施瓦茨看来,基辛格一直秉持着一种态度,即两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意味着不能和平相处。
施瓦茨进一步分析,基辛格认识到了中国的崛起,以及美国和中国现在都是强国的事实。基辛格的使命,是通过鼓励积极政策来防止美中之间产生冲突。施瓦茨介绍说,基辛格认为,美国和中国之间当前的重点,是需要通过外交和积极磋商以避免冲突。“我想这也是基辛格博士为此投入如此多精力的原因,这是他坚信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事情。”
“在我看来,基辛格不仅是一位知识分子,他对世界应该如何运转,以及美国应该实施怎样的外交政策,有着一套自己的理论。”施瓦茨认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发展、和平、经济等方面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取决于美中关系的发展。“可以说,基辛格给我们上了一课,那就是努力保持、发展平稳关系的真正意义,这将为整个世界带来和平、安全与稳定。”
●人物生平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
(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2023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出生于德国菲尔特,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1943年入美国籍。
曾于1969年到1974年担任理查德·尼克松(美国第37任总统)政府国家安全助理,于1973年到1977年担任美国国务卿。1977年美国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与越南人黎德寿一同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基辛格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71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作为总统特使访问中国,为启动美中关系正常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次年2月,基辛格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今年7月,100岁的基辛格再访中国。他一生访问中国一百多次。
整合:董晓妍
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
综合:新华社 央视新闻 南方+中国新闻网 广州日报 央视网
北京时间 澎湃新闻 凤凰新闻
天下事 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