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晓东获得“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
尚晓东为国之利器“海翼”水下滑翔机研发传感器。黄色部分为水下滑翔机,上面搭载的银灰色部分就是他们研发的传感器。
人物档案
尚晓东,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5月出生,1983年9月入伍,2008年1月退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学科组长、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科院“人才计划”,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获得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尚晓东从一名武警部队教员成长为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他为国之利器“海翼”水下滑翔机研发传感器,使其“耳聪目明”;建立了海洋温度边界层理论并进行实际应用,为海洋建设做出了贡献;实验证明了“湍流混合长”理论的正确性,澄清了国际40多年的学术争论;发现并证明了全日内潮参数化次调和不稳定引起的海洋混合机制,引领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建成我国首个深海多学科观测系统——西沙观测网,并取得重要科学发现,获评中国海洋科技十大进展;研发的系列海洋观测装备,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家专利30余件,培养的博士生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
昨日,新华社发布《忠贞如一扬军魂——走近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通讯报道。报道指出,近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一个个动人故事,诉说着老兵们不变的追求、不老的情怀。文中提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尚晓东事迹。
从部队教员到物理海洋学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尚晓东不断挑战自我。他牵头建成我国首个深海多学科观测系统,取得重要科学发现。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系列海洋观测设备,填补国内外多项空白。他自主研发的系列海洋观测仪器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卡脖子的高科技封锁,为国之利器“海翼”水下滑翔机研发传感器,使其“耳聪目明”。
如今,早已到退休年龄的尚晓东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只因“海洋没有尽头,科研也不会穷尽”。
“我与广东的关键词是‘敢闯敢拼’。在广东这片热土上,满是敢闯敢拼的人才。”尚晓东说,一路科研,正是他与广东的人才们一起钻研、一起探索的过程。
毅然回国
战斗在科技第一线“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尚晓东1962年5月出生于山西运城,1983年8月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9月入伍进入武警指挥学院做物理教员。198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2002年分获天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方向学科带头人,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多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共享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兼任《热带海洋学报》副主编,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个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
无论在军旅还是在科技国家队,他均以一名“战士”的形象“战斗”在科技第一线,做出的科研成果满足了国家的相关需求,为海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2005年,尚晓东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他放弃了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要为国家做些事情”。他以朴实的家国情怀选择了国家急需、力量薄弱的海洋科技领域,要将所学无私奉献给祖国。在他看来,我们国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他大学本科学的是物理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都学的流体力学专业,流体力学是一门很经典的传统学科,物理海洋学研究基础也是流体力学,尚晓东想利用自己坚实的流体力学基础知识,为我国在海洋强国建设的道路上做一些贡献。
科研创新
研制出国际上响应时间最快的“海洋探测快速温度传感器”
把创新作为科研灵魂。尚晓东始终坚持物理海洋学研究暨海洋仪器开发创新之路,勇于挑战科学难题。他以实验证明了基于“湍流混合长”理论提出的在浮力驱动的大尺度环流中热量输运规律,澄清了学术界40多年的争论,新华社以“中国湍流热对流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题报道该成果。他发现并证明了全日内潮在其临界纬度由于参数化次调和不稳定引起的海洋混合机制,引领了该领域国际研究方向;首次估算了全球海洋中尺度涡能量的输送及生成和耗散,被国际顶级地球物理刊物《地球物理快报》评为当期和当年双亮点论文,对研究海洋物质能量输送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深远影响;建立了海洋温度边界层理论,应用于声呐探测、水声通信、水下目标定位、水下地形测绘等,为海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把责任作为科研动力。海洋观测仪器一直被国外垄断,并成为要挟中国海洋研究发展的撒手锏。在“863”计划支持下,尚晓东研制出国际上响应时间最快的“海洋探测快速温度传感器”,响应时间为7ms,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出国际上首个“水下热通量观测系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贡献;他作为负责人之一建成我国首个深海多学科观测系统——西沙观测网,并取得重要科学发现,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及岛礁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支持下,他研制的四种海洋易布放式移动观测平台,是国家急需的充分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为传感器供电的装备,能够保证长期连续在海洋上稳定运行,所获得的数据、图像能够建立国家急需的海洋信息库,为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服务。他积极参与广东地方经济建设,在广东省海洋经济专项资金项目和广州市科创委项目支持下,研发出“东鲲”系列海洋观测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言传身教
首席科学家八次带队出海科考 积极科普海洋科学知识
把育人作为科研未来。尚晓东诲人不倦、言传身教,获得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中科院广州教育基地优秀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8名,其中培养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及中科院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并获国家“青年人才计划”,有些已成为科研院所高级科研人员、企业总经理、气象台台长等。
带队科考,一丝不苟。2010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载着50多名科研人员,执行2010年度南海多学科综合航次考察任务。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放共享航次的“首航”,尚晓东作为首席科学家,实施本次科学考察,此次最远到达了北纬8度,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而以往最远只能到北纬18度就不得不返航,整个航次历时30多天,首航取得圆满成功。此后,尚晓东先后八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队出海科考。每次出发前,他都会进行一天的安全训练,告诉队员们,在船上一切要小心,按照操作规范来,采集的数据要反复核对,科学考察来不得半点含糊。
用科普的力量传递科学真知。尚晓东带领科研团队,不仅刻苦钻研业务,还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把深奥的海洋科学知识以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讲给普罗大众,使人们了解海洋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在全国科技活动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广州市科技活动周期间,讲解海洋观测仪器的发展历程、分类、原理,观测的海洋参数,为什么要观测这些参数,使人们更加了解海洋、保护海洋。他还参加了2022年秋季学期《广东开学第一课》活动,为中学生讲解海洋知识。此外,还接受记者的采访,从科学的角度讲解为什么台风不正面登录广州的原因,消除了民间迷信传说。
薪火相传
“广东有良好科研氛围 吸引了一家人扎根”
多年来,由于深造求学,尚晓东与妻子分隔两地。尚晓东说,广东有良好的科研氛围,有先行先试、敢闯敢拼的激情,这正是吸引一家人扎根的原因。
家国情怀,薪火相传。军人尚晓东退役不退志,他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也感染了下一代人。在他的引导和鼓励下,女儿女婿在国外完成博士学位后也萌生了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念头。
“广东吸引了我们定居,也吸引了我的女儿女婿,目前,他们都作为人才引进到深圳。”尚晓东说。据介绍,女儿回国工作当年就入选广东省首届“珠江人才”海外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等,现在已是博士生导师、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女婿尽管已在美国获得终身职位也毅然放弃,投身到中国深海海洋科研工作当中,回国后不仅获得了“全球百大科技创新奖”,还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现在已成长为国家级青年科技人才、海南省“领军人才”、研究员、博生生导师。
“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责任”。在他看来,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虽已退役,从事科研,但血管里依然流淌着军人的热血,只是报效祖国方式不同。长期以来,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863”计划、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等30余项;发表包括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论文80余篇,获国家专利30余件。荣获2016年度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等。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尚晓东在工作中严于律己、鼓舞他人,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21、2008、2011年三次获得中科院广州分院“优秀共产党员”及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今年又获得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
科普揭秘
台风为何到广州温柔拐弯?羊城地貌让“滑板”偏转
2016年8月,当台风“妮妲”到了广州门口又温柔地往西拐弯,广州人民享受了一个停工领薪的休假后,夸赞这个“符合优秀台风标准”的妮妲之余,广州也赢得“风水宝地”的赞誉。为何大部分台风到了广州不是往东就是往西拐弯?当时,网上流传最多的是,广州几千年均无正面台风冲击的历史,其原因是“龙脉”上充满负极氧离子,而台风电离子亦为负极,在南沙相遇产生同性排斥反应,因此台风路线也绕过了广州。对此,尚晓东认为,广州的地形地貌应是决定了羊城总被台风一次次华丽丽地“漏掉”的主要原因。
对于“龙脉”上空与热带气旋携带的两种相斥的负氧离子导致台风转向一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学家尚晓东教授认为,其作用力应该没那么大,在他看来,广州几乎没有台风直接穿过,主要与广州的地形地势有关。
“我们知道当台风在海上形成以后,由于地转的作用北半球台风以逆时针方向旋转且向西北方向移动,当台风风圈遇到陆地时,风场与陆地地形作用形成摩擦力,由于广州地区地势比较平坦,周边地区多山脉,风场与粗糙山脉地形作用的摩擦力大于平坦地形,在大的摩擦力作用下,台风就会向东或西偏转。”尚教授打了个比方:就像水平运动的两个车轮,如果一个车轮刹车(增加摩擦力),另一个车轮就会绕着刹车的这个车轮偏转是一个道理。或者说,就像水平运动的一个滑板,如果在一边增加摩擦力(地面粗糙),滑板就会向这边偏转是一个道理。
声音
●为什么我说广东是我们一家团聚的地方?由于深造求学,我与妻子分隔两地。而广东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我的女儿,她作为人才引进到深圳。这里有良好的科研氛围,这里有先行先试、大胆尝试的激情,这正是我们一家选择扎根广东的原因。
●我也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回到祖国、来到广东,虽然我们来自天南地北,但我相信,我们就像一颗颗小水珠,凝聚在一起,就有磅礴之力,能汇聚成汪洋大海。
●我与广东的关键词是“敢闯敢拼”。在广东这片热土上,满是敢闯敢拼的人才。
——尚晓东
整合:黄亚岚
来源:新华社、省退役军人事务局、南方+、金羊网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