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延友
青云书院。
粤歌《最是女儿香》发布会。
漫步在旧广州城市中轴线上,走出熙熙攘攘的北京路商圈,穿过川流不息的人潮,一个转身,便能与隐匿在街区拐角处,有着324年历史的青云书院不期而遇。
推开书院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见方寸天地间,青砖黛瓦、麻石地砖、灰塑博古脊……古朴别致的青云书院,身处车水马龙之中,却有尘嚣之外的宁静。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负责书院活化运维的“拙见文化”创始人、文化学者田延友。
“在2020年,我们正式进驻了青云书院,当时的设想是,对于这种老宅子的活化,需要拥抱当代内容与鲜活的思想,结合广州当下的生活。”田延友对记者说。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99年)的青云书院又称“千乘侯祠”,是旧时梁姓宗族子弟到广州参加科考时的居所,如今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州现存的七间古书院之一。
历经数百年风霜洗礼,书院数度拆除与重建,直到2009年,政府与非营利机构合作,决定对青云书院重新进行修葺,按照“修旧如旧”“建筑如故”的原则来修复,不仅挖掘出“先贤千乘后祠”的石牌匾,还有珍贵的历史文物石牌两块,如今正展示在拙见空间里。
2020年,拙见文化团队接管青云书院的运营,并改名为拙见空间。拙见的进驻以文化赋能的方式,引入“拙见文化沙龙”、拙见咖啡,不定期会有论坛、展览、讲座在这里举办,让书院重新成为了具有书香气息的公共文化空间。
自拙见文化运营以后,书院每年都举办近百场不同类型的文创活动,让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可以在这里相遇、交流、合作。近期还以“拙见+越秀青年夜校”的创新模式,推出原创音乐体验课,吸引了不少青年落座围观。
今天,书院的大门已向市民公众敞开,时不时会有打扮时髦的年轻人走进来,赏古建、品清茶,是焕然一新的网红“打卡地”。书院里“拙见咖啡”引入了不少广府元素,探讨中式咖啡的边界与可能。例如盖碗咖啡、素馨花茶等。你可以在这里喝一杯拿铁,在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坐在竹椅上放空一个下午。
“它很老,但不老旧。”田延友表示,对青云书院的活化利用,从一草一木,到一桌一椅,都是顺应书院本身而选的,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历史美感,能让年轻人领略到青云书院的美,又不破坏空间原来的气质,让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到这个百年历史建筑的魅力。近年来,田延友一直在探索大湾区城市文化生活思维版图,以观念引领城市文化潮流趋势,创新岭南文化精神表达,构建人的疆域,被媒体誉为“湾区文化开局者”。
2014年,田延友在广州创立演讲品牌“拙见”,鸿儒云集,高朋满座,一时间成为现象级的思想交流平台。如今,拙见再度进行了观念升级。以青云书院为例,近年来“拙见文化”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文旅创新融合等领域有了更多发力点,致力于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探索观念和思想在城市里的应用场景。
不断生长的“拙见”
在创立“拙见”的头几年里,田延友特别渴望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从贾平凹到莫言,从奥斯卡导演到经济学家,从公益人士到无国界医生……从这些站在拙见讲台的人身上,看到理想的光芒,看到人生的出口,看他们如何从现实突围、如何活出自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延友发现“一直活在别人提供的答案里”,反而让他更加困惑:“以前我们特别强调个性的声张和表达,但后来发现,过度宽泛的表达和交流,反而会形成一种自我封闭。大数据科技刷新了很多我们的视觉体验,但是实际上我们的认知面越来越窄。拙见要做的应该是帮助人们打开一扇窗,连接现实世界。”
这些年来,拙见开始看到“答案中的问题”,从渴望交流,到沉淀内省,田延友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思想家们的智慧,快速有效地真正改变我们的经济文化生活。
1200多场演讲,近400场大型线下活动,拙见多年的演讲对谈已形成一个巨大的思想库。这几年,田延友和他的团队也一直在整理文字,做系统化的梳理工作,让智慧和思想变成可供落地的文旅解决方案,希望用原来“拙见”沉淀多年的观念和思想体系,应用于大湾区文旅产业和城市的发展。
“我们应该预留一个和真实世界的接口,而拙见恰恰是一个有很多万能接口的综合体。”田延友说。
如同“拙见”二字蕴含的谦恭容错姿态,“拙见”也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概念,品牌经历了从提问者,到思考者,最终到文旅方案输出者的角色转变。
拙见+文旅
从提问者到输出者,如何让飘着的价值观落地?作为“未来城市”创意战略专家,田延友提出了“观念产业”和“观念经济学”的概念:“面对变化的世界,要有不变的理念,一个人如何看待和理解一件事是特别重要的,也就是说,是观念的先进性决定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也应该由单纯的大文化概念转变为观念产业,由观念来驱动,以形成一切向好的共识。”
所谓观念产业,并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话,他经过沉淀思索后,由此衍生出的产品包括“拙见咖啡”、民宿、拙见院子,以及在大湾区城市广州、东莞、佛山等地的文旅项目。
自2018年以来,拙见就开始致力于打造城市文化项目、宝藏城市推介项目、空间文化应用即美学民宿、文化咖啡等文化赋能与应用实践。在打造多个网红打卡空间与项目的过程中,让各地文化元素,在拙见系统矩阵碰撞中绽放出全新表达方式,实现多元文化应用的传承、融合、创新。
从广州青云书院的活化运维,到佛山南风古灶的“拙见院子”,都是“拙见”在以文化创造赋能核心产业、激活岭南传统文化的实践案例。
如果说拙见曾经近千位嘉宾的思想,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头脑和心灵,那么,如今拙见在文旅板块的布局,便是远行与回归后的文化应用与生命实践。
田延友指出,我们所向往的文旅产业,需要真正有情怀、有价值的文化持续支撑,并真正立足于当地,这才能确立这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旅产业特色。目前,整个文旅产业从定位和表达上还可以更加时尚,在推广上要敢于取舍,让来过的人流连忘返,感受到此地的与众不同。
不也乐队与“粤歌”
在“拙见”创始人这个身份之外,田延友还有一个头衔——跨界音乐人、不也乐队主唱兼作词。今年11月初,不也乐队的新歌《恰到好处》歌曲及MV在佛山南风古灶拙见院子发布。
这首为美陶湾创作的《恰到好处》,创新性地将童谣与粤歌融入歌曲之中,让歌曲更添一丝灵动与韵致。古今对话,童声动人。田延友表示:“这首歌描绘了美陶湾的舒适惬意。龙窑五百年,窑火不断,四季轮回。在晚春时,以盛大的仪式点燃红火之势;春夏秋冬,四时美满舒畅,年年精彩。”
歌词中融入的四句粤歌,更是点睛之笔——“榕树下,月老前。拜龙窑,永相恋”。旧时光,旧场景,一把油纸伞绵延着长久的爱恋,让美陶湾的烟火之气,更加真切可感。田延友的歌词定制于城市文化,在城市文化基因上,赋予音乐全新的表达形式。
不也乐队既是“拙见”的音乐表达,也是田延友个人的音乐理想。2020年,不也乐队发表了第一张专辑《悟》,从最初的《悟风》《自在独行》《一把年纪的孩子》,记录现实、回忆温暖、用心对话生活;到《新昌鼓》《啸龙吟》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唱出时代精神气质;再到《漫延》远行后的回归,以真挚感受对话城市,共鸣城市文化,传递温柔与力量。
今年,不也乐队新作不断,为“棋·智 凤岗”第九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创作的主题曲《执子定江山》,唱出了对弈方寸之间的落子无悔,抒发了纵游千里江山的壮志豪情;《又见达坂城》情真意切,情怀远阔,唱出了魅力新疆的无限风光。
粤歌,是田延友在音乐领域的另一种新尝试。作为粤剧戏歌类的歌曲延伸出的新名词,“粤歌”是一个新诞生的独立载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歌曲呈现形式,将古老的粤剧腔调与时尚的旋律融合,重新打造,凝聚了更为丰富的歌曲内涵。
每一首粤歌,都代表着一种与城市的共鸣。近年来,他与粤歌发起者、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粤歌作曲陈挥之,携手创作了10余首粤歌,比如《生命花开》,用粤语和粤剧元素呼应了人文关怀;为改革开放40年创作的《每一个春天》,是写给深圳的城市赞歌;《揽水见月圆》行至火车站、旧海关,唱出佛山三水的百年乡愁与青春风貌;讲述香港与大湾区的《港湾》……每一首粤歌的歌词字字入心,旋律悠长,既有时代的创新性表达,又有沉淀传承的岭南粤音之美。
作为歌词创作者,田延友表示,如今粤剧在时尚化和电影的表达上,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而“粤歌”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也代表了粤剧当下在音乐表达上的全新探索。始于传承的粤歌,是粤剧开出的另一枝花,它将不断创新,表达城市文化的新主张。作为粤歌的创作者,田延友在与曾小敏等人的合作中,发现了许多共通的理念,他们都认为“越传统的东西应该越时尚”。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诞生了“粤歌”。
田延友认为,岭南文化的魅力在于岭南人对文化的独特理解。岭南人依托最真挚的、对近距离文化应用场景的理解,形成了自己兼容并包的文化体态。因此,粤歌也好,粤语文化也好,粤剧的年轻化、潮流化也好,在这片土地上有无限的可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个地方的人对新事物有接受能力、进化能力、改造能力以及成就能力。
他希望,拙见能够持续打造城市文化应用的实验空间,还原文化的价值;找到城市文化的原点,沿循城市文化基因,探求当代城市文化的表达方式;以思想的高度、精神光谱,拓展文化的疆域,让更多人看到“拙珍”的可贵,感受“拙诚”的魅力,体会“拙朴”的价值。
本版撰文:南都记者 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