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德市举行建德17℃新安江马拉松比赛。参赛选手在比赛中经过白沙大桥。 新华社发
蓝小布牵头设计的参赛服。
何琪
林秋彬
汪世杰
欣赏风光
与自己独处
超越自己
结识朋友
“马拉松热”势能爆发,热浪覆盖全国。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路跑赛事数量达303场,总参赛人次达224万,这还不包括更多未经认证,或已渗透到县级市乃至乡村的马拉松或者短程精英赛、“欢乐跑”比赛。
入秋以来,每周末更是有数十万名跑友,在同一天站上起跑线。在这数万张活力面容中,常能捕捉到中年跑者的岁月痕迹。数据显示,这几年参加全马比赛的选手最多、成绩最好集中在40岁左右的男子选手。一场大众的马拉松,常被贴上“中年男人的广场舞”的标签。
年轻人放弃马拉松了?近日,南都记者采访了数名不同年龄段的跑友,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赛事正酣
有赛事3万名额超14万人报名 中签率屡创新低
今年马拉松有多热?
万人齐聚,各地开跑。赛道路旁,朋友圈里,一片繁忙。
“我中签了!”今年4月,22岁的汪世杰参加了2023厦门建发马拉松,与3万余名跑友,完成了他的首个全马比赛。
“天气很热,经验不足,跑得很崩。”赛道基本沿着海边,上下坡多。汪世杰已经记不清抽筋了多少次,他只记得跑了40多分钟,上坡之后到了世界上离海平面最低的桥梁——演武大桥。眼前水天一色,他当时停下许久,拍了几张照。他还记得,沿途吃了各种补给,有官方提供的小番茄、橙子、葡萄干,“还有当地市民放在现场的就更丰富了,有能量棒。我还喝到了汤。”
“跑到后半程,我接近崩溃时经过进明寺,僧侣和寺庙的志愿者拿出了热茶和热面线糊供参赛者吃。”从2015年开始参加马拉松,30岁的广州市民何琪(化名)今年拾起久违的长跑,同样参加了这场马拉松并且印象深刻:跑完浑身盐巴,手臂与手表同色,背部晒出背心状……
中签不易,跑起来更不易。如今半年过去,他们回忆起当天的赛事,眼前浮现的更多是与跑友并肩站在世界上离海最近的观景台,耳边《鼓浪屿之波》响起,当地风景与美食尽收眼底。
“阔别3年,大家保持着的那份热忱让我非常感动和受到鼓舞,都值得了。”何琪说道。
厦门的这场马拉松是全国两个获得世界田联白金标认证的赛事之一,初春举办,跑友热情极高。
不过,这仅是今年马拉松热的一个缩影。相较于2015年前后,马拉松刚兴起时,随时能报上名,如今赛事场次赶不上参赛跑友的增速。2023广州马拉松赛12月10日鸣枪起跑,规模3万人的赛事有超14万人报名;在此不久前,上海马拉松组委会公布,有超过17万人报名,中签率13.7%……今年,顶级马拉松赛事普遍打破了报名和参赛人数,纷纷创新高,相应的,中签率屡创新低。有媒体报道称,2023年1月至今,小红书上关于“马拉松”的用户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了400%,不少网友感慨“难中签”。
据厦门马拉松组委会公布:除去直通选手、永久号选手等,其余选手今年中签率为15.19%,而其明年举办的赛事中签率为5%。
年龄趋势
40-55岁占绝对比例 用马拉松调整生活方式
厦门马拉松组委会还公布了一组数据:在30397人参赛选手中,男子人数占了八成以上。此外,参赛选手平均年龄为42.4岁,45岁到49岁的男女成绩双双排名首位,40岁到44岁位居第二,而29岁及以下年龄段,在9个年龄段中只排在倒数第四位……
南都记者留意到,今年不少马拉松赛事公布了参赛人群的画像,数万参赛人群中,40岁到55岁的中年人被认为是主力,如上海马拉松参赛人群集中在40岁到49岁、成都马拉松40岁到49岁的跑者占比达37.52%。
无论是参赛人数,或是成绩,中年男人占据了绝对比例。360创始人周鸿祎曾在公开场合坦言,“马拉松就是中年男人的广场舞。”
为何都是中年人?
“40岁左右男性是主力人群。”今年42岁的广州市民蓝小布(化名)跑龄已有11年,每年参加30场左右的赛事。他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会看成是一个娱乐,但对于40岁左右的朋友来说,这是在调整生活方式,“因为马拉松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需要有一个更稳定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各方面都需要在成熟的情况下,才可能长时间地坚持。”
“以我身边这些人来讲,大家家庭和工作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但身体也在走下坡路,都想调节、寻求自我改变。”今年43岁的许卫忠跑龄近10年了,他与身边的朋友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投入长跑运动并坚持至今,“我们以前年轻的时候,都是以打篮球或者踢足球这类的激烈运动为主,现在大家都是中年大叔了,改成没对抗的马拉松赛事,觉得也挺好的。”
年轻面孔少或因门槛高 需参赛经历与有效成绩
许卫忠也同样表示,以前年龄在40岁上下比较多,但近两年,在赛场上看到了大学生或刚毕业不久的年轻面孔,“跑得快的精英跑者,在年轻化。”
今年31岁的林秋彬跑龄有近10年,他前后参加了100多场马拉松比赛,是多场赛事的精英跑者。他也谈到,刚开始跑马拉松的时候,身边的跑友确实多是四五十岁的,“但跑着跑着,20到30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身边很多年轻人都在陆续加入。”
虽说年轻面孔逐渐增多,但相较于40岁左右的主力群体来说,还是相对较少。“学校里面,跑长跑的同学很少。”汪世杰是一名大四学生,今年开始,在其师兄的帮助和带领下,陆续参加马拉松全程或半程赛事,他发现,跑马拉松的同龄人不多,在其同学自发组建的马拉松跑友群,有78个人,活跃的有40多人。
“因为参加大型的马拉松赛事是需要 门槛的。”汪世杰表示,大型的赛事在报名时,不承认有些特别小的比赛,并且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参赛经历和有效成绩。
南都记者查看报名规则发现,为了确保参赛者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来应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不少大型马拉松赛事报名时,确实会增加一定的报名要求,如今年的广州马拉松报名时,需要提交马拉松或半程马拉松项目的完赛证明,线上马拉松成绩无效。此前结束的北京马拉松,同样需要提交全程马拉松完赛有效成绩在6小时内或半程马拉松赛完赛有效成绩在3小时内的证明,线上马拉松成绩无效。
“提交证明后,才能有报名的资格,之后还要抽签,现在中签率低,这对大多数新手来说,就全凭运气了。”汪世杰还提到,因为大多数人不了解马拉松,需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让更多人了解马拉松,从而带动更多人参与,“大一大二的时候,如果能遇到现在的自己,能了解到各种马拉松赛事和参赛经验,或许就能更早参赛、参加更多比赛。”
马拉松全年龄段普及,离不开“带动”。蓝小布同样认为,“年轻一辈去做这个运动,很多时候需要从父母那边开始。现在40多岁的人也会带动家里的小朋友去做一些跑步或户外的运动,自然而然,年轻人会越来越多。”
今年开始,汪世杰常会在同学群里分享有关马拉松赛事的信息。在他的分享和带动下,有几个师弟师妹陆续报名挑战,如11月26日举办的肇庆半程马拉松、连州半程马拉松等赛事。
“新风潮”
有偿“替跑”骑车完赛 花钱报名就能有奖牌
汪世杰还发现,身边有不少同学参加线上马拉松,“有些同学达不到参赛门槛、没有中签,又想参与这场赛事,觉得奖牌很好看,就会去报名线上马拉松。”
线上马拉松,即在网络上举办的马拉松,参加线上马拉松的人,在马拉松活动当天,按照活动要求,在任何地点完成赛事要求的跑步距离,都可获得官方授权的完赛纪念奖牌以及电子完赛证书。
近年,马拉松赛事越发火热,进而衍生出了线上马拉松。2019年时,一场赛事,30万人报名。目前在某跑马App上,平均每场报名可达20万人。
无需门槛、任意地点、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可以参加马拉松,还可以拿完赛纪念奖牌,何乐而不为?但最近,社交平台上时常出现“有偿‘替跑’”“奖牌39元”等分享和言论。更有网友表示,自己使用共享单车“跑”完了比赛,在小程序上传成绩以后,照样拿到了奖牌。
打开某马拉松报名小程序,界面上出现一批各地各类型的线上马拉松赛事,完赛纪念奖牌做封面。根据介绍,报名后,只需要将手机运动软件记录的跑步成绩上传提交,即视为完成比赛。报名可选“虚拟包免费(电子奖牌/证书/号码布)”“奖牌+虚拟包39元”“奖牌+套装+虚拟包160元”……在某跑马App上也同样操作。
回归本心
一个人可能跑得很快 但一群人跑得更远
除了奖牌带来的仪式感,马拉松对于不同跑友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
“起初跑步是为了减肥。”跑了8年,何琪说,如今参加马拉松早已不是强迫自己去减肥完成的任务,而是一次可以与自己的独处,“跑步都是我独处的时间,生活和工作上的很多问题在跟自己的对话中,找到了答案。”
马拉松,也可以是一次跟朋友享受城市风光的体验。许卫忠做着餐饮生意,平时生意忙,不会特意抽时间出去玩,而参加马拉松,他一般会腾出三天两夜的时间,在比赛的城市多走走。上周末,他参加阳江海陵岛马拉松,跑完就去了天麓山,俯瞰海陵岛,“越来越喜欢马拉松了。”
汪世杰目前在深圳读书。在参加工作之前,他想多出去走走,对他来说,参加马拉松可以有机会去全国各地,去见不同的人、吃不同的美食,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人可能跑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跑得更远,成为朋友以后有机会可以常约跑步、互相帮助。”
马拉松,还可以是一场想超越自己记录的训练。“刚开始就是一个爱好,慢慢形成自己的运动习惯,到现在融入生活,工作也与马拉松有关。”作为精英跑者,林秋彬要参加12月的广州马拉松,“我想PB(突破个人最好成绩)。”
“马拉松应该要回归出发的初衷。我就是喜欢做这件事(跑马拉松)。”同样要参加广州马拉松的还有蓝小布,他是忠实跑者,从2012年的首届开始从未缺席。也正是从这年,他开始迷上马拉松。今年,他颇有仪式感,牵头设计了参赛服。衣服正面印着2012-2023,代表广州马拉松的十年,背后印了广州最著名的跑道景点,并计划将衣服送给同样爱马拉松的跑友们。
何琪准备周末在广州二沙岛训练,这里除了偶尔苦于要等红绿灯外,也有着与广州马拉松天然契合的距离条件,即一圈5公里与补给点距离相同。同时,这里自发的跑步氛围也感染着她。
在深圳的汪世杰、林秋彬也已经做好参赛计划。12月10日,这群不同年龄段、来自不同城市的跑友们,均将共聚这场3万人的盛事。
采写:南都记者 李芷琪 图片: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