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202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133位专家当选

广东多人新当选两院院士 最大61岁最小45岁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11月23日        版次:GA08    作者:宋凌燕 孙小鹏 韦娟明 张小玲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其中,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59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74名。梳理名单发现,广东有多位“大牛”新当选两院院士,如入选中国科学院的马骏、颜宁、何宏平、郑海荣,入选中国工程院的韩恩厚、李清泉、邢锋、刘超。

  除上述科学家外,还有部分新晋院士同样活跃在广东科技创新一线,例如,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黄三文,他的工作单位前者总部位于海南、后者总部在深圳;北京师范大学的余刚,任职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该学院位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中国科学院

  583人进入有效候选人名单

  59名最终入选,当选率10%  

  中国科学院在官网公布《202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科院的公告称,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规定,2023年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名单显示,今年入选的院士包括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1人、地学部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人、技术科学部12人。其中,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出现在名单中,包括颜宁在内,59名新增院士中,共有5名女性科学家。

  今年5月31日发布的院士增选指南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今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发布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名单中有583人,从最终入选名单看,当选院士有59名,比增选名额少20名,当选率约为10%。  

  中国工程院

  公布74位新增院士名单

  华为等多个名企高管落选  

  中国工程院在官网公布了2023年选举产生的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名单显示,今年新入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括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其中有1名女性,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金梅林教授。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同一天发布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中国工程院候选院士名单有655人,增选总名额不超过90名,从最终增选名单看,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当选率约为11%。

  此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中,几位知名企业的高管也位列其中。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以及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不过从最终结果看,上述几位高管均未入选。  

  评选方式改变

  首次采用外部同行专家评选与院士增选大会选举相结合  

  两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今年两院院士增选改变了“院士评选院士”的方式,首次采用外部同行专家评选与院士增选大会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在院士增选大会上,参会院士将按20%差额对候选人进行投票,选出新增选院士。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须超过应参加增选工作的院士人数的二分之一,选举才有效。获得赞同票数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按各专业学部增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序当选院士。

  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60岁(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研究领域共涉及43个一级学科,覆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指南中学科的78.2%。

  本次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873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978人。

  中国科学院

  马骏 59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马骏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特种医学组)召集人、第八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医学部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鼻咽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ACA)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美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ASCO)鼻咽癌临床诊治指南委员会联合主席。

  马骏教授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鼻咽癌诊治专家和研究型医生。15项研究结果写入了世界通用的放射治疗权威教科书。他指导的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如长江特聘(2人)、杰青(1人)和优青(1人);他所率领的团队先后获评“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及“教育部创新团队”。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是世界最大的鼻咽癌治疗中心,在欧洲机构“Expertscape”全球鼻咽癌学术排名中列第一,马骏为此做出了重要科学贡献。

  颜宁 45岁 清华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

  颜宁是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1977年11月出生,不满30岁便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42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22年11月,颜宁宣布离美归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据深圳湾实验室官网今年7月发布的消息,颜宁教授致力于物质跨膜运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与病理意义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为理解相关疾病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

  颜宁曾获Science/AAAS和GEHealthcare“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美国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卓越研究奖”、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颁发的国际“女科学家奖”、国际生物物理协会颁发的Anatrace膜蛋白研究奖等荣誉。

  何宏平 55岁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何宏平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67年10月生,浙江省东阳市人。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1年和1999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和地质所获矿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何宏平长期从事矿物学研究,在矿物表面作用、矿物生长理论和矿物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早期地球活性氧源于矿物表面反应,为解译地球宜居性演化提供了新视角;发现层状硅酸盐矿物纳米晶粒堆砌生长的新机制,解决了黏土矿物结构演化路径和形貌多样性成因的矿物学难题;创建了黏土性能调控和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开采的新方法,为黏土和稀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何宏平发表SCI论文338篇,出版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1件。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黏土学会矿物命名委员会委员、美国黏土学会奖励委员会委员;获国际黏土学会“杰出成就奖”、美国黏土学会Jackson奖、法—中科学与应用基金会Gilles Kahn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郑海荣 45岁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郑海荣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00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博士后、项目科学家,2007年回国工作。

  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医学成像技术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PaulC.Lauterbur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2014-202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所长。

  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我国第一台3.0T高场磁共振、国际首台5.0T超高场磁共振并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提出声辐射力生物测量新方法,研制成功新一代无创超声弹性模量成像仪器,实现了超声换代跨越,在全球逾千家医院使用;提出超声辐射力神经调控新原理,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无创伤型脑神经调控仪器。

  中国工程院

  韩恩厚 61岁 华南理工大学

  韩恩厚是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兼职高级访问学者,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院长、(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亚澳非区域办公室负责人、Corrosion Reviews主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长期从事腐蚀机理、耐腐蚀材料、腐蚀控制技术、工程结构与装备腐蚀服役安全评定与剩余寿命评估研究与应用。研发出多种腐蚀控制与服役安全评定技术,已在核电、飞机、管道、电网、船舶、汽车、航天、海洋等多领域应用。

  三次担任国家973腐蚀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负责人等,目前正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等。发表论文600余篇,他引27000余次,H因子74,G指数122;授权发明专利130余件(含美国专利3件);合作起草并发布我国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23项;合作著编译著作10部(含章节);国内外大会和邀请报告170余次(国际80余次、国内90余次);培养毕业研究生100余名。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6年获惠特尼奖,2019年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2021年获钱三强科技奖。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津贴等多项荣誉奖励。

  李清泉 57岁 深圳大学

  李清泉是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毕业,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十一五”科技部863计划现代交通领域专家组成员,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第三批“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清泉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创新理论和自主装备研究,该领域是测绘、土木、信息等学科融合的国际学术前沿。我国基础设施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服役安全是国家重大需求,变形是诸多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针对变形测量面临的“测快、测全、测准”挑战,他构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方法,在瞬时变形、表观变形和内部变形测量技术上取得开创性突破,发明研制公路、铁路、地铁、市政、水利等行业自主测量装备,研究成果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行业规模化应用,实现装备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和出口海外,引领学科创新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跨越,确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的国际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服务青藏铁路、冬奥会速滑馆、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

  李清泉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省部级/一级学会一等奖8项(排1)和国际移动测量杰出贡献奖等。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0项,主编参编标准规范7部,出版本领域首部中英文专著《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等著作7部,发表SCI论文260篇,谷歌引用超2万次,H指数76,入选斯坦福大学“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邢锋 57岁 广州大学

  邢锋是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深圳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广东省教育工委副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广州航海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

  2023年9月任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兼任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ACI(美国混凝土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排名1、2)。

  刘超 59岁 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国家毒品实验室广东分中心)

  刘超从事法医学研究与鉴定超30年,成功比对第1例被拐儿童亲生父母。在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工作之前,他曾任广州市公安局警务技术二级总监。他在死因鉴定、DNA数据库技术、疑难检材DNA检验、国产试剂及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制定多项公安行业标准,获授权多件发明专利;主编原卫生部规划研究生教材《高级法医学》等专著;发表论文超300篇,培养数十名博士后、博士、硕士;勘验检验重大疑难案件数千宗,多次荣立个人一等功,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在工作中,刘超立足实战,深入研究,揭示了群体多态性差异特征,获得了杂合度、个体识别力、突变率等法医学应用关键信息,为DNA检验个体认定、亲权鉴定和DNA数据库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我国DNA数据库建设基因座选择、建库标准和质量控制提出系统方案。建成第一个部、省、市三级DNA数据库模式。

  整合:史明磊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孙小鹏 韦娟明 张小玲

  南方+记者 卞德龙 钟哲 刘汉能 陈伊纯 汪祥波 见习记者 吴雅楠

  图源:受访者供图 高校官网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