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华侨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罗永丽向调研团介绍微改造过程中挖掘侨文化的经验。
越秀区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集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新中国成立后,越秀区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华侨大型居住区——华侨新村;改革开放后,又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商品房住宅小区——东湖新村。随着时间推移,如今越秀区不少社区面临着房屋等建筑设施老化、道路等公共空间拥挤局促、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服务压力增大、旧楼加装电梯等社区矛盾增加、社区整体活力不足等问题。
近期,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政法委员会联合南方都市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组织专家深入越秀区多个老旧社区开展调研,挖掘辖区在开展老旧社区管理方面取得的新成效、新经验。
党建引领
担当老旧社区管理的“引导力”
坐落在东山湖畔的新河浦社区,毗邻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东山“五大侨园”等红色场所,辖区房屋超过半数都是旧民宅、华侨别墅,堪称广州近代史的“活化石”。新河浦社区一度面临着老旧民宅的修缮维护、红色场所资源的活化利用、河涌水环境的治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以及停车难等老旧社区管理难题。
据新河浦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艳介绍,新河浦社区重点依托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机制,打造机团共驻共建新格局。依托社区范围内省、市机关、社会团体资源集中的特点,建立以横向管理为主的党建工作格局。与辖区23个机团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书,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和组织形式多样的党建服务活动,推动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单位的党建工作高度融合。
通过打造党建新格局,新河浦社区不断推进社区精细化管理。例如,高标准推进社区河涌水系环境改造,打造出全市首个双层“碧道”;以中共“三大”会址广场为起点,串联15处革命红迹,打造出一条“红道”,成为市民打卡的红色文化旅游地;社区每季度与共建单位开展一场大型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东湖新村是改革开放后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商品房住宅小区,曾创下多个“全国第一”。据东湖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罗雪文介绍,东湖新村社区注重党员服务社区的精细化、党群服务阵地建设的实质化。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建在楼道里。社区共成立11个网格党支部、23个楼道党小组,每个网格党支部服务管理约200户居民,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东湖新村社区党群文化活动中心融合了党群议事、党员联系群众等功能,并引入“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首创“夜间接待”工作机制,自实施以来共接待居民群众1941人次,收集加装电梯等建议711条,回复率均为100%,切实推动解决了一批居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三眼井社区特别重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常态化。三眼井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立芳告诉记者,该社区的特点是“三多”:老人多,60岁以上居民占比近三分之一;老楼多,近四成居民楼有30年以上楼龄、八成以上居民楼无物管;党员多,平均每7个居民中有一个是党员。
在老楼加装电梯、无物业小区管理过程中,三眼井社区发挥党员多的优势,由社区牵头、党员骨干带头,引导志愿者、社区律师、居民群众等多方参与到电梯工程推进和纠纷调解工作中来,形成化解矛盾、推进改造、自治管理的强大合力。目前,三眼井社区已成功加装电梯42部,在建5部,沟通协调中8部;无物业小区华光街小区实现由“脏乱差”到微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华丽转身。
群众自治
激发老旧社区管理的“内驱力”
在解决停车难问题的过程中,新河浦社区党委通过引导和培育扶持,于2016年3月推动成立“新河浦路段居民互助会”。会员代表均为辖区热心居民,由投票选举产生。互助会成立后,通过对路面有限停车位资源的统一自治、管理,有效缓解了社区的停车难题。
新河浦社区的经验,成功复制到了华侨新村社区。据华侨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罗永丽介绍,“华侨新村社区居民互助会”成立后,积极探索停车自治,大大提高了社区停车位的使用效率。华侨新村社区还引导成立“乐叔乐婶”平安互助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协助社区开展树木巡查、装修巡查、政策宣传、平安建设等工作,成为联系社区和居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老旧社区如何管理、社区微改造如何进行?“社区党委不能唱独角戏,不能把居民群众当局外人。”三眼井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立芳感触颇深。社区内原有一块荒草地,通过充分发挥社区协商议事机制的作用,组织居民代表开展多轮协商议事,最终决定改造为口袋公园。完工后,社区出现一个古树参天、绿草环绕的精致口袋公园,老人们拄着拐杖来这里纳凉休憩,居民满意度大大提升。
共建共治
为老旧社区管理链接“外推力”
社区属于社会治理的基层末梢,人员有限、资金有限、资源有限的局面如何破解?
三眼井社区通过将辖区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废弃地下停车场改造成社区党群文化服务阵地,并引入越秀区图书馆、越秀区法院、优秀社会组织等外部资源,将其打造成一个可提供党员教育培训、居民免费借阅、文化节目排练、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志愿组织孵化的公共场所,功能和内涵大为拓展,为居民带来了便利,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华侨新村社区充分挖掘社区侨文化、粤剧文化资源,与辖区内的红线女旧居积极联动,将其打造成社区中小学、幼儿园的研学阵地,让社区居民在此乐学、乐居。与环市东商圈资源联动,每年在社区举办“时光集市”,成为侨村居民的一大活动、社交盛事,增强了商户和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市场参与
为老旧社区管理注入“专业力”
越秀区大塘街作为2022年广州市18个开展全域服务治理试点的街道之一,侧重通过引入城投集团这一市场力量,以街道为单位开展全域服务治理试点工作,让具有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市场化企业成为老旧社区管理的“大管家”。
大塘街党工委副书记林俊娜介绍,城投集团通过在大塘街东皋社区、德政中社区开展老旧小区改造,重点解决居民群众关注的水浸黑点、公共服务设施老旧、文体活动设施破损、无障碍适老化设施缺失等问题,让两个老旧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利用辖区闲置地块建起一个面积约3400平方米的智慧停车场,有效缓解了大塘街“停车难”“充电难”问题。针对老旧小区环卫保洁效率低、质量不高的问题,依托试点企业物管经验,大塘街还逐步实现了企业参与环卫保洁服务。
智库建议
广州市社科院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孙占卿:
通过产业、人口复兴,实现老旧社区复兴
调研团专家、广州市社科院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孙占卿教授建议,越秀区在老旧社区管理工作中,要特别重视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包括对流动人口的联系和管理。建议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产业等对空间要求较低的产业,通过为年轻人创造就业空间,实现老城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回流。通过产业复兴和人口复兴,最终实现老旧社区的复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施瑛:
老旧社区改造,要加强社区文化中心建设
调研团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施瑛建议,老旧社区在开展空间改造过程中,要多从适老化角度去考虑,以及注重公众参与;要争取辖区单位资源的共享,包括停车场、院子、骑楼等空闲富余公共空间的有序开放;要引入规划设计师介入一个地区的长期规划和空间管理,增强老旧社区微改造的整体性、规划性,更好地保护社区的历史风貌;加强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激活社区的活力,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归属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总第114期
策划:李陵玻 邹琳
编辑统筹:董晓妍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吴笋林 赵青 实习生 程耀婵
出品:南都政法与民生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