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广州花都小布村,公益书店变身公共文化空间受热捧

不打烊书店成孩子乐园 读书会热门到要限流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11月10日        版次:GA11    作者:廖艳萍

  开在小布村里的24小时书店。

  小朋友在参加读书会活动。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小布村,一家24小时书店就开在这里。有老人家告诉店主江永强,村里从来没有过书店,这应该是小布村1000年历史上的首家书店。村民非常自然地接纳了它,这里“往来有白丁”,也构成了村里重要的公共空间。随着时间推移,书店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它是小孩摆脱手机的去处,是朋友们谈天的场所,也是深夜“过客”故事的寄托。

  其实,这家小书店也做成了不少“大”事——24小时共享开放,书籍可阅可购也可免费借走;每月举办公益读书活动,实施乡村公益阅读志愿服务;承办广州公益阅读项目和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活动、获评广州市首批公共阅读空间试点……

  初衷

  村里走出的大学生 以书为媒回馈乡里

  从广州市中心驱车一路向北,大约一个小时,由106国道拐进小布村的内部道路,就能看到绿底的“24小时书店”招牌。这里是一座典型的广州乡村风格的多层民居,其中第一、二层被改造成书店使用。店内的书架上皆摆满了书,从小说到散文,从漫画到诗歌,图书种类堪称齐备。来到二楼,除了一排排的书籍外,整个区域还被分割成三个空间——公益读写园、自习室、书画室,上下两层,300平方米,上万册书籍,构成了这家书店的全部。

  24小时书店,顾名思义,它是全天候向人开放的。店里的读者人数不固定,一天少则三四人,多则数十上百人。寒暑假时,人就会多起来,平时下班、放学后,也有一些客人前来光顾。顾客之中有小朋友、有老人,也偶有上班族。店员严伟聪说,店里的书可以阅读,可以借走,除了捐赠的部分,读者当然也可以购买。“还能以书换书”,他介绍,即读者拿来一本书,就可以换走一本书。

  在广州,主打24小时概念的书店并非少数,但开在乡村的24小时书店应属稀有。创办人江永强把书店定位为公益类书店,尤其是搬到小布村后,书店更多承担和乡民互动的媒介特质,他视之为回馈乡里的一种体现。

  为什么要把书店设置在小布村?“在村里开书店,算是一种回报方式。”小布村是江永强生长的村庄,2001年他考上大学时差点因为没有学费而辍学,多亏了村里重教奖学资助他的一笔钱,让他得以安心完成学业。

  人气

  “往来有白丁” 渐成公共“会客厅”

  下午不到5点,小布村的小学生放学归来。几个小男生嬉闹着跑进书店,在首层的一排桌子旁依次坐下,从大书包里掏出课本,翻了几页,趴着写起作业。小男生们喊店员严伟聪“聪哥”,显得早已熟络。

  书店成了小孩子的乐园。江永强也说,平时的读者还是小朋友居多。不少家长乐见村里开起一家书店。“之前孩子呆在家里会经常看手机,附近又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玩,现在有了书店,算是给小朋友提供了一个驻足之地。”家长认为,书店是“健康的公共空间”,所以他们经常把孩子往书店送。江永强开玩笑称,他的书店甚至带有“托管”的意味。书店里的绘本、名著、科普书籍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假期或者晚上来借书看的小朋友不在少数。严伟聪记得,周围村有个学习成绩好的小女孩,常常来借书,一次能借七八本。

  很快,小朋友们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能看书,每个月举办的读书会、作家分享会都让他们十分感兴趣。“参加的人数太多,经常要限流。”每当要举办活动时,江永强都会在线上和线下开启报名通道,“基本上一天之内,线下的名额就会被抢光。”

  书店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小孩身上,爱打麻将的老人也开始来这找书了。村民们有自己想看的书却找不到,也会托书店购买。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进来,书店意外地成了村里重要的公共空间。这里不仅可看书,还有房间供老人下棋;这里办过奇石展请老人观赏,也在门口办过集市,村民纷纷把龙眼、芋头等自家产品拿出来交易。“我们的目的就是推广全民阅读。”江永强称,书店和村民的互动十分融洽,这些都是他想看到的变化。

  心愿

  城市里有的文化体验 村民们也应该享有

  事实上,江永强更希望能将书店打造成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江永强积极承办南国书香节等各类书展活动,他认为“城市里有的文化体验,村民们也应该享有”。

  当被问起心中的“公共文化空间”是什么样子的,江永强脱口而出,“首先是靠近人群的。”他认为“便利”是首位,“我们过去说10分钟文化圈,太远了就不方便。”其次是公益免费,“相当于把图书馆放到了乡村。”再者是共建共享,他希望不仅能在书店举办例如读书会等文化活动,也能结合村里的公共文化建设,在中秋这样的节日举办主题活动。“正在一步步往这个方向上靠拢。”江永强觉得,目前书店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现代化设备方面,“比方说,电子屏我们暂时还没有办法实现。”

  公益性质的书店也需要活下来,江永强笑着说:“跟传统书店相比,我们会更加灵活一些。”卖书是店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受到大环境影响,店里也会有针对性地售卖类似教育类、学习类书籍。此外,还会开发周边文创产品等多方面业务,“活下来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江永强希望,能将自己的书店运营好,多开几家分店。他认为,书店的模式是可复制的,如果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就能鼓舞更多人选择加入这个行业。“不过我们开分店还是比较谨慎的,希望能找到真正爱读书、有能力经营的人,再去开展这个事业。”

  采写:南都记者 廖艳萍 

  摄影:南都记者 马辉

  南都政法与民生新闻部出品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