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由南方都市报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数据安全共同体计划、CCIA数据安全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两周年:观察与展望”研讨会在武汉举办,会上重磅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两周年观察报告》。
2021年11月1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保法)正式施行。两年来,全社会对个人隐私保护愈加重视,隐私泄露事件时常牵动着公众神经,特别是生成式AI技术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隐私安全问题持续受到各方热议。当前公众最为困扰的隐私保护问题是什么?个保法落地两周年又带来哪些变化?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企鹅有调发起调研,历时一个多月共回收了3139份问卷,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两周年观察报告》中详细呈现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最新情况的分析。
个人信息安全事件频发
骚扰电话、强制刷脸最常见
当前,公众最常遭遇的个人信息安全困扰都有哪些?整体数据测算,平均每位受访者都曾遭遇过2.36类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调研显示,53.17%受访者曾经多次收到无关的骚扰或推销电话,占比最高;居次的情形是用户使用网络产品时被强制或频繁索取无关个人信息,占比42.5%。第三大类情形是,进入某小区、写字楼等遇到强制刷脸。从结果来看,受访者最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导致人格尊严受损,带来精神创伤;其次是担忧人身安全,再者是怕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信誉受损或卷入非法事件,排在第四位的是担心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如果个人信息安全被侵犯,公众会如何面对?调研显示,超过一半的人选择积极向有关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平台方联系侵权者停止侵权,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占比为32.05%。受访者中“想要维权但不知具体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比例达到了45.75%。报告指出,当前有关个人信息救济途径仍需进一步明晰,用户维权难的困境仍待解决。
隐私政策成标配
超六成受访者称会认真阅读
从2021年11月1日至今,个保法落地实施两周年了,公众因此感受到的变化是什么?问卷显示,公众感知占比最多的是“企业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有所提升,主动告知信息收集使用情况”(51.32%)。
有部分受访者称,发现使用App之前各种弹窗、App更新了收集用户信息清单、各平台纷纷出台隐私条款并越来越趋于合规。在监管重视下,隐私政策已成为各家标配。调研显示,有62.82%的受访者表示,会认真阅读企业提供的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规则。
南都数据经济治理研究中心,根据个人信息侵犯事件情节程度,将受访者划分为三大类——“深度受害者”“轻微受害者”和“幸免者”群体。遭遇过骚扰电话、App强制索权、强制扫脸等现实侵害性稍弱的“轻微受害者”。遭遇偷拍偷听、未经允许AI换脸或脱衣、身份被冒用以及人肉搜索等现实侵害性更强的“深度受害者”。
数据分析发现,“深度受害者”认真阅读企业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的比例均达到75%以上。在维权处理上,他们对经济赔偿表现出更高的重视程度。
“轻微受害者”群体对待隐私文件的认真程度略低,比例大约在50%至60%区间;完全不读隐私政策的比例也突破了10%。
“轻微受害者”对于AI技术的忧虑程度最高,均达到67%以上。此外,遭遇骚扰电话、App强制索权的受访者对于企业信息采集行为的反感程度更高,比例突破30%。
不同于上述两类受害者群体,“幸免者”的隐私保护意识和行动显得更为松懈。仅有29%“幸存者”会认真阅读隐私政策;他们使用App隐私和注销功能的比例也是最低的。此外,对于个保法赋予的七类公民权利,“幸免者”群体一无所知比例远高于其他人群,占比14.58%。
六成受访者认为仍须加强监管
治理AI滥用呼声不小
公众对于当前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监管力度有何看法?调研显示,64.64%受访者认为仍需要加强监管——因为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层出不穷;25.61%的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目前监管力度已足够,需发挥个人信息的使用价值;另有接近一成受访者态度中立,表示应当视情况而定,建议对用户体量不同的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监管。
为提高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受访者也尝试给出建议。按选择数量占比情况,靠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建议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及时查处惩治侵犯个人信息行为,其次为加强公众个保知识和技能科普,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还有建议企业加强自律,用较高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吸引更多用户。此外,当前AI技术正在快速发展,随之产生的新问题也引发了诸多担忧。此次调研中,有44.31%的受访者建议,针对AI等新技术被非法滥用情况进行专项治理。
总第094期
统筹编辑:董晓妍
采写:南都记者 黄莉玲 李玲 樊文扬 发自武汉
出品: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