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产业援疆东实集团创业,小到员工普通话培训无微不至

棉花纺出美好生活 超千员工开小汽车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10月18日        版次:GA11    作者:韦娟明 伊凯文

  生产车间内配备自动化设备。

  工作人员坐着电动车在车间内检查。

  东实集团援疆项目的生产车间。

  10月15日,位于新疆喀什的东实集团援疆项目,生产车间内机械轰鸣,棉花经一道道自动化作业,脱胎成一团团圆滚滚的棉线。

  项目副总经理李加云是一名“疆二代”,父辈曾参与了独库公路等工程的建设。“他们为了新疆付出了很多汗水与鲜血。家人一听到我要在这里建厂,特别支持我。”他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该项目是全国19个援疆省市中投资额最大的产业援疆项目。创业期间特别感谢广东援疆工作组的帮助。“小到员工的普通话培训,他们都出人出资帮我们编写课件和教材,真正做到了无微不至。”

  A 创业故事

  “疆二代”选择新疆建厂

  “因为这里有棉花”  

  李加云是一名“疆二代”,父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来到了新疆,参与独库公路等工程建设,“他们第一代来新疆的人,付出了很多汗水与鲜血,我十分崇拜我的父亲”。

  他告诉南都记者,父亲22岁来到新疆,68岁去世,其间只回过两次山东老家。“一次因为爷爷去世,一次恰逢退休。为了工作几十年不回家,可能现在很难理解。其实他们也很想回去,但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坐火车来回就要一个星期,而且人手很紧张,他们不想耽误工程进度。”

  李加云选择在新疆设厂,家人第一时间表达了支持。“他们说只要我愿意做,都会支持我。”他家在乌鲁木齐,“我母亲今年80多岁了,她说帮我照顾好家里,让我大胆去干。”

  为何选择在新疆建厂?他解释,“因为这里有棉花。”  

  车间已经实现自动化

  智能化数字化运作  

  创业期间,广东援疆工作组给予了他很多帮助。李加云举例,比如员工的普通话培训,工作组派遣了很多东莞老师来喀什交流,详细了解行业特点后,还出人出资编写课件和教材。“这其实是我们企业的分内之事,但点点滴滴,工作组都做得这么细致,更不用说其他方面,对我们的支持力度更大。”

  南都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广东省贯彻落实中央援疆工作决策部署,实现产业援疆、带动就业致富、促进兵地融合的标杆项目,由东莞实业投资集团、兵团三师前海集团、东莞以纯集团三方出资建设,总投资39.4亿元,是全国19个援疆省市中投资额最大的产业援疆项目。

  李加云表示,目前生产车间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运作。“以前车间温度都是人为监测,温度是不是高了?喷雾是不是太大了?现在车间都是恒温恒湿的,由机房统一控制。”

  他向南都记者介绍,“往细的方面说,人们穿的秋衣秋裤、衬衫的初始材料就是我们这里生产的。”该项目主要生产中高档、高档紧密赛格纺纱、紧密纺纱、涡流纺纱、转杯纺纱,每年使用南疆当地种植的细绒棉10万吨、新疆当地生产的粘胶4万吨,年产14万吨纱线,年纺织收入超过30亿元,是新疆地区单体最大的纺纱项目。

  B 企业效益

  员工人均税后月薪4300元

  “千余人购买了小汽车”  

  据统计,该项目累计带动兵地4200余人就业,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超过80%,助力南疆地区1147户2300余人脱贫致富。李加云说,“员工人均税后收入达到4300元/月,超千人购买了小汽车。”

  过去,艾则孜喀日·艾热提一家3口依靠15亩地、喂养牛羊、打零工生活,居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土坯房。辛苦一年后,收入最多达到4万元。

  加入这一援疆项目后,他又因语言不通,听不懂技术培训课,一度感到迷茫。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该项目又承担起办校职能,打破各族员工交流的“语言壁垒”。

  回想过去,艾则孜喀日·艾热提感慨道:“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现在普通话说得好,工作也干得好。”

  如今,他已经攻克语言难关,通过技术培训成为了三级技师,带领一支9人组成的保全小组,工资也大幅增长。

  从最初的1个培训班,发展到现在20多个培训班,该项目已建成南疆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通用语言和技能培训中心,大批少数民族员工迅速成长为优秀的产业工人。

  来自英吉沙县色提力乡的麦尔耶姆古丽·阿卜杜力木刚加入该项目时,一点普通话都听不懂。后来她报名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普通话水平不断进步,对工作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到三个月,她的操作法巡回考试达到优级,一年后,被提拔为后纺车间操作员。“我有三个妹妹,收入提高后,我为两位正在读大学的妹妹提供了每月的生活费,还帮助另一位妹妹实现了开蛋糕店的梦想。”她十分自豪地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一家人,我非常骄傲。”

  采写:南都记者 韦娟明 实习生 付冰洁

  摄影:南都记者 伊凯文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