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改委就《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答记者问

加快建设两岸共同产业、市场、家园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9月08日        版次:GA05    作者:钱明雅 汪棹桴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出台实施《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总体方案》出台实施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出台实施《总体方案》有什么工作基础?  

  广东东莞是台商进入大陆时间最早、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台资企业的数量、投资额均居各地前列,素有“台商大本营”的美誉。目前,东莞在营台资企业超3800家,常住台胞约5万人,5700多名台籍学生就读,建有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和广东第一家台资医院,连续14年举办“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越来越多台胞台商视东莞为“第二故乡”。同时,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拥有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与台湾地区高端制造产业契合度高。进入新发展阶段,东莞积极携手台胞台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制造强市,在率先探索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新路径上具有扎实工作基础。  

  出台实施《总体方案》有什么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强调,继续致力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本次出台的《总体方案》,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的真诚善意,明确释放了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政策信号。

  粤港澳大湾区是大陆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搭建台胞台商融入新发展格局、参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平台,探索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有利于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内对台交流合作优势资源,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大机遇,共创粤港澳大湾区美好未来。

  东莞具备两岸经贸交流、人员往来的良好基础。在东莞试点探索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有利于加快建设两岸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共同家园,实现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顺应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望,为台胞台企分享更多大陆发展机遇和成果,有力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总体方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总体方案》立足东莞对台交流合作基础和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禀赋,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深入推进要素开放和制度开放,充分发挥台胞台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新模式、优化台胞台企发展环境,打造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区。

  《总体方案》提出了将东莞打造成为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两岸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两岸社会人文交流的新枢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等工作目标,具体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主要聚焦产业、市场、民生三大关键领域:在携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具体包括推进台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增强台资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在携手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方面,具体包括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支持拓展国内大市场、携手扩大对外开放;在携手共建两岸交流合作美好家园方面,具体包括加快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平台、畅通人才就业创业渠道、营造安居乐业优良环境。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观察

  花落东莞的国家级“大礼包”有何特别之处?

  作为广东层级最高的国家级两岸合作平台,将补齐对台工作一块重要拼图

  9月7日,2023“台商一起来 融入大湾区”主题活动在东莞开幕。此前一天,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原则同意《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

  巧合的是,再往前推一天,是东莞撤县设市38周年,这好似是国务院给东莞送上的生日“大礼包”。

  意义非同凡响——

  首先在于文件的规格高、位阶高,以国务院名义批复一个地市对台合作方案,并不多见,也凸显了东莞在两岸交流合作大局中的突出地位。

  放眼整个大湾区,前不久,国务院刚发布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规划,大湾区迎来第四个国家级重大合作发展平台,东莞的定位虽然面向对台合作,但兼具港澳合作特色,将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一道成为大湾区发展的关键点位,以相互呼应之势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从广东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目前我省层级最高的国家级两岸合作平台,对于广东对台工作而言,补齐了一块重要拼图。

  问题随之而来,这个平台为何花落东莞?有什么特别之处?将给广东带来什么?

  为什么是东莞?

  其实,国家将“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这一重任交付东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东莞是大陆台胞台企发展最早、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也是祖国大陆台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可以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缩影。自1988年首家台资企业落户以来,东莞累计批准的台资企业超过1万家,约占全国1/10。

  时至今日,东莞台企的数量、投资额依然位居全国前列、稳居全省第一:现有超3800家台企,占全市外资比重近三成;累计实际利用台资205.9亿美元,约占全省的1/3;去年一年,莞台贸易总额达1419.3亿元。先后有10万台商在东莞投资兴业,也使得东莞台商协会成为会员数量最多的地方台协之一。今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便选择在东莞台协举办台商座谈会。

  台商台胞的集聚发展,将东莞这座城市深深烙上了“台味”。在东莞,既有台商大厦等地标,也有随时可见的台湾美食店,还有基隆路、阿里山路、桃园路等以台湾元素命名的道路。

  正是基于这些对台交流的合作基础和独特优势,对于争创国家级对台合作平台,东莞谋划已久。根据公开报道,去年8月,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区请示得到省委、省政府认可,报送国务院,9月中旬得到中央台办全力支持。

  方案有哪些特色?

  若放在全国对台工作大局之中,“东莞方案”是怎样一个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务院名义批准或批复的国家级两岸合作平台有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平潭综合实验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事实上,东莞所在的广东、厦门和平潭所在的福建、昆山所在的江苏,历来是台商台胞在大陆发展的三大重点片区,对台合作交流也一直走在前列。

  但细看各自文件的谋划定位,几个平台之间也有一些关键区别。

  比如平潭有4个定位: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两岸同胞共同生活的宜居区、海峡西岸科学发展的先导区,突出的是对台综合试验。

  再看昆山,是长三角台企最密集的地域。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昆山试验区有3个定位:促进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先行先试区、两岸中小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两岸交流合作模式创新的示范平台,重心比较明确,主要在于两岸产业合作。

  回看国务院对“东莞方案”的批复,也提出了“四个新”的定位,即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社会人文交流的新枢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比对厦门、平潭与昆山,可以发现,“东莞方案”的鲜明字眼是“创新”,赋予的“四个新”定位,既在两岸合作内涵上比较丰富,涵盖科创、产业、社会人文等领域;又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产业、科技与协同港澳的特色。这恰与东莞的发展定位不谋而合。在去年省委、省政府印发支持东莞的专项文件中,赋予东莞的正是“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使命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以地市作为深化对台交流合作的实施范围,也具有一定特殊性。与之相对的是,福建是省域,厦门是副省级城市,平潭是综合功能区,昆山则是县级市,分别在不同的行政区划上探索深化对台合作。

  将带来哪些化学反应?

  在“东莞方案”“四个新”定位中,“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具有很大想象空间。这正是东莞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在内地与港澳合作、两岸合作两个领域中,东莞均占据重要地位。

  一方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东莞是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制造业重镇,与深圳同为珠江东岸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核心地带,对港合作有基础有优势有平台,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便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滨海湾新区;另一方面,东莞又是全国对台工作的重点城市,台企高度集中发展,广泛汇集台商台胞台青群体。

  合适的土壤,为粤港澳台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了先决条件。这将带来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试想一下,港澳作为高度自由经济体所拥有的贸易、金融优势,广东拥有的巨大消费市场和产业链配套齐全的优势,台湾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和现代特色农业等方面优势明显,这些优势一旦找到聚合点,不仅有利于互补叠加,还有望实现“倍增效应”。长远来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借助国家支持政策的加持,台港澳三地在东莞的深度交流交融势必再上新台阶,广大台胞在东莞更能感受到“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东莞的使命更显重大。

  采写:南方+记者 钱明雅 汪棹桴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