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立群:读《史记》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平庸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8月27日        版次:GA10    作者:周佩文

  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在2023南国书香节。

  “《史记》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不但要让《史记》这部大历史走向大众,还要让这部巨著走进孩子的世界。”日前,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携少儿新作《读史记,成大器》亮相2023南国书香节主会场,为羊城的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阅读分享会,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读史记,成大器》分成6册,分别命名为《上古春秋》《步入战国》《秦国崛起》《楚汉战争》《大汉奠基》《强汉盛世》。王立群教授介绍:“我花了三年时间,选取了《史记》中有代表性的60个人物故事,故事的排序基本以主要人物在世的时间为序,以便读者对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先后位置形成大致的定位,避免形成人物的时序错位。在人物取舍上兼顾孩子的理解,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人物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帮助,同时兼顾每个故事详略得当。这套书不是据《史记》中的某一篇进行翻译,而是广泛占有材料:一是将《史记》一书中的相关编目的有关内容综合在一起,二是打通《史记》与《左传》《战国策》等书籍中的相关文献,相互印证,让孩子对真实的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阅读视角,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上很多图书只写人物的片段,而王立群教授则写人物的一生。比如写韩信就把韩信全部的重要事件,比如少年时穷困潦倒,怎么出道,怎么成名,怎么错失机会,最后关头又如何做了错误的决定,一直到后来被杀的全过程都讲了。把韩信完整的一生都概括了。

  在活动现场,王立群教授从写作背景、孩子为什么读《史记》、《史记》该怎么读等方面,辅以《史记》作品中经典人物生动鲜活的案例,向读者们分享了《读史记,成大器》这套书。

  “《史记》里的这些人物有先失败后成功的、有大器晚成的、有忍辱负重的、有先成功后失败的……他们都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通过这些故事在潜移默化中磨砺孩子的人生,让孩子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文化自信。”

  “读史需要读故事,但根本目的是明智、明理。因为时代不同,价值取向不一,孩子认识问题的能力正在养成之中,对《史记》中记载的有些故事如何去读,从中学习什么,必须加以引导。司马迁写游侠、刺客,目的不是教人去杀人,而是歌颂守信重诺的精神,对这类问题必须讲清,不能只讲惊心动魄的故事,而缺少正确的引导,否则会让人误入歧途。当然,这种指导,需要根据《史记》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需要斩钉截铁,该批判就批判,该歌颂则歌颂;有的只需要稍加引导,激发孩子自发思考。”

  “我写这套书以文学的角度讲历史,每个故事的最后一节都是一篇优秀的文学散文,比如晋文公称霸最后一节既是一篇优秀的文学散文,还总结了晋文公这个人物:‘回顾晋文公一生,前三分之二的人生,几乎都是历史的空白,即便是有那么一点点记录,也是别人的陪衬。后三分之一的人生,则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创造了人生的绚烂。如果让晋文公为大器晚成代言,恐怕没人会反对。’‘这中间,多少坎坷,多少磨难,尽付于一个晚字中,不堪回首,不愿回想。所有的大器晚成,都是凤凰涅槃,都是浴火重生,都是努力坚持之后的水到渠成。’”

  他还告诉读者:“阅读《史记》,能学到知识,增长智慧,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史记》能告诉我们,我们是怎么来的;《史记》也能告诉我们,我们该如何生活在当下;《史记》还能告诉我们,我们怎样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王立群教授演讲结束后,现场读者拿着《读史记,成大器》自觉有序排队等待王老师为其签名,同时近距离与王老师交流《史记》的相关话题寻求解答,王立群教授也热情地回应着每一个问题。

  访谈

  需要给孩子一套评判体系

  南都:您在《百家讲坛》讲《史记》,这次也选择《史记》作为孩子们的读物,您为什么对《史记》情有独钟呢?

  王立群:我对《史记》的接触还是比较早的,最开始是1966年。当时是一个偶然,我在小学做代课老师,当时学生在“破四旧”,学校图书室被砸,学生把一部繁体竖排版的《史记》当作“四旧”扔到操场的空地上。但我知道那是好东西,学生走之后我就去把它捡回来了,暂时替学校图书室保管这部书,一直到恢复正常才把这部书交还回去。在保管期间我就看《史记》,从1966年到1976年的这十年间,大部分人是不阅读的,当时我才21岁,就在工作之余开始读《史记》。在疲惫的体力劳动之后,《史记》成了慰藉我内心唯一的精神支柱。它默默地陪着我,度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就这样,从用生命体验,到大学讲台上讲读,一直走到央视《百家讲坛》。如今,《史记》陪伴我,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回首读《史记》、讲《史记》的日子,我深深体会到:历史虽然是过去,但历史从未过去;历史就是现实,现实让人读懂历史。一直以来,我就有个强烈的愿望,不但要让《史记》这部大历史走向大众,还要让这部巨著走进孩子的世界。

  南都:孩子为什么一定要读《史记》?

  王立群:《史记》记录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历史,中国的“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开始的。《史记》从上古时代为起点,一直写到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是中华民族非常关键的一段历史,司马迁写的《史记》,弥补了这一时段的空白,所以后来我们讲中国历史,谁也绕不开司马迁的《史记》。这是我们中国人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必读的一部书。此外,《史记》是司马迁的私家著书,相对来说,皇室色彩没有那么重。《史记》能告诉我们,我们是怎么来的,能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在当下,能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南都:您在书的前言《写给家长的话》中提到“读《史记》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平庸”,请问如何理解这句话?

  王立群:读史明智,读史明理。阅读《史记》,能学到知识,增长智慧,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读《史记》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一个史学的眼光看待社会,这样他就能做一番大事。《读史记,成大器》的历史人物中,有的人物少年得志,有的人物大器晚成,还有的人物先成功后失败,也有的人物先失败后成功的。孩子看到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个个人物的故事,肯定会磨砺他的人生,这些人物都走过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很多人物的评价上给出了非常恰当的独特的评价视角,这对他的帮助会很大。

  南都:《读史记,成大器》与市面上其他版本的给孩子看的《史记》有什么区别?

  王立群:市面上流传的其他版本的《史记》,基本上就是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把《史记》的片段拿出来,直白地翻译一下,完全失去了《史记》的文学性;另一种模式是给孩子讲一些《史记》故事,这两种模式,其实会给孩子造成误导。《史记》本身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所以我在写这套书的时候,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用文学语言叙事,用文学语言总结和评价,二是其他版本的《史记》往往只就一部《史记》来讲,而我在写一个人物或故事的时候,把《史记》的相关篇章结合起来,甚至把《左传》《战国策》也结合在一块儿来写,这样整个内容的客观性、准确性更高,《读史记,成大器》是当今市面上所有给孩子读的《史记》中,唯一语言最流畅的、最具有故事色彩的,而且把《史记》的不同篇章打通组合在一块儿的书,这是其他版本《史记》所不具备的。

  南都:司马迁的《史记》是一本浩瀚巨著,有130篇文章,您从其中选取了60个精华故事写成了这套《读史记,成大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王立群:《史记》有130篇,写人物的有112篇。只有十表、八书这18篇不是写人物的,里面只有少量的人物描写,关于人物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本纪、世家、列传这部分。这些人物要全部都讲,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选择了60个人物,把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讲出来。考虑到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我尽可能地在语言上不给孩子们设置太多障碍,让孩子能读、读进去,看得懂,记得住,所以小学二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就能自己读了。

  南都:请问您遴选故事的标准是什么呢?

  王立群:有这样几个标准,首先是选择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有名的那些历史人物,比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此外,考虑到是孩子们读,不容易理解《史记》的意思,需要给孩子们一个研读的视角、评价的视角。这个视角很重要,如果仅仅把《史记》的内容翻译一下给孩子们读,他们读完就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甚至可能会理解错误。所以,孩子在读《史记》的时候,是需要给孩子一套评判的价值体系,而我给孩子们的是一个最基本的解读方式,在每一篇故事的后面我都有写。因为时代不同,价值取向不一,孩子认识问题的能力正在养成之中,对《史记》中记载的有些故事如何去读,从中学习什么,必须加以引导。司马迁写游侠、刺客,目的不是教人去杀人,而是歌颂守信重诺的精神,对这类问题必须讲清,不能只讲惊心动魄的故事,而缺少正确的引导,否则会让人误入歧途。当然,这种指导,需要根据《史记》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需要斩钉截铁,该批判就批判,该歌颂则歌颂;有的只需要稍加引导,激发孩子自发思考。

  南都:这部书适合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呢?

  王立群:这部书其实没有一个严格的年龄段跨度,如果孩子认识汉字比较多,小学二年级就可以读,如果孩子认识汉字比较少,就可以三年级读,低幼孩子可以亲子阅读,大人读,让孩子听。作为初中生、高中生来说,也适合读,他们的理解会更深刻、更到位,对语文作文学习及逻辑思辨能力都有帮助。而对于大人来说,也可以作为《史记》阅读的入门读物。

  南都:《史记》中您最欣赏哪个人物?

  王立群: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史记》中写的人物,而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众所周知,他在接受了令家族蒙羞、让世人不齿的宫刑后写下这一部大历史的。所以他很了不得,他给我们留下来了3000年的历史,我们今天才能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这很了不起,这比开创一个王朝更厉害。再者,虽然司马迁没把自己写到《史记》中,但《史记》中每一句话都渗透着他的心血,我们能通过《史记》看到背后的太史公。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邹娟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