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通知》提出,加强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设,着力解决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损害市场公平交易、危害企业利益等政务失信行为,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增强民营企业投资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当下,从政府到民间,不断传递出了“壮大发展民营经济”的强烈信号。
壮大发展民营经济,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就要重视其关切,从他们的“急难愁盼”入手,扫除民企发展的障碍。
当下民营企业家最怕什么?
“到一个地区投资兴业,企业家最怕的是什么?莫过于新官不理旧事!”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发言,当时引起很多企业家共鸣;而在2023年亚布力论坛第九届创新年会上,一位著名民营企业家则在演讲中表示,民营企业家最怕的就是朝令夕改。
民营企业家最怕朝令夕改和新官不理旧账,这个答案并不意外。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对民营企业家来说,稳定的政策环境始终是鼓励其敢闯敢干的底气所在。
新华社曾经围绕政务失信现象专门做过一组报道,报道披露,有的地方“招商不安商”,企业遭遇政府“两张面孔”,前任领导招商“热情无比,有求必应”,一旦企业落地、领导更替则“冷若冰霜,官腔官调”。说好的承诺没了、定好的规划废了、原有的关系变了,剩下企业困在那里无所适从……
显而易见,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等政务失信行为短期看会给涉事企业带来损失,长期看则势必导致地方营商环境恶化,挫伤民间投资兴业的积极性。
而换一个角度,地方政府其实同样是受害者,因为政务失信行为一旦出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受损的代价几乎无法避免。
紧盯政务失信行为,向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动刀,舆论早有呼吁,一些地方也不乏治理的动作。
相比之下,此次发改委着力于从机制入手,无疑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切中肯綮。
从机制入手,首先需要遭遇政务失信的民营企业更容易“被看到”和“被听到”,所以畅通违约失信投诉渠道至关重要。
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工信部门“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等平台要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发改委将在“信用中国”网站公示地方投诉专栏,及时调度各地受理投诉情况。相信随着更多更畅通的渠道的建立,民营企业一旦遭遇政务失信,就可以大胆发声,进而获得救济的机会。
“诚信有褒奖,失信必惩戒”,这是诚信社会里应有的规则。作为社会信用体系中最基础的一部分,政务诚信建设当然不能例外。
政府也要“失信必惩”,而且相关惩戒必须精准有力。
发改委文件不但督促地方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更明确,对于存在失信记录的相关主体,发改委将按规定给予“限制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限制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请”、“限制各类融资项目推荐”等一系列惩戒。鉴于发改委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类似惩戒的效果肯定不会是“罚酒三杯”。
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也要注意充分发挥司法的职能。
现实中,由于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原因,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违约、毁约的案例不少见。如何妥善认定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合同效力,怎样依法保护诚实守信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司法大有可为。
司法救济越有力,越有利于矫正政务失信行为,越有利于恢复民营企业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