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甘薯脱毒种苗。
甘薯蛋黄月饼。
扫码查看视频
6月,酷暑将近。汕尾陆丰的山峦间,薯农张永汉招呼工人把最后一袋甘薯装进货车,砰一声关上门。卡车疾驰远去。
这是农历癸卯年种下的第一批甘薯。如无意外,24小时,最慢72小时内,这车甘薯将会出现在北上广深的餐桌上,或东部沿海城市的生鲜超市里,也可能在汕尾海关被卸下,登上发往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的货轮。
它们产自陆丰,一座依海而生的粤东小城。这里是广东最大的甘薯种植基地,也是种植历史达400余年的“甘薯大县”。独特的沙碱地赋予了果实与众不同的软糯、松甜和细腻,由此衍生的是一年超45万吨的可观产量,产值接近30亿元。
深埋于地里的甜蜜果实,正逐渐成为小城不可或缺的力量。2022年,陆丰市提出“举陆丰之力,创甘薯大业”,一时将甘薯推入发展的强光下。凭何创业?如何聚力?正值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发力,甘薯与甘薯之外奔涌的生命力,正被无限发掘与放大。
钩沉
从防饥到致富 陆丰甘薯400年“发家史”
全市薯类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总产量45万吨左右,两项指标在广东各市县排名第一。
在陆丰,乡村的发展脉络几乎都和甘薯有关。
陆丰市农业农村局农科所所长林武贞向南都记者介绍,陆丰甘薯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目前,陆丰全市薯类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总产量45万吨左右,两项指标在广东各市县排名第一,已然是当地的重要粮食作物。
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那段“储薯抗饥”的年岁。52岁的薯农张永汉记得,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是肚子饿,“饿怕了。”好在还有甘薯,蒸的、烤的、煮的,三餐时分,一家人倚坐在门槛上吃,“连皮一起吞下去。”
甘薯担起了抗饥的使命,也曾挑起陆丰人谋生的希望。几十年过去了,张永汉还对那套传自祖辈的磨粉流程熟稔于心——先把甘薯洗涤、粉碎、过滤、沉淀,再兑浆、过筛、起粉、晒干,最后倒入陶土缸。等到秋风乍起,会有外地人来村子里收购薯粉,卖一次可抵全家半月支出。
这是时年陆丰甘薯朴素而又单一的发展之道。“多、小、困、散。” 林武贞如是描述,“种植面积小而散,种植、加工和销售方式也相对单一。”
改变是一点一点出现的。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甫一发出,陆丰市首个专业合作社——跨越种养专业合作社应声成立,业务直指甘薯规模化种植。也有人选择把重点放到拓宽销路上,比如乐丰薯业负责人林加油。“要让省外的市场也看得到我们陆丰的甘薯。”他说。2014年,为了缓解陆丰甘薯供过于求的窘境,34岁的林加油拉着甘薯,一人驱车北上,到外省的农贸市场一处一处地“碰碰运气”,“效果不错,回来后马上鼓励农户们大面积种植。”
这些顺势而为或始于偶然的际遇,都在将陆丰甘薯推向更远更广的市场。徐航专业合作社社长徐信标明显感觉到,这些年,出现在田间地头的采购商越来越多,比如永辉超市、钱大妈,皆直奔甘薯而来。他告诉记者,此前他专门买了一个电饭煲,用于“煲甘薯”给来访的采购商试吃,但现下这个电饭煲已经“煲坏了”。
发力
直指种植环节 陆丰“曲线救薯”之道
陆丰甘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鲜薯口感,软糯、清甜、无丝。要留住这份“鲜”,品质必须过关。
渐次打开的销路,让陆丰甘薯实现了“弯道超车”。据林武贞介绍,目前,陆丰甘薯已远销国内山东、湖南、浙江、福建等地。此外,还出口了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冷或冻甘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额在15%左右。
这是一份不容小觑的成绩单。数据背后,是陆丰在这轮产业革新中的飞速前行。
2016年始,陆丰市政府每年固定投入200万元,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企业主进行异地培训和进高校进修,培训内容包括科学种植及电商销售。随后,2019年,陆丰创办了陆丰甘薯产业园,首要工作即是建立甘薯标准化生态生产体系。与此同时,基于与广东省农科院的合作,陆丰逐步形成了《甘薯栽培技术规程》,可为产业提供标准化的种植模板。
此间种种重点,均指向了最初始的种植环节。陆丰甘薯产业协会负责人吴资伟告诉记者,陆丰甘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鲜薯口感,软糯、清甜、无丝。要留住这份“鲜”,陆丰甘薯的品质必须过关,而这意味着标准种植。“只有品质稳定了,采购商才愿意跟我们长期合作,市场才能打得更开。”
客观存在的产业掣肘,也在催逼着陆丰发力第一产业。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派驻陆丰市上英镇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兼驻联海村第一书记周枫表示,陆丰市建设用地指标受限,人工、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开设甘薯深加工厂并非易事。如此,不妨“反向推进”。“先把陆丰甘薯的品质和销量做上来,打好‘地基’。深加工方面,可考虑异地加工、代加工,迂回发展。”他告诉记者,为解决小镇薯农需从外地购买包装筐的难题,上英镇引入了甘薯塑料筐生产企业乐丰塑业,“这也是完善产业链的举措。”他说。
数年厚积下,陆丰甘薯于2022年迎来薄发的喷涌时刻。这一年,陆丰甘薯产业园入选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满足了“已建成大型原料生产区或产业带,形成对二三产业的有力支撑”的申报条件。时年5月召开的动员大会上,陆丰市政府宣布,将全力打造“全国甘薯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平台”“全省粤东地区精细农业现代化典型模板”。
吴资伟还记得那场大会。亮红色的横幅一字拉开,写着“举陆丰之力,创甘薯大业”,振奋的口号令人震撼不已。这名被招商引资队从珠海“请”到陆丰的企业家觉得,陆丰甘薯的又一发展节点,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创新
深加工里的“跨界组合” 老产业迸发新活力
衍生自陆丰甘薯的益生菌饮料已经上市,面膜则仍在试验阶段,不日也将推向市场。
日渐壮实的甘薯产业,也让更多年轻人把目光投向了这片沿海而生的土地。薯农张永汉留意到,小城里的年轻人“慢慢变多了”。
陆丰英港农产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00后”周智豪就是其中一员。这名年轻人在上英镇驻镇帮扶工作队的推动下,掘发出了甘薯的前锋一面:甘薯蛋黄月饼。“甘薯、咸鸭蛋都是当地的特色产品。”他说。独特的口感碰撞,让这款产品去年销售总额超30万。
相较之下,“老将”吴资伟的尝试更具科技感。他盘算过,陆丰甘薯产粉量相对较低,如果沿用常规加工模式,“是拼不过北方城市的。”那么,能否赋予它更高的附加值,比如提取出花青素,用于制作面膜、益生菌饮料?
这一设想已然落地为现实。吴资伟告诉记者,衍生自陆丰甘薯的益生菌饮料已经上市,面膜则仍在试验阶段,不日也将推向市场。
年岁正值半百、跨越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林向民,则试图在品牌里闯出一片天地。“如果只是注册一个商标,那不叫品牌,把产品做到市场认可了,那才叫品牌。”他已经备下了制作酸辣粉粉饼的机器,直播间也开了起来,“用心去做,总能把产品逐步推广出去。”
在周枫看来,这些星星点点的创新之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当地村民的思维被打开了。“我们做甘薯蛋黄月饼这款产品,最大的目的不是带来多少销售,而是希望给当地人带来一个新理念:甘薯也可以有更多开发的可能。”
甘薯的想象空间,还在不断扩延。据不完全统计,陆丰全市甘薯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已多达200多家,它们持续摩擦出新的火花。“大有可为。”林向民如是评价。
目标
热潮之下 陆丰人的新愿景
陆丰甘薯单季亩产争取突破1万元,产值提高30%,推动全产业链增加值10亿元以上。
陆丰甘薯的“可为”,数据已能侧写几分。
来自陆丰市政府的数据显示,陆丰甘薯带动当地增收明显,仅2022年,便累计吸纳就业人数18510人,返乡创新创业人数40人,产业园内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4万元,高于全市30%以上。另据前述动员大会披露的信息,接下来,陆丰甘薯单季亩产争取突破1万元,产值提高30%,推动全产业链增加值10亿元以上。若这一目标达成,前述增收数据有望再翻上几成。
陆丰甘薯奔赴未来的同时,生于斯长于斯的陆丰人,也在奔向属于他们心中的应许之地。
身为陆丰植物龙现代农业产业园副总经理,吴资伟心里最记挂的仍是脱毒种苗的培育。他介绍,脱毒苗在品质、产量和抗病性方面优势更明显,按照此前计划,产业园将力争在2027年前实现年产30亿株。“难度肯定是有,但还是一个通过努力就可以达成的目标。”
林向民还在思考如何让合作社的种植基地更机械化、更智能化。采访他的那一天,他刚从种植基地里巡逻一圈回来,“水渠、排涝、排灌,都要建设好。”另一面,这名老薯农也朴实地坚守应天顺时、耕作有节的种植之道,“每年写春联,写的都是风调雨顺。”
徐信标还在操心即将到来的种植季,“按农历算,还有七八天就可以开始种了。”再等上四五个月,这一批甘薯便能长成,被货车拉去远在北京的新发地农贸市场。
林加油挂念的是合作社内几户经济水平较差的农户,他打算好了,今年还是像往年一样,“先给他们提供种苗、化肥,收成之后再把款支付给我,不着急。”他笑了笑,“还是要尽可能鼓励农户种植甘薯。”
张永汉已经是一个一岁孩子的爷爷,如今已开始安享晚年。他家的小平房在村里的广场附近,有时还能看到相熟的村民在晒薯粉,风扬起时,有细腻的白色雾气袅袅逸散。村民们的想法和生养他们的这片土地一样朴实:卖掉更多的甘薯,过上更好的日子。
起航
制订甘薯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陆丰有望被打造成为粤东片区甘薯品牌中心、种苗中心、研发中心、生产核心。
“举陆丰之力,创甘薯大业”的口号已然吹响。值广东“百千万工程”发力之际,陆丰甘薯产业如何做大、做优、做强?
南都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陆丰甘薯产业已探索建立了“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股份合作+订单农业”“品牌增值+行业协会”“互联网+产业扶贫”等形式,由公司及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户参与甘薯种植及生产销售,公司提供种苗,并统一按照约定的保护价回收产品。在资金投入机制创新上,则设立了甘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
目前,陆丰市人民政府正在研究制订《陆丰市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至2025年,陆丰市将打造完善脱毒苗生产种业智能化工厂,建立稳定脱毒苗种苗扩繁基地,实现脱毒苗种植覆盖率达到80%,甘薯产量将提升10%以上。
更多龙头企业、名品优品,也有望在陆丰涌现。按照《方案》,陆丰将培育甘薯产业龙头企业2-3个、培育名优品牌产品1-2个。与此同时,高价值鲜薯果供给率得到较大提升、电商销售额显著增长,汕尾甘薯产业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未来,陆丰有望被打造成为粤东片区甘薯品牌中心、种苗中心、研发中心、生产核心。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周昌和 凌慧珊 关健明
执行:林少娟 麦洁莹 杨小旻 邓志鹏 陈艺丹
设计:原毅 林泳希
实习生 张含玉 陈希
图片来源:陆丰植物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陆丰英港农产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