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农产品商业价值 打造广东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地图

“新乡村·大生意” 广东金融赋能粤乡村高质量发展深调研启动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7月26日        版次:GA07    作者:王文妍

  茂名市,荔枝果挂满枝头,农户开始了今年的采摘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摄

  一杯红茶,在炎热的夏日可沁人心脾,其背后更可能蕴藏着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故事。

  中国人的餐桌上,随处可见广东食品身影,从月饼、凉茶、腊味到饮料酒水,这些产品原料也不乏为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典型案例。从小门市上的商品,到成长为区域经济的支撑产业,这条发展轨迹当中需要政银企多方努力。

  2023年,金融赋能实体、乡村振兴的作用,比往年更加重要与关键。为此,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指导下,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湾财社启动“新乡村·大生意” 广东金融赋能粤乡村高质量发展深调研,通过案例征集、深调研及金融赋能粤乡村产业地图等方式,挖掘案例背后的乡村振兴致富故事,总结广东金融赋能粤乡村创新模式,展现金融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脉络。

  金融机构积极对接 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5月-7月,被视为中国的“荔枝季节”。炎热夏日,冰镇后的红彤彤的荔枝,可谓夏日诸多老百姓消暑的绝佳方式。细数中国荔枝之乡,非茂名莫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荔枝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茂名今年的荔枝产量近60万吨,年产值超70亿元。在荔枝产业链上,广大荔农是关键一环。

  荔枝种植户卢少容在茂名高州从事荔枝种植已有十余年,想加大荔枝种植规模。可是大规模种植荔枝,对肥料和人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多,这些前期投入的资金该从何处获得?

  “没有抵押和担保物,一开始以为没有办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没想到邮储银行为我们发放了40万元的贷款。”卢少容说。最终,在中国人民银行茂名市中心支行的牵头下,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卢少容成功获得40万元家庭农场贷款。

  像卢少容这样的案例在茂名并不少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需求越来越多,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茂名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地方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茂名特色优势产业。2021年,全国首创茂名数字链农产业联合体“现身”,为荔枝产业提供“数字金融+数字农业+数字电商+数字物流”一揽子综合服务;2022年,首次发布荔枝产业链贷款方案,为荔枝产业提供“一站式”强有力的金融服务。

  在广东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当中,小特产“变身”区域支柱产业的案例不少。

  夏日,来杯冰镇红茶是很多人解暑的选择。誉为“红茶之乡”的英德,地处广东省北部山区,由于常年温暖多雨,土地肥沃,适宜茶树生长,这里出产的英德红茶工艺精湛、外形匀称优美、香气浓郁醇正,成为中国著名的茶叶品种。

  像茂名荔枝农户一样,英德本地也有诸多茶商希望生意规模可以做大做强,这其中需要金融的支持。英德市红旗茶厂负责人苏剑良介绍,近年来,随着金融对英德红茶百亿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地方金融机构为英德红茶的发展提供了多方位的信贷支持。

  从最初单一的农户贷,到龙头企业贷和产业扶持,再到如今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品,清远金融在支持英德红茶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打出了“组合拳”。中国人民银行清远市中心支行行长刘淑敏说,在防范化解涉农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方面,该行积极推动设立相关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落实涉农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加强政银保、银担等合作,有效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和政府性融资担保的“增信、分险、赋能”作用,提高农业经营主体获贷率,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整合政银企各方资源 金融赋能粤乡村路径已有典型模式

  近年来,为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广东省市发布多个相关政策中便有强调,更是定下了明确目标。2021年,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支撑广东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配套措施进一步健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信贷、保险、基金、期货、证券、担保等金融工具支农作用有效发挥。到2025年底,广东涉农贷款余额超2万亿元。

  根据官方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广东涉农贷款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可见已提前达到要求。

  近年来,广东金融赋能粤乡村路径,已提炼出一些典型模式。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副处长肖跃介绍,一是做好粮食安全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力度服务“菜篮子”等工程;按照“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取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的指示,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出台《广东省海洋牧场行业研究及授信策略建议》,助力湛江、阳江等13个地区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

  二是围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紧盯乡镇特色产业链条,结合具体经营场景创新推出“湛江粤海饲料贷”“清远红茶贷”“茂名‘五棵树一条鱼’专属贷”等多个特色信贷服务方案。

  三是整合政银企各方资源,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项目资金落实和商业可持续,缓解“三农”项目资金不足难题。

  四是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如指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集体建设用地信用贷”,支持增城区瓜岭村打造“吾乡岭南精品名村”,提升农村集体资产创利能力。

  五是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发展规划,做好产业转移园区、产业集群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实施主体运营综合服务。

  为了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注入乡镇,一是加强金融、财税、产业等政策联动配合,探索“乡村振兴信贷风险补偿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银行信贷资金”等合作模式,运用涉农贷款贴息、担保费用奖补等方式,撬动当地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在韶关、肇庆等8个地市设立乡村振兴风险补偿基金,基金规模达2.27亿元。

  二是鼓励辖内银行机构与广东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农担贷“批量开发”模式,与人保公司开发“保农振兴贷”,实现对政策性农险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便捷贷款融资。

  完善“科技-产业-金融”顶层设计 金融出大招破乡村融资难

  但金融赋能粤乡村发展之路依旧艰巨。

  今年2月底公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指出广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果。同时也要看到,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县域存在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等情况。

  从金融赋能角度来看,当前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攻克难点在哪?

  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曾直言,难点主要在抵押担保和风险处置:农户生物资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抵押的难度较大,大多数农业产品是非标品,交易有困难,后续可能的风险处置也是难题。“从投融资的风险看,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投资面临较大的风险;乡村振兴资金的需求本身也有体量大、回报率低、周期长的基本特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铭山表示。

  因此,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曾学文建议,针对我国农业存在的痛点问题,要完善涉农领域“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顶层设计,构建梯次分明、有序协作的农业金融监管体系。应构建适应涉农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融资体系,一是商业银行要持续丰富涉农科技综合金融服务,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机结合,打造投贷债联动的服务体系。二是资本市场要进一步扩大涉农科创的供给,优化新三板、科创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引导更多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机构服务涉农初创企业。  

  总第019期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新乡村·大生意”深调研

  策划:王莹

  统筹:任先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文妍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