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剩菜盲盒”悄然兴起 “临期食品”你会买吗?

业内:临期食品不像过季衣服,必须考虑食品安全问题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6月28日        版次:GA11    作者:光明日报 成都商报 红餐网

  IC供图

  在“万物皆可盲盒”的今天,连剩菜都加入了这一行列。“盲盒”一词从一开始的拿到什么全凭运气的“未知乐趣”,到“活物盲盒”的争议不断。

  最近,多地掀起“剩菜盲盒”的潮流之风。剩菜盲盒,不是真正“被吃剩下的菜”,而是指商家在保质期内未能销售出去的食物,以大额度的折扣价格优势,包装成“盲盒”的形式加速销售,以达到“减少食物浪费”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商家收回“原材料成本”。

  实测

  原价38元 甜点盲盒11.8元

  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多个城市,都有不少年轻人尝到了“剩菜盲盒”的甜头,甚至为了抢到限量盲盒,每日早早蹲点。

  近日,有媒体记者在某款可购买“剩菜盲盒”的小程序上,随机选择了一家咖啡甜品店,以11.8元的价格购买了一份甜点盲盒,支付后平台显示需要待商家晚上7点确认订单,自提时间则为晚上7点到9点。

  当天下午6点,记者就收到了商家确认订单的提示,于晚上7点准时到店自提。出示“取餐码”后,老板直接从冰柜中打包了一份“草莓巴斯克”甜品。记者注意到,该份甜品在冰柜中标价为38元,简单的纸盒包装未注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但店老板也提醒,最好当天食用,或者冷藏保存,否则会影响口感。

  该咖啡甜品店老板告诉记者,店里参与“剩菜盲盒”平台处理当日未销售完的甜品已经有一年时间,且同时会在多个平台上架。“之前卖不完的,要么我们自己吃,要么丢掉,挺浪费的。至于每天大约有多少份甜品以‘盲盒’的形式折扣出售是不确定的,要以当天的销售情况来看,大约有五六份,每天会盘点库存。”

  恰好,当天现场有一位女士也在同一家店通过另一个“盲盒”平台购买了一份甜品。“朋友推荐的,买过两三次(盲盒)了。”这位女士告诉记者,她就住在附近,回家就能顺便来吃点东西,觉得很方便,也很便宜。“但有一次体验(不好),明明没有别的客人,却等了20多分钟。”

  2023年是我国《反食品浪费法》施行两周年。今年3月以来,国家市场监管系统启动为期3个月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其间,政府部门严格执法,各地餐饮企业积极参与,全力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除此以外,全国各地部门发布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比如江苏发布实施《党政机关食堂餐饮节约管理规范》省级地方标准;中国饭店协会发布《餐饮业小份餐品通用要求》团体标准;陕西省印发《关于推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指导意见》等等,“反对浪费”成为社会共识。 

  在此环境下,“节约粮食”蔚然成风,“光盘”成为新时尚,也促进了“剩菜盲盒”的走红。

  体验

  烘焙甜品占比大,“临期”属性引争议

  事实上,在国外“剩菜盲盒”流行已久。2015年,一款以环保主义为核心理念的“Too Good To Go”软件在丹麦上线,其旨在通过搭建一个以折扣价出售打烊前未售完食物的交易平台,来减少商家与企业的食品浪费。据2021年相关报告显示,仅2021年,Too Good To Go新注册用户数便超过1949万,新增入驻门店81666家,累计节约餐食5200万餐。 

  目前国内主流的“剩菜盲盒”平台,其形式主要为微信小程序。据了解,小程序“惜食魔法袋”是我国第一个专注反食品浪费的小程序,于2021年正式上线,目前已入驻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长沙、成都等多个城市。另如“袋走pack-age”“兜着走”“米粒盒子”“八点以后ZFW”等等小程序也应运而生。

  这些小程序的购买界面与外卖平台类似,下单支付后,在规定时间内到店自提,大部分提货时间是晚上7点到9点不等,也有少数“早市”“午市”,或者营业时间均可自提。同时也支持配送,但需要额外支付配送费用。

  另一个相同点是,在平台购买盲盒,无法自主选择,商家按照标价食物的三到五折进行出售,“买到什么全凭运气”,这也是盲盒低价以外的“卖点”。记者注意到,盲盒平台上烘焙甜品类占大多数,另外还有部分咖啡饮料、熟食、便捷式快餐等。

  将临近保质期的食物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虽然冠上了“盲盒”的新瓶,但听上去仍然与之前大火的“临期食品”概念类似。

  记者发现,自己测试体验的甜品“盲盒”产品,该商家在“美团”平台也有“秒杀产品”上架,只是价格稍贵,为14.8元。而在大型连锁超市,也有打折出售当日过期食物的“夜市”惯例。记者注意到,“剩菜盲盒”的兴起,主要还是基于小红书等社交网络平台,网友们热衷分享“体验式打卡”经历,“跟风”“测评”“省钱小技巧”等关键词成为“流量密码”,部分热门盲盒甚至“手慢了抢不到”。

  网友“西西”从5月起就热衷“盲盒”打卡,截至目前已连续发布29条关于“食物盲盒”的笔记,给盲盒产品“打分”,同样是以烘焙类产品为主,涵盖少量奶茶、中餐。大部分“盲盒”都较为满意,但也有“踩雷”,比如一家面包盲盒数量不足、产品雷同,“真心觉得不值”。

  网友“风云”也评论表示,在一家面包店购买的盲盒,仅剩3小时保质期,已经塌软、品质不佳,客服表示“冷冻复烤后不影响食用”,但网友仍质疑是“商家借着避免浪费的旗号,销售即将报废的食物”。

  记者也注意到,不少网友都反映,购买部分“盲盒”产品时,包装上并未标注保质期、生产日期等信息。

  上述记者测评体验的咖啡甜品店老板表示,也有部分同行不愿意参与这种销售方式,食物宁愿过期扔掉也不愿意打折出售,“因为担心有人特意等着买打折的产品,有不好的示范效应,觉得反正都要打折,为什么要买正价。”该老板还表示,在选择盲盒前,最好先看看评论,也不排除有商家“以次充好”。

  业内

  无论临期还是“盲盒”,安全问题都要重视

  这波在社交媒体掀起的“剩菜盲盒”之风,其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光明日报》发文表示,“剩菜盲盒”与“临期食品”的概念类似,目的都是为了减少食物浪费和节约商家成本。但“盲盒”一词自带的未知惊喜属性,巧妙掩盖了“剩菜”本身隐约带有的“狼狈”特质,再叠加远低于原价的高性价比优势,“剩菜盲盒”受欢迎不无道理。

  不过目前国内的“剩菜盲盒”平台尚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入驻商家较少、覆盖范围较小以及商家品控难保障等也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相比这些,如何更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问题,或许才是“剩菜盲盒”面临的更大挑战。

  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袁小然对食品作为“盲盒”销售的市场发展前景持“谨慎”态度。一方面,临期食品打折出售,确实有其消费市场,要看到好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临期食品与过季的衣服鞋帽本质不同,必须要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

  袁小然表示,行业在一线城市考察时,就了解到有企业收集大型商超的临期食品、将市场下沉至社区等点位进行打折出售,这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的转变。“本身就是临期食品,运输环节能不能满足部分需要冷链运输的食品保存条件?会不会存在私下更换标签以‘延长’的不合法手段?”袁小然说,这些都是存在的风险点。

  而针对网友购买经历中强烈反映的部分“剩菜盲盒”没有价签、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的问题,袁小然表示,关于食品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都有明确要求。“对于经营者来说,作为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的第一责任人,明确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要素,是必须要遵守的。”袁小然说,经营者也需要尽到告知义务,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作为消费者,面对未明确标注以上信息的食品,建议谨慎购买。

  整合:董晓妍

  来源:光明日报、成都商报、红餐网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