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青龙古庙嵌瓷。
广州市余荫山房文昌阁。
汕头陈慈黉故居门楣装饰。
湾区民间文化探寻者倪阳(左)与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馆长谢涛在讨论客家围屋结构。
在大地上,造一所房子。
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重构的形态。山水、植物、空间被组织;人文、环境和气候得到尊重。
岭南,在岭与海之间。五岭耸峙阻隔,海风温润吹拂。独特的地域环境与人文气候,造就了岭南建筑特有的匠心与巧思。
《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第七集《匠心巧思》邀请湾区民间文化探寻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倪阳,从建筑设计师的视角,带领大家走读岭南建筑荟萃南北、融汇中西、穿越古今的独特之美。“建造房子,就是设计人的生活”。倪阳说。
南北荟萃 岭南特色
千百年来,中原汉人南下迁移,成为“客籍”,也把中原建筑的基因带到南方。
“一般来说,只要在岭南这块土地建的建筑都叫岭南的建筑。但是岭南的建筑并不等于是岭南建筑。”在倪阳看来,岭南建筑是符合岭南人民生活和工作模式的,适合其环境和气候的建筑。“如果从时间上看,用当代的思想、技术、材料去演绎的,可称之为当代的岭南建筑。如果在过去,用一些传统的思想、传统的技术、传统的材料去演绎的,则称之为传统岭南建筑”。
若从地域上看,岭南建筑常被认为包含广府建筑、潮汕建筑和客家建筑。围龙屋正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和建筑艺术于一体。
翻山越岭,通达中原。千百年来,中原汉人南下迁移,成为“客籍”。这些“北方来客”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也把中原建筑的基因带到南方。
走进位于梅州的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这个围龙屋模型格外醒目。“客家围楼既沿袭了中原古风,也融合了岭南文化与自然环境。围楼常常选址在背山面水的缓坡,既有利采光、通风、排污、防潮,也便于生活取水和保护耕地,展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馆长谢涛介绍道。
该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客家围楼,继承同居共住的北方院落文化,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又融入“阴阳和谐”的理念,内向性与防御性俱佳,像一座“堡垒”,牢固守护家园安宁。
中西融合 求实写意
岭南建筑的元素,伴随潮人的脚步扬帆出海;
西式建筑的风格与元素,也被代代潮汕人带回故土。
向海而生,连接域外。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岭南地区孕育出中西交融的“咸淡”文化,也镌刻在一砖一瓦之中。
第一个做嵌瓷的潮汕匠人不会想到,原本只是“变废为宝”之举,一不小心竟惊艳了所有人。
嵌瓷,是潮汕地区特有工艺,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潮汕祠堂屋脊上,或龙飞凤舞、虎啸苍穹,或麒麟踏云、鱼跃龙门,宛若一出大戏唱屋顶,被誉为“永远亮丽的造型艺术”。
在潮州流传着一句话——“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所赞扬的是具有极高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潮州古民居。
五彩斑斓的釉彩陶瓷片,经剪取、敲制、灰塑、镶嵌,纯手工制作,成为接地气的艺术瑰宝,也是潮汕建筑的经典注脚。
在潮州嵌瓷博物馆的二楼,摆放着一件长12米、宽1.4米、高2.05米的巨型潮州宗族祠堂屋顶。
据悉,这是2013年卢芝高受邀参加广东美术馆一个国际性展览专门创作,他带着多名学徒,耗时8个月左右创作。
“把屋檐下嵌瓷搬进室内,装上飞檐、铺上灰瓦,嵌上了铁甲武将,单瓷片使用数量就达近10万枚之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嵌瓷)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潮州嵌瓷博物馆馆长卢芝高介绍。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岭南建筑的元素,也伴随潮人的脚步扬帆出海。
卢芝高说,“‘厝角头有戏出’,在港澳台、东南亚,只要有潮汕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嵌瓷工艺,嵌瓷也承载了海外潮人的眷恋与乡愁”。
西式建筑的风格与元素,也被代代潮汕人带回故土。
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堪称代表。作为典型的“从厝式”民居,它既保留了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的建筑风貌,又效仿中国古典的宫廷式建筑,富丽堂皇、古朴典雅,更糅合西方建筑特色。
其中的“善居室”组群以典型的“驷马拖车”为主体,中西合璧,厢房仿北京东西宫建筑,四周为双层洋楼。每座院落内部大院套小院,大居配小屋,既点缀亭台楼阁、西式阳台,又设有更楼哨台和通廊天桥。
陈慈黉故居中的建筑形制和装饰,更是中西融合的代表。中式金漆木雕,名家书丹石刻,和进口瓷砖、西式柱头、马赛克、彩色玻璃等“舶来元素”糅合在一起,却能协调统一,别具一格。
“慈黉爷,真有钱,起大厝,砌玻璃”。大宅里的玻璃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据悉都是当年从西班牙和意大利进口的,在当时,玻璃价值堪比黄金。进口瓷砖式样更达数十种,历经百年,花纹色彩依然亮丽如新。
“陈慈黉故居,包括我们讲的‘驷马拖车’的格局,其设计构成的核心价值是中国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礼制。家庭是最基层的教化单元,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的底层是我们所讲的伦理。人的、社会上的伦理,反映到建筑上,形成了建筑的伦理。伦理产生秩序,秩序产生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古建团队)负责人李哲扬认为,潮汕人骨子里,对族群文化葆有一种高度的自我认同和珍视。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园林空间,处处体现着岭南建筑求真传神,求实写意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出岭南作为中西交流汇聚地的特点。
古今贯通 创新求变
传统的建筑形制与符号,及现代建筑科学的加持,让岭南新建筑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
岭南建筑在创新包容上有多大胆?一扇小小的满洲窗也能给你答案。
中国传统木制窗棂,镶嵌西洋彩色玻璃,巧妙实现一窗景色分四时。又将中西园林创作艺术结合,建筑形式及色彩也集西方建筑与东方建筑美学于一体。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作为岭南园林的集大成者,余荫山房是广东四大名园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方圆300步间,将馆楼、亭台、桥廊、轩榭、山石等建筑景物全数收纳,好个“壶中纳天地,咫尺造山林”。
“玲珑水榭八角亭”八面观景,是一年四季都不会让人失望的观景之处,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的诗意场所。
现代庭院布局上,余荫山房学习借鉴了传统的藏露、收放、渗透、穿插等序列组合结构,构成多层次的园林庭院空间,将景物和建筑空间有机结合。
“我们看到岭南建筑常用一些多进多庭、高墙冷巷、连房博厦的手法,达到通风散热的绝佳效果。”倪阳说。
岭南人崇尚自然真趣,又深知生活之乐。这种审美志趣又催生了独特的岭南园林文化。
拂尘惊世,今朝如何?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罗杰斯曾说,“每一个伟大的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建筑。”
得风气之先的广东,涌现出一批岭南建筑界大师。他们立足岭南,大胆创新,设计了一批批划时代的岭南建筑优秀作品。
中山纪念堂、爱群大厦、中山医学院建筑群、华南工学院建筑群、双溪别墅、广州宾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展馆、白云宾馆、白天鹅宾馆、北园酒家、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星海音乐厅、广州国家版本馆……岭南建筑不断推陈出新,结合气候、地域特点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性发展之路,也让其从地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正是传统建筑和当代生活的现代化巧妙组合。
这座风情浓郁的岭南园林式文化馆,将打造成为群众品质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岭南文化传播展示的新窗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地标、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新高地。
作为该馆项目总设计师,倪阳说,总体布局上,通过堆山理水、相地造园,实现园中有园和空间的丰富多变。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包含公共文化中心、翰墨园、曲艺园、广府园、广绣园等多组主题园林建筑。“这几个主题园区既是独立的小园,又能组合成一个大园,形成‘园中园’的概念,也形成了沿一湾水蜿蜒布置的各个园林建筑的自由空间序列,园中有园、园外有园,里外不断空间转换,相得益彰”。倪阳表示。
硬山屋顶,镬耳墙、冷巷、砖雕、木雕……传统的建筑形制与符号,在这个现代公共空间交汇碰撞。既强调自然通风的结合、日照的引入,又融合太阳能发电等先进技术与文化服务功能相融,现代建筑科学的加持,让岭南新建筑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
“岭南四大园林对我们的设计很有启发,广州文化馆新馆有很多的元素,都是对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倪阳说,岭南建筑本身就是随时代不断演变、不断创新发展的。“如果只抱着传统岭南建筑情怀,是对岭南建筑的一种认知偏见,我觉得不可取。希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岭南建筑。”
“执中守一,善变有度”。一面不断创新,一面强化传统。有着放眼海外的宽广视野,也有植根乡土、比附传统的回归引力。
岭南建筑一直求变,唯其不变是根植于岭南大地开放革新、兼容并蓄、务实包容的文脉底色。
最少保守、最富进取的岭南人匠心巧思,锐意开拓,赋予岭南建筑欣荣向上、生机勃发。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摄影:南都记者 陈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