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打造国际传播品牌,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世界知识体系

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分论坛上,专家围绕如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言献策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6月09日        版次:GA04    作者:谢湘南 张艳丽 黄璐

  昨日,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上,大咖们共话国际传播新发展。

  以文化之风,扬强国之帆,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6月8日,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论坛共设“繁荣文艺创作”“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人文湾区——多元·融合·共生·发展”“文化贸易助力文化强国”“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八个分论坛。来自全国文艺界的专家、学者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针对不同分论坛主题,结合自身实践各抒己见,围绕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言献策。

  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

  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分文学、舞台艺术、电视剧、网络文艺四个单元。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在文学单元作主题演讲。陈彦认为,新时代十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所见证的伟大实践,所要开辟和踏上的征程道路,都是文学要着力表现的国之大者。要写好这些关键的文章,文学必须站到大地,把手中的笔和我们的脉搏心跳紧紧贴合在一起,真正树立大历史观,在拥抱时代的过程中,获得对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总体性思考、综合性体察。新时代作家不仅要读书架上的有字之书,更要读好生活这无字大书,了解更多人民的生活,突破人生的表层,切入到生命的最深处,描绘生活与心灵的升级。

  陈彦表示,攀登文学高峰需要凝聚多方合力,文学创作是作家的事,但是文学视野是大家的事,单枪匹马各自为战只会事倍功半,今天只有用好机制,把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多方联动才能让更多的种子长成大树,让更多的高峰崛起。中国作家协会近期推出的一系列重点工作,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家活动周等都是在这方面重点发力。我们希望将作品创作、发表出版、交流分享、评论研究、传播转化等不同的文学产生环节打通联动,资源共享,全程追踪优势互补,做到攀登高峰一盘棋。最大程度地整合出版界、影视界、翻译界等各方优势资源,释放新时代文学的巨大潜能。

  中国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陈涌泉在舞台艺术单元作主题演讲。他以“用美的光芒照耀舞台”主题进行了分享。陈涌泉表示,戏剧的不同剧种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应该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对濒危剧种重点加以保护,对发展相对成熟的古老剧种发挥其独特优势。活泼清新的剧种,不妨排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我们要像保护动植物多样性一样保护剧种的多样性,防止剧种的泛化与驱动,要坚持三并举走向多样化,尊重个体性,拒绝一刀切。

  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

  着力解决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

  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阵容强大,邀请了电影行业的领军人物、专家学者和知名电影人,用其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将为电影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路。同时,嘉宾结合当下行业热点,深度剖析行业问题,就电影供应链、电影制作质量、市场开拓、创新发展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为电影行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发布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电影行业在春节档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前5个月的票房达到221亿元,同比增长45%,为电影业全面复苏打下了良好基础。毛羽表示,立足新的历史起点,要着力解决电影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更快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方向转变。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演员陈道明在做《出发前的再思考》主旨演讲时抛出一个问题:“过去一年上映的国产片中,能否说出10部印象深刻的电影?很遗憾,大部分人都说不上来。”陈道明表示:我们不能眼见着一些电影成为库存,必须处理好电影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是基础,质量是保证。“任何电影都可以拍得很好看,主旋律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一些电影的成功正说明了观众的选择。”在他看来,电影类型也需要更加丰富,纵观中外电影史,从来都不乏“小而美”的电影,这也是对观众多样化需求的满足。

  今年因《狂飙》爆火的演员张颂文,在谈及如何让自己的表演呈现出高质量时,谈到了AI演员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张颂文认为,AI可能很完美,但人类却因为我们自身的缺陷而变得更真实,这个可能恰巧是AI技术无法做到的。而表演就是演绎出我们眼见生活中的真实。

  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分论坛

  联合生态各方共同提出“互联网版权中国方案”

  着眼数字版权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共建互联网版权新生态分论坛与主论坛主题联系的同时,强调科技、数字、全球属性,立足全球共同面临的互联网环境下版权挑战与机遇,联合生态各方共同提出“互联网版权中国方案”。分论坛现场对南通、潍坊、佛山、长沙四个城市进行“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授牌。

  分论坛现场,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宝林作“大力推动数据确权,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主旨发言。孙宝林指出“数字空间一切皆数据,一切数据皆有版权”。数据确权是明确数据资源权属关系的手段,为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产权明晰的基础。孙宝林表示,数据确权是数据资源交易授权和流转的有效证明,将为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提供流量红利。关于推进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互联网版权新生态,孙宝林提出大力推进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数字化提供版权支撑;加快构建版权信用体系,激活文化数据要素价值;探索建立以数据确权为核心的数字版权标准,提升文化数字化标准化水平三点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海君作“数据要素化背景下的版权制度供给研究”主旨发言。卢海君认为在数字时代,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意义重大,鉴于数据同作品具有同质性,数据非法利用与数据权益保护同版权具有同构性,数据具有本体及承载内容的二元性,建构数据产权规范,为保证数据要素化市场建立,宜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确权统筹机制,加强数据治理。

  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

  呈现文化样本 聚合思想之力

  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以主题演讲+交流研讨的形式,集聚超20位嘉宾的超强阵容,畅谈湾区人文精神。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郑培凯带来“大湾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主题演讲。郑培凯从古至今、横贯东西梳理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多元文化涉及不同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种族族群、性别、阶级,并探讨相互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在他看来,大湾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善于利用大湾区的多元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出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为“天下一家”奠定基础。“多元文化的前景,应当是融合而非对抗。”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带来了名为《岭南文化传承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大湾区的人群同宗同言,一脉相承,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地区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发展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大湾区人群共享同一种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融合,用文化融合促进人心相通,推动大湾区更深入地一体化。”

  暨南大学文学院蒋述卓教授则表示,要建设人文湾区,就要有与大湾区整体目标相匹配的文化标杆,即打造一个文化创造力兴盛活跃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水平极高、文化消费动力充足的优质文化生活圈。

  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

  “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在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上,专家们围绕“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贡献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展开了关于“新时代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形成”的主旨演讲。从9000年前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到7000年前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到距今50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遗迹……王巍以几个遗址发现过程及发现文物为例,讲解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到良渚文明时,王巍特别指出最近良渚还有新的发现,包括多达20万公斤的水稻。王巍表示,作为考古学工作者,将更加科学系统地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通过考古发现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古代的中国、认识现在的中国、理解未来的中国。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席教授唐际根谈到,殷墟是中华文明发展和繁荣的巩固阶段,是商朝都邑、甲骨文故乡、世界文化遗产地。“我们最近清理出一块装修房屋的陶器,说明这时候商朝人的科学技术支撑还是非常厉害的。”他提到,通过考古发现,考古研究人员把殷墟地图重新勾画了一下,发现已经有了都市工业区的概念,铸铜、制陶连成一片,这是管理上的进步。

  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活态传承时,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兰静表示,在促进非遗活态传承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政府的顶层设计、采取具体保护措施及发挥社会机构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方法方式上,兰静认为,需要找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论坛

  插上人工智能翅膀 推动数字出版行业转型

  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论坛上,来自出版行业、科技行业以及学界的代表发表了主题演讲,并进行了相关主题讨论,畅谈数字出版行业在新技术应用背景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张东生在发表“以技术驱动创新,构筑出版行业数字化新想象”主题演讲中指出,“世界上2000家跨国企业,67%已经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公司核心战略,还有64%已经在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和实践。”他表示,“出版行业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原宇宙,通过虚实结合技术,给客户带来全观感、完全沉浸式的体验。”他指出,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真正推动出版行业全价值链的改造或者转型,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机遇和挑战”。

  在新技术为数字出版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其中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的版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出版行业发展新趋势”主题演讲中提到,以Chat 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出现,改变了版权领域“思想表达二分法”的底层创作逻辑。Chat GPT类产品的内容生成机制在于通过对思想层面作品风格、感觉或灵感等的学习,便可以输出海量的、区别于原作品的新表达,依照“思想表达二分法”,上述行为难以构成侵权,但却对在先创作者产生了市场挤压和替代结果。

  促进文化贸易分论坛

  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世界知识体系

  促进文化贸易分论坛共设三个议题,1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文化贸易怎么样建设文化强国。

  在“从大到强:政策引领激发文化企业新动能”的圆桌交流会上,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认为,要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造国际传播的品牌,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世界的知识体系。杜占元提到,网络上的中文产品只占了百分之几,中国出版的英文产品或者说外文产品少很多,可以针对国外读者的知识需求和阅读习惯,量身打造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外文丛书,比如实施中华文明对外出版工程,高水平高质量系统性推动中国丰富的知识成果进入到世界的知识体系等。

  在主题二“从点到网:数智赋能培育文化出海新优势”的圆桌交流会上,华策影视集团董事长赵依芳提到,文化传播这些年在全球影响非常大,以企业为例,现在有15万多小时传播,销售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很多电视剧在海外的影响力非常大。从整片的销售到新媒体传播再到模式的输出到短视频在海外新媒体平台上的广泛播出,整体也是呈一体化的传播格局。

  在主题三“从量到质:深化内涵创造文化产品新价值”沙龙活动上,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表示,文化产品始终要靠品质说话,文化企业要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用世界的语言传播中国文化的声音,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

  对西方一线媒体进行精准喂料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举办了“精准传播·话语构建”、“深度融合·技术赋能”、“创新迭代·赛道转换”和“智库发声·聚合发力”四场主题沙龙,22位来自各领域的大咖们共话国际传播新发展。

  中宣部副部长王纲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国际舆论场的格局之变、话语之变、攻守之变在深度演进,置身新媒体时代,创新国际传播拼的往往是平台、比的往往是技术、争的往往是流量,更加需要自我逼迫、自我革新、自我重塑。要切换主赛道,推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坚持内容为王、移动优先,让更多高品质抓人心的产品破圈出海。要拥抱新技术,加强前瞻性研究和应用,用技术赋能国际传播。要相信年轻人,让年轻人挑大梁、当主力,让最有“网感”的人到海外讲中国故事。

  精准传播和话语构建,是国际传播尤其是对外传播的关键问题。在“精准传播·话语构建”沙龙上,人民日报“侠客岛”负责人张远晴强调,国际传播要做到有效,要对西方的一线媒体进行精准的喂料,为他们提供观点。抢占国际舆论场,要勇于发第一声。在这方面中国媒体应该责无旁贷,有担当地挺在前面。

  今年是提出“媒体融合发展”第十年,媒体对深度融合有了很重要的尝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媒体深度融合下半场如何做?“深度融合·技术赋能”沙龙上,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夏学平表示,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新技术,也离不开新应用。如何打造新型媒体,打造成新的平台和赢得更多的用户,是如何开创国际开放的新渠道、新航道的重要目标。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王更辉提出,媒体融合过程中,将技术作为一个支撑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底盘来打造。按照实际需求,技术提供相应的工具。未来也会尝试将AI技术应用其中,把媒体融合做得更好。

  策划:徐全盛 南岛 亚牛 刘洋子

  统筹:谢湘南 刘有志 陈芳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张艳丽 黄璐 谢萌 张一鎏 张小玲 蔡宇晴 焦明梁

  摄影:南都记者 赵炎雄 冷锋

  视频:刘奥 陈皓晖 钱艺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