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今年,全国人大将启动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学前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社会救助法等多部新法;还将对备受关注的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多部法律做出修改。
5月30日,全国人大官网公布《全国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一揽子晒出今年国家立法机关的立法工作计划和详细安排。
南都记者关注到,工作计划中还特别提到,今年将“研究启动条件成熟的相关领域法典编纂工作”。
A 18件法律案将首提交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显示,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审议的法律案有17件,初次审议的法律案则安排了18件。
具体来说:围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立法法修正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修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
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修改公司法,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金融稳定法、增值税法等税收法律等。
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塑造发展新优势,修改科学技术普及法、学位条例,制定学前教育法等。
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修改文物保护法、国防教育法,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等。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修改慈善法、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社会救助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
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制定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
围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行政复议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二),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等。
围绕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修改反间谍法,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能源法、原子能法、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等。
南都记者关注到,从今年的立法项目安排来看,疫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法律制度补短板成为一个重点。此外,还有多项法律案与公众民生密切相关,也备受关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教授刘锐曾对近年来的立法工作作出观察:近年来,一方面,法律的制修订提速;另一方面立法质量明显提高,民生领域“法律欠账”正尽快补上。他也谈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在防疫中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法律制度的一些短板,比如,权力责任不够明晰、权利保障仍有不足、正当程序比较欠缺、权力制约有待加强。
B 启动、推进其他相关领域法典编纂
南都记者关注到,《全国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还特别提到,今年将“研究启动条件成熟的相关领域法典编纂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完成了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的编纂。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第一部超过1000条的法律,也是第一部超过10万字的法律。
在业内看来,民法典的出台实现了民事基本法律的体系化,全面构筑了民事权利体系。民法典中,对社会高度关注的住宅小区共同事项决策难、物业管理纠纷多、新技术互联网对个人权利的挑战、承包地“三权分置”、夫妻债务的合理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民生问题作出回应。
近年来,启动、推进其他相关领域法典编纂的呼声陆续走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首次提出“统筹立改废释纂”,明确把法典编纂作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立法形式。
在近年全国两会期间,先后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编纂环境法典、行政法典、教育法典、刑法典、劳动法典等。
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光权曾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建议编纂刑法典,坚持统一刑法典的立法模式,进一步落实罪刑法定原则,增设必要的总则性规定和必要的轻罪,促进刑罚及配套处罚制度的合理化、体系化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吕忠梅也连续多年呼吁,启动环境法典编纂。她提出,中国自1979年颁布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到现在,相关法律已达到31件,还有100多件行政法规和1000余件地方性法规,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通过系统编纂环境法典,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主线,推动环境治理与能力的现代化和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马怀德建议,编纂行政基本法典、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启动教育法典编纂,提升教育法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教育治理提供权威性、全局性法律方案。
南都记者了解到,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也在2017年启动“环境法典编纂研究”重大项目,目前已形成5编1000余条的《生态环境法典专家建议稿(草案)》。
采写:南都记者 程姝雯 刘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