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荔湾泮塘“起龙”迎端午

“四月八,龙船透底挖”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5月28日        版次:GA05    作者:郎慧

  起龙,是龙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泮塘传统民俗文化的缩影。

  人们准备给龙舟安上龙头。

  村民们对龙船进行清洗装饰后,在荔湾湖试扒。

  5月26日(农历四月初八),由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荔湾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主办的第十三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活动——“五月五·龙船鼓”之起龙仪式在荔湾湖公园隆重举行。

  A 400多年历史“仁威老龙”出水

  彩旗飘扬、鼓声响彻、醒狮舞动、龙船出水……荔湾湖民俗节庆气氛浓郁,泮塘村民欢聚于此沿袭起龙仪式,再现千年龙舟民俗文化的精髓。

  起龙,是龙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泮塘传统民俗文化的缩影。清初学者屈大均曾在《广东新语》一书中提到“岁五六月间斗龙船”,这说的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而在正式赛龙舟前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起龙船”。民谚云“四月八,龙船透底挖”,意思是在农历四月初八把深埋在涌底或池塘里的龙船挖起、洗净、风干。

  泮塘扒龙舟可谓闻名遐迩,本次仪式的主角——“龙船”,采用坤甸木制作、浸水坚韧更易保存,每年端午扒完龙舟之后,人们将龙船深埋于河沙之下,这便是为何“藏龙”于涌底。

  在进行简单的祈福仪式后,泮塘村民陆续下水,在湖里掏船舱泥沙、摇船底泥浆,岸上市民游客欢呼助力,多艘龙船在众人合力之下陆续“出水”,其中“C位”出镜的是一艘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仁威老龙”,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争相拍摄。

  仁威龙船,建造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系传统男子长龙:全长38.3米,宽约1.2米,重近三吨半,由两棵分别原产自婆罗乃(文莱)、婆罗州(马来西亚)的坤甸树木材造。

  龙首牌和龙尾牌均写“仁威”字样,船上配有黑白罗伞各一个、七星大图(旗)一支,有桡手座位72个、船头尾各有掌舵梢工位共4个(头尾各2个)、龙面持旗罗伞者4人、照奉神斗者1人、打锣2人、打鼓4人、衬架烧炮仗4人、船头尾挥指挥旗2人,满员共计93人。

  沉睡一年的龙船出水后,村民们对龙船进行简单清洗装饰,在荔湾湖试扒,他们划着龙舟,打着锣鼓,呼喊着,舞动着,展示泮塘儿女的精气神。

  B “龙舟结契”佳话广为流传

  泮塘地处西关腹地,曾水网密布,孕育了丰富的龙舟民俗文化。泮塘扒龙舟有悠久历史,在广府享有盛名,其中最有名的故事——相传明万历年间,广州官府组织了龙舟比赛,已有100多岁的盐步龙舟与龙舟“后生仔”泮塘凸眼龙同场竞技,双方竞争激烈,就在盐步龙舟即将夺标之际,泮塘龙舟上的一个小伙子忽然腾空鱼跃,飞身夺得锦旗。

  按规则,夺得锦旗者为胜方,于是泮塘凸眼龙以冠军的名义领取了烧猪美酒等奖品。但是泮塘村里的老人们认为盐步龙舟划得最快,应该将烧猪等奖品送回盐步。盐步人执意不收,双方相互推让,谁也不肯收下烧猪。最后,泮塘的一位老人说:“这样吧,盐步龙舟年老,有白须,泮塘凸眼龙后生,盐步龙舟做契爷(干爹),泮塘凸眼龙做契仔(干儿子),结契认亲。”双方欣然答应,两龙结契已有400多年。

  据说,慈禧得知赛龙结谊之事,便赐盐步龙舟为“盐步老龙”之称,并赐12支“雉鸡尾”、一面“百足旗”为标志;赐泮塘9支“雉鸡尾”。泮塘龙舟还是广州唯一有“孖金钱”标志的龙船,船头旗帜顶端有1个孖金钱和9支雉鸡尾。

  近年来,荔湾区深植地域文化,深耕地域文化,认真研究泮塘和盐步龙舟文化的关系,讲好“龙舟结契”的故事,为广佛同城目标、广州“西联”战略张目。如今,在荔湾湖公园有以泮塘民俗扒龙舟的元素为主,结合建筑元素和粤语文化构成可穿行、可互动、可读性的“岭南龙船桨装置”;还建设了泮塘展览馆,展示泮塘历史、扒龙舟等内容,打造独具一格的街区文化符号、形象标识,增加区域文化辨识度。

  采写:南方+记者 郎慧 通讯员 荔宣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