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开幕式,本届论坛以“智汇湾区、湾和世界”为主题,向全世界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最新进展和广东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为全球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各类专家、企业家打造一个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
科学论坛高朋满座,大湾区蓬荜生辉。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以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指导单位,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科学盛会。
从举办历史上看,大湾区科学论坛还很年轻,但从其科研意义上讲,分量很重。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近百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齐聚线上线下,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迈克尔·莱维特、丹尼尔·科曼,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高文等在内的百余名科学界大咖,分享高能物理、生命健康等领域研究成果,纵论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海洋科学、纳米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问题。
科研创新离不开科技合作,亦需要广阔的应用场景来承接科学界的诸种创新型研究,而学术科研与企业应用的紧密结合程度,更会印证科学的生命力与地区的创造力。
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表示,“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作为大湾区科学论坛的永久会址,南沙2021年R&D经费投入破百亿,“十三五”期间专利授权量增长了5.5倍,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全市1/5,“放眼全国,R&D经费占GDP比重这么高的地区不多见,足见南沙在支持科创发展上的决心”。
在本届科学论坛发布的《大湾区创新发展专利指数报告(2023年)》显示,大湾区的技术创新凸显了以企业为主导的特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到了大湾区专利申请量的73.44%,企业PCT申请量占大湾区PCT申请量的94.43%。企业发展对科技创造的强大需求,凸显了大湾区各市场主体的蓬勃动能和对科学研发的持续反哺。
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湾区企业在科研创新上的自主动能,离不开包括科学论坛这个“最强大脑”在内的诸多智力支持,而科研与产业的彼此支撑、深度融合,正是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路上的积极探索。
正如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在致辞时所言,粤港澳三地携手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促进创新要素高效联通、创新效能持续增强、创新产业蓬勃发展,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湾区力量”。
大湾区不仅有产业基础,还有产业人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红浪在大湾区创业,其谈到湾区创业的便利时感受很深:“我们有技术,需要的是大量的产业化人员。当时我和广东很多职业院校对接,很快就招募了几百人,迅速投入产业链的工作”。
2018年以来,广东持续在“广东技工”工程上进行政策布局,广东技工不仅连续多次在国际赛事上斩获殊荣,而且与广东制造、广东职业教育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现在更是与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相向而行。优秀人才、创新成果与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正在形成令人欣慰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有理由相信,立足大湾区扎实的产业需求,丰富的多层次人才,未来将会有更多“从0到1”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走向世界。
大湾区大未来,大科研大发展。全球顶尖的“最强大脑”,齐聚大湾区,这一“智汇湾区”的盛景向全世界宣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