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在黑龙江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温泊拍摄的星空(合成照片)。 新华社发
宇宙中又多了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编号为236845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侯祥麟星”。4月4日,“侯祥麟星”命名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石油大厦举办,纪念侯祥麟院士杰出贡献和崇高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璀璨星河,有哪些星星以中国人名字命名呢?
侯祥麟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236845号
处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2007年9月11日被紫金山天文台发现。
两院院士侯祥麟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工科学家和我国石油石化领域的战略科学家,是我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和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获得者,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是侯祥麟院士诞辰111周年。
据悉,“80年前,父亲怀揣‘科技报国’初心,远渡重洋赴美学习,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60年前,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独立自主地开展炼油新工艺、新技术攻关。
40年前,作为党的十二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能源和化工领域科技进步建言献策。
20年前,以91岁高龄主持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在命名仪式上,侯祥麟院士女儿侯珉发表感言时说,“侯祥麟星”的命名,让父亲的名字随小行星一起留存宇宙,照耀激励我们前行。
王绶琯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3171号
王绶琯先生是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中国现代天体物理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于2021年1月28日21时3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王绶琯先生,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1936年13岁时考入马尾海军学校。始学航海,后转造船。1950年转天文,任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1953年回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院士),一生致力于中国天文学研究。1998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
王绶琯先生曾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的总体发展,为天文事业整整奋斗了70年,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领导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观测设备,取得了多项巡天观测科学成果;为突破天文学发展瓶颈,他提出实现超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思想,今天已成为国际上巡天观测的主要手段;他与科学同仁共同提议的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已建设成为我国光学天文主要创新平台。
金彰伟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编号546844
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2021年9月2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在最新公布的《小行星命名公告》中宣布,新增5颗中文命名的小行星,其中一颗永久编号为546844的小行星命名为“金彰伟星”。
公告中是这么介绍金彰伟的:出生于1968年,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文爱好者,星明天文台巡天组成员,他发现了多颗小行星、彗星、soho彗星。
十多年前,独来独往的金彰伟经一位好友介绍,加入了宁波天协,并与时任协会秘书长的庄启宁相识,一起参加了许多天文类的公益活动。
经过多年的全情投入,金彰伟成果斐然。他与台湾天文爱好者蔡元生等人共同发现编号257248号的小行星“周杰伦”星,独立发现2颗银河系新星,还曾发现15颗超新星、2颗小行星(永久编号)、300多颗NEAT小行星、3颗SOHO彗星。其中,他发现的NEAT小行星数量居世界第四位。
邹承鲁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325812号
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8年1月3日发现,发现时距离地球1.9亿公里。
邹承鲁先生是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923年生于山东青岛,2006年11月23日因癌症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邹承鲁先生为我国率先实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作出重要贡献,并阐明了胰岛素分正确折叠的分子机理,创立“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建立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学说,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构功能关系和酶作用机制等方面都作出开创性贡献。1965年9月17日,人工合成胰岛素宣告成功,这一项目与“两弹一星”一起,成为20世纪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邹承鲁先生是亲身参与这项著名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员。
作为科学界泰斗级人物,邹承鲁还勇敢地站出来抨击很多科学界不良现象,呼吁科学道德和责任心。人们称他是“一位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学术上的反腐先锋”。
耀眼小行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79694号 南仁东星
南仁东,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
小行星国际编号:212796号 郭永怀星
郭永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首任化学物理系主任,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和莫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
小行星国际编号:39860号 艾国祥星
艾国样,著名太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太阳物理等领域取得杰出成就,比如: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了太阳磁场望远镜、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
小行星国际编号:456677号 叶培建星
叶培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为推动我国卫星遥感、月球与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行星国际编号:7683号 吴文俊星
吴文俊,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上世纪70年代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影响巨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2001年获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小行星国际编号:31230号 屠呦呦星
屠呦呦,中国著名药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她发现了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人的生命。
小行星国际编号:207809号 吴祖泽星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是中国造血干细胞研究的莫基人和实验血液学的先驱,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小行星国际编号:17693号 王大珩星
王大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做出杰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小行星国际编号:210230号 林元培星
林元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创造出跨度最大的斜拉桥世界纪录,成为在中国建成最大跨度钢箱拱桥的第一人。
小行星国际编号:199953号 闵乃本星
闵乃本,著名物理学家、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于2006年凭借关于介电体超晶格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钱三强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25240号
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方成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185538号
方成,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设计和研制了我国第一座太阳塔,并在半经验式太阳大气模型、非热粒子光谱分析及耀斑动力学模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王选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4913号
王选,计算机科学家,汉字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因成功组织领导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研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淦昌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14558号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我国原子弹、氨弹研制过程中,指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茅以升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18550号
茅以升,著名科学家,我国现代桥梁科学莫甚人,20世纪30年代担纲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钱塘江大桥。
陈景润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7681号
陈景润,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称为“陈氏定理”。
钱学森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3763号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等的研制,享有“中国航天之父”的赞誉。
袁隆平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8117号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杨振宁星 小行星国际编号:3421号
杨振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知多D
如何命名一颗小行星
小行星是目前唯一可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命名的天体类型。所有小行星命名均需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审核、确认、批准,最后向国际社会公布,成为被命名小行星的正式名称。
第一步,发现一颗未知小行星,然后向国际小行星中心报告,当这颗小行星在一个冲日周期内有两晚以上数据时,会给予一个临时编号,相当于一个临时身份证。
第二步,确定小行星的准确轨道,这需要积累这颗小行星至少4次冲日周期的观测数据,只有在冲日次数足够多,数据也足够多,小行星轨道的不确定性等于0的时候,才能获得永久编号。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漫长时光。
第三步,当一颗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后,其发现权也便有了归属。根据2010年后新规则,发现权属于最早有两晚观测数据的冲日周期内,提供了第一个报告的观测者。
截至2020年,星明天文台上报了1500多颗小行星,十几年来取得永久编号的只有7颗,可见难度之高。
统筹/整合 易福红 杨存海 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社 央视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科技日报 宁波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