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英歌的原始舞蹈元素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5月07日        版次:GA11    作者:吴绚婷

  潮汕英歌舞表演者的两款脸谱及装扮图。 陈文兰 摄

  潮汕英歌舞表演者的两款脸谱及装扮图。 陈文兰 摄

  2023年2月,广东普宁街头的英歌舞表演队伍,奇特的脸谱也吸引着关注。 南都记者 段奇 摄

  吴绚婷

  汕头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汕头文化艺术学校音乐舞蹈教学部负责人

  潮汕英歌舞是潮汕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艺术,在潮汕的庆典活动、节庆活动、祭祀游神活动及民俗文化活动中常可看到其身影。英歌舞队员的脸谱既有扮成梁山好汉的,也有扮成鬼面、神面的。领舞、指挥这个重要角色是梁山好汉“时迁”,他并没化梁山好汉的脸谱,而是化着黑白相间的鬼面,持蛇在队伍中,前后左右穿梭跳跃指挥。人们常说,英歌舞能驱邪祛恶,迎祥接福。

  英歌舞身上的这些特征与众多民间表演艺术相比具有独特性,这些独特性来自潮汕古代的巫傩原始舞蹈。

  巫,同舞,指能以舞降神的人。象形文字“巫”字就是天地之间两个人相对翩翩起舞。古代巫觋祭祀活动通常以舞蹈为重要手段。傩,古代一种驱邪逐鬼的仪式,多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化舞蹈动作表演。傩舞是原始舞蹈之一。

  古代潮汕,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方式,百越杂居,形成独特的原始文化,其中巫傩文化发达。其发达程度可用一个例子说明:江西南丰县石邮傩舞被誉为“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石邮村被誉为“傩舞之乡”。石邮村“傩神庙”的石碑上,有清朝乾隆四十六年《新建傩神庙碑序》,还有清光绪十八年石邮村《吴氏重修族谱》卷首《石邮乡傩记》,两处记载:石邮村人吴朝宗于明永乐元年至八年任潮州府海阳县令,吴朝宗把潮州“傩神”请回石邮村,并“购嵊头山乐姓屋基,立庙礼焉”。由此可见,明永乐年间潮汕傩文化发达,石邮傩文化来源于潮汕。

  明嘉靖己未《广东通志初稿·风俗传》,明万历郭裴纂修《广东通志·潮俗》,清康熙五年刻本《潮州府志·风俗考》,均记载了潮汕巫祭傩礼活动。清顺治  《潮州府志·风俗考》在篇幅甚短的文字中就三次讲到“重巫觋鲜医药”,“秋冬多瘴疠,鲜服药专多巫觋”,“五日迎牲以傩,谓之禳灾”的潮俗。

  已故汕头大学隗芾教授曾专门著文,通过英歌舞的脸谱与傩面具的比较、研究,阐述了英歌舞来源于古代傩祭的观点。

  笔者认为,英歌舞是潮汕人民创造的本土文化。在古代,包括巫傩文化在内的有神文化契合潮汕民众的心理需求,是那个时代潮汕民众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潮汕人民在文化创造中吸取巫傩文化的营养,是合乎情理的;在创造英歌舞过程中吸收了巫傩原始舞蹈的营养并保存至今,是合乎英歌舞的面貌和内涵,也合乎文化发展逻辑的。

  古时候英歌舞常用于巫祭、傩礼等祭祀,英歌舞队员表演时发出凶、厉、怪的声音,是为了对妖魔鬼怪产生足够的震慑作用。部分英歌舞队员的脸谱化成鬼脸、神脸,是傩面具的遗存。领舞“时迁”是梁山好汉时迁和手执图腾标志、指挥祭祀队伍、施展巫术的巫觋的混合体,他手里拿的蛇是远古中华民族的图腾标志。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代代相传,英歌舞功能从祭祀、娱神逐步转变到目前娱人为主,但它身上仍然保存着巫傩原始舞蹈这些特征。英歌舞保存着一定巫、傩原始舞蹈元素,说明它的古老和宝贵,也说明它与古代潮汕民众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因而英歌舞及江西、云南、贵州的傩文化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像英歌舞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研究“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要追根溯源,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和根,不忘来时路。

  愿我们能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看到远古时代,看到给人施药治病、给人带来吉祥、带来希望、带来安慰的翩翩起舞的神女形象,看到古人的思索、希冀、挣扎,看到人性的光辉以及这种光辉在历史长河之中劈波斩浪的正能量。如果这样,我们就已经体味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领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找到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潮汕人民在文化创造中吸取巫傩文化的营养,是合乎情理的;在创造英歌舞过程中吸收了巫傩原始舞蹈的营养并保存至今,是合乎英歌舞的面貌和内涵,也合乎文化发展逻辑的。

  文/吴绚婷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