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林第一次听说广交会,还是在备考研究生背单词的时候。第133届广交会开幕,她作为参展商翻译,开始了自己的广交会之旅。更多的时候,她觉得广交会翻译的角色,更像是半个外贸员——多数时候还需要“主动出击”,带着中国结或者小点心,为自己的老板寻找潜在客户。“人是真的很多,但我所在的展位,签单率其实不算高。”疫情三年诸多不确定性,广交会的线下重启尤显意义之大。“我老板也在说,不论好与不好,不管客流量大还是不大,他们都还是一定会来。广交会是他们一定得出现的时刻。”以下是她的自述:
A 第一次听说广交会是考研背单词的时候
我不是广东人,第一次听到“广交会”这个词,还是在考研的时候背到了“Canton Fair”这个单词。我以前倒是做过不同类型的志愿者——2018年第14届FINA世界游泳锦标赛的翻译岗位、世界互联网大会做过Wifi万能钥匙的翻译工作,但接触广交会还是第一次。在广外的老师也常跟我们说,鼓励大家多多出去实践,我就决定去广交会试一下。后来通过一位学长,成功成为了广交会一家参展商的翻译。
我的客户是宁波一家做卷发棒直发器的厂商。因为目前是研究生阶段了,对这类翻译工作比较熟悉,所以除了一些产品术语外,需要提前准备的并不是很多。每天8点45分左右就要到了,晚上6点左右下班。
每天工作的日常,就是站在我们摊位的门口,如果遇到来附近逛的外商,说明他对这些产品有自己采购的意向,有兴趣来看我们产品的话,我就会主动上前跟他们搭话。
B 不管生意旺不旺 他们说一定要来
人是真的很多。第一二天人流大,之后稍微好一些了。我大概一天要接待二三十名采购商。吃饭真的是排不上队。我老板第一天去排了,结果一个多小时才回来,买了粥和饭。再后来的几天,他们就自己带吐司、泡面、自嗨锅之类的给我们吃了,因为太多人了。
从接触的外商来看,南美和东欧人很多,法国人也挺多的,还有就是东南亚人。交流的困难不大,除了一些西班牙人,口音是真的重得不得了,怎么转换都转不过来的样子。如果说最感兴趣的话题,当然还是价格。比如印度人,是客商中最会砍价的。
可能是因为大家太久不见,感觉需要时间熟悉。我老板他们基本上每年都来参加广交会,算是老广交人,但是也觉得人气更旺需要时间。
他们觉得,要恢复以前的联系的确需要耐心。我的老板也表示,不论面对什么新情况,不管客流量大还是不大,只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他们都还是一定会来。广交会会场,是他们一定会出现的地方,广交会时间,一定是他们愿意投入的时刻。
C 带着中国结向外商“主动出击”
其实在广交会做翻译,相当于是“半个外贸员”了,需要先把潜在客户引进来,初步谈一下产品的大概情况,如果对方真的感兴趣,深入到一些具体的细节,那就需要老板介入进来了。
除了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寻找潜在客户。因为老板们都知道,现场的签单概率还是太低了,在现场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去收集潜在客户的信息,换个名片,要一个联系方式之类的。我的老板不会说英语,所以需要“主动出击”的时候,他就会带我去逛一逛,可能会遇上以前合作过的老客户,或者在休息区寻找可能。
隔壁摊位的老板也会带我一起出去找商机,每次他都会准备一些小点心、小礼物。看有外商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礼物过去主动聊天,会送他们一个小小的中国结,告诉他们,这在中国代表着“好运”,一般对方都是不会拒绝的,这样就可以开始接下来的谈话啦。
有一次我主动出去跟外商交换名片,回来后我老板发现,对方是一个大客户,而且还是他们一直想合作、还在寻找机会的大客户。当时我老板也很开心,还给了我一些额外的奖励。
最近,我也在准备英语专业八级的考试。因为自己确确实实想做一名真正的同传翻译。在广交会的体验,让我觉得更像是一个会讲英语的外贸员。外贸不是我最想做的事,但这次的体验的确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外贸行业,而且切身感觉到,如果运气够好,外贸行业能带来的回报确确实实是很高的。
我老板也在说,不论好与不好,不管客流量大还是不大,他们都还是一定会来。广交会是他们一定得出现的时候。
广交会翻译的角色,更像是半个外贸员——多数时候还需要“主动出击”,带着中国结或者小点心,为自己的老板寻找潜在客户。 ——邓子林
07-10版
南都要闻出品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田霜月
统筹:陈实
执行统筹:方军 江英
采写:南都记者 李芷琪 董晓妍
摄影:南都记者 张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