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文保专家揭秘两千多年前秦兵马俑制作秘密,已用近50年时间拼接修复部分碎片

兵马俑制作采取“物勒工名”制 兵马俑彩绘使用绝美中国紫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4月09日        版次:GA07    作者:央视 新华社

  1. 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彩绘俑头。

  2. 兵马俑彩绘使用的中国紫全世界独有。

  3. 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将军俑。

  4. 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发掘现场。

  一号坑现场修复展示区。

  一号坑现场修复展示区。

  一号坑现场修复展示区。

  沉睡地下两千年,一朝亮相世人惊。近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原本全身彩绘的兵马俑,为何一出土就变得色彩全失?如何才能保留或者恢复兵马俑原本的颜色?两千年前,工匠们在制作兵马俑的时候,都用上了哪些独特的中国色?

  千人千面的兵马俑究竟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兵马俑军阵庞大,如何保证个个质量合格?深埋地下,部分陶俑为何会变成碎片?发掘出土后,文物工作者又是如何将它们重新拼接修复的?

  色彩之谜

  兵马俑中的绝美“中国色”:中国紫全世界独有

  生成中国紫要用到四种原料:石英、石绿、硫酸钡、助熔剂

  提到兵马俑,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片灰黑色陶俑。但考古表明,兵马俑原本可都是通体彩绘的,后因俑坑遭受焚毁坍塌,加上地下多种有害因素影响,以及出土时与空气发生反应等诸多原因,大多数陶俑表面的彩绘损失殆尽。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至今共清理出陶俑、陶马、兵器等一千多件组。其中就有一件带有彩绘的俑头,栩栩如生。

  兵马俑使用了哪些绝美“中国色”?专家介绍,兵马俑在建造时不仅是彩色的,而且还是浓烈鲜艳的撞色派,朱红、粉绿、紫蓝,配色相当大胆,可谓五彩斑斓。在对兵马俑彩绘的研究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极其罕见的绝美“中国色”,究竟是什么颜色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夏寅介绍,这种色包括中国紫,除了中国紫之外,发现还有蓝颜色的。其实中国紫是一系列反应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产物,第一步是先生成中国深蓝,第二步生成中国紫,最终产物是中国蓝。如果想得到这个中间产物,那么它的温度、原料的配比比例,是有非常严格要求的。

  生成中国紫都要用到哪些原料呢?一共四种原料:石英其实就是沙子,石绿是一种铜锈,还有硫酸钡和一种助熔剂,就是这种氧化铅或者碳酸铅,调和之后在1000℃左右的情况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中国紫,它只在中国生产并且使用,别的国家还没有发现这种物质。

  留住兵马俑原色有哪些关键步骤?

  如遇精美彩绘,文保人员会将陶俑残件连泥土整体提取,做清理加固和彩绘回贴

  那么,想要留住兵马俑本身的色彩,都有哪些关键步骤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兰德省介绍,去年6月份,考古现场发现一件彩绘保存比较好的俑头。考古人员赶快现场进行保湿,再进行论证、加固。“我们从边上用仪器看了以后,大部分彩绘在土块上。我们通过彩绘回贴技术一步一步地把它贴回去。在秦俑的彩绘保护当中,这两年的彩绘保护技术越来越成熟。”

  兰德省介绍说,彩绘回贴,就是把被挤压而脱落在原位土上的彩绘,再复原粘贴回去。

  对于眼睛,在保护时,选用了眼科上常用的聚乙二醇滴眼液,既有保湿作用,还能慢慢地浸润清理残留在眼角的细小微生物。

  专家介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彩绘文物保护上具有全国领先水平。从出土前实施应急保护开始,在兵马俑发掘现场,已有一整套的保护程序。比如保湿,文保人员现在用的是分子量在200的PEG水溶液,相当于化妆品里的保湿水,可以拽住水分子降低散失率。小块彩绘,用毛笔从边缘渗透;大片彩绘,可以采用喷雾的方式;彩绘边缘已经出现起翘,就要用药棉浸透水溶液进行包敷。

  发掘清理时,如果遇到更加精美的彩绘,文保人员也会将陶俑残件连泥土整体提取,直接带到实验室,同时做清理加固和彩绘回贴。

  何种文保新技术助兵马俑不再褪色?

  文保专家们逐渐摸索出一套将兵马俑原有彩绘加固再回贴的技术

  借鉴现代手术中使用的免拆缝合技术,文保专家们在长年累月对兵马俑的修复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将兵马俑原有彩绘加固再回贴的技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将如何留住兵马俑的彩绘真面目呢?

  兰德省介绍,回贴跟发掘修复现场回贴的技术不一样,“我们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就是给它底下加了个丝网。这个丝网,目的就是把泥上的彩绘托住,让这个彩绘反粘到丝网上,然后我把丝网按照胳膊的形状加固完了以后,再清理上边的泥土附着物,清理之后再把这一个保存完整的彩绘层,回贴到原始的胳膊上。”

  用丝网固定的彩绘,回贴粘接后,还需每天进行保湿加固,直到彩绘状态趋于稳定。

  2009年秦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启动时,兰德省也开始担任修复负责人,十几年来,兰德省带领修复团队,逐渐探索出彩绘加固回贴新方法,给兵马俑留住彩绘这项最难的课题,现在正在稳步克服,千人千面的秦俑军阵有望再难褪色。

  制作之谜

  制作兵马俑一共分几步?

  有粘接痕迹,先做大形,再雕刻细部铠甲,装胳膊

  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进一步摸清楚了陶俑的制作流程。这支庞大的地下军队,每一个士兵,究竟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申茂盛介绍,在发掘的过程中注意到,很多俑的胳膊都断了。有古人粘接的痕迹。为什么这么做?先做出大形,再雕刻细部的铠甲,铠甲雕刻好之后装胳膊。

  从1974年发现至今,经过近50年的发掘、修复、研究,秦俑考古专家已明确,浩浩荡荡军阵中的兵俑,采用泥条盘筑法先塑形,借助模塑结合的工艺,完成兵俑制作。

  而兵俑的头和双手单独做,精雕细琢后,再把双手插接进袖口、把头插接入领口。由于头部同样是先做大形,再对五官进行细致雕刻,因此呈现千人千面。从身躯到面部表情,细节到位,让秦俑充满个性与灵气,成为我国古代写实主义的艺术典范。

  结合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的种种现象,现在考古专家认为,陶俑的双臂也是单独制作,等陶俑躯干二次覆细泥,包括铠甲在内的细部雕饰完成后,再将双臂粘接上去,秦俑的制作程序进一步得到明确。

  何为“物勒工名”制?

  生产的器物刻上负责人或工匠的名字,专人专责,质检不达标要受相应责罚

  秦兵俑千人千面,带给世人无穷的震撼,这与陶俑制作中遵循的“物勒工名”制度密不可分。究竟什么是“物勒工名”制?数量庞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又是如何确保件件质量合格的呢?

  面对遗存下来的秦兵俑,在文物本体上发现制作者的名字,借助这种“名垂青史”的方式,现代人得以由物见人洞察历史,这得益于“物勒工名”制度。《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就是说在生产的器物上,必须刻上负责人或工匠的名字,专人专责,考察做工质量,质检不达标要受相应责罚。

  据介绍,早在1978年一号坑发掘时,就清理出20多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兵器,这件青铜戈,正面刻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义、工窎”,考古专家研究认为,其含义是秦王嬴政三年,由丞相吕不韦最高督造。窎,就是制作这件兵器的工匠名字。“物勒工名”的器物,也成为考古专家判断兵马俑属于秦始皇时期的重要依据。

  申茂盛介绍,我们在发掘当中发现有些兵马俑,在秦代时候就有修补痕迹,比如说腿断了,就涂上一点泥,然后拿麻布一缠,外面再上上色,你就看不出来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虽然是“物勒工名”制度,但实际上你要考虑到它的用途,所以这个“物勒工名”它有灵活性的一面,不是那么死板,但是对兵器那就要求非常严格。

  在申茂盛看来,不用过多地辨别工匠姓名,不同工匠制作的兵俑,在工艺上也存在差异。

  专家介绍,规模庞大的秦始皇陵区,修建时间长达39年,动用人力70余万,最终给后世留下一份“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学储备”。由物及人,秦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也打开了探究2200多年前工匠世界的一扇新窗口。

  兵马俑经历何种劫难破碎成片?

  一号坑几乎全部遭遇火烧,二号坑遭遇部分焚毁,一号坑和三号坑遭到大规模劫掠

  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秦俑一号坑历经三次考古发掘,所出土的陶俑几乎都为残件,经文物专家妙手修复,才复原成两千年前的样貌,迎接世人观瞻。深埋地下的兵马俑究竟经历了何种劫难,才会变成残件呢?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超过6000件。

  现有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显示,建成不久后,一号坑几乎全部遭遇火烧,二号坑也遭遇过部分焚毁。一号坑和三号坑还遭到大规模劫掠,兵马俑手持的兵器大多被掠走,许多秦俑也在当时就被打破,再加上自然腐朽、塌陷与洪水浸泡,最终导致兵马俑破碎四散。

  本次发掘,考古人员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门道有挖开过的痕迹,推测最有可能是参与俑坑修建的人所为。

  残破兵马俑如何拼接修复?

  由于部件残缺,许多陶俑拼接了一两年只能暂时停止,找齐缺件甚至要等三四年。遇到带有彩绘的,首先要设法保住

  历史上究竟是谁对兵马俑进行了焚毁劫掠,考古学界虽仍无最终定论,但由此导致的陶俑破损,却是花费了文保专家近50年的时间,才将部分拼接修复完成,并按原来位置放回俑坑,使世人得见恢宏的秦军阵列。那么,专家是如何对残破兵俑进行拼接修复的呢?

  拼接修复残破兵俑首先要按照人体部位将兵俑碎片有序摆放,之后进行“试拼”,如果发现缺少部件,通常要暂停下来返回发掘现场反复寻找。陶俑残片的大小、形状、厚度、颜色、残断面等,都是他们拼接时的指路标,而正式拼接,从踏板开始,由下往上进行。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兰德省介绍,修复残破兵俑不但要有技术,还要有一定的体力。因为秦俑的重量基本上在120~200多公斤,所以承重的部位全在一个踏板上面,就在脚踝这一块受力最大,最容易断裂,出土时,秦俑残缺最多的也是脚踝处。

  兰德省介绍,在他26年的陶俑修复生涯中,许多陶俑拼接了一两年,由于部件残缺,只能暂时停止,找齐缺件甚至要等上三四年。三四名修复师协作,如果幸运,拼好一件秦俑,平均耗时1-3个月。遇到带有彩绘的,首先要设法保住,之后再继续进行粘接复原,这样一来,耗时会更加漫长。

  据介绍,秦始皇陵博物院文保部有几十人,同时在处理院外文物,秦俑二号坑、百戏俑坑、陵西大墓出土的文物,以及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兵马俑,他们的任务是每年修复兵马俑十几件。作为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修复负责人,兰德省带领团队,已成功修复此次发掘中出土的兵马俑130余件。

  整合:易福红 杨存海 文/图来源:央视 新华社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