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离开的人,铭记是最好的纪念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4月06日        版次:GA02    作者:可乐

  街谈

  为自己撰写遗嘱、墓志铭,参观殡仪馆,探究不同死亡形态与生死两安问题……在广州大学名为《生死学》的选修课上,每一名学生都会经历此类课题。这是国内高校较早开设的“生死课”,授课老师胡宜安讲授了23年。据其介绍,每个学期都会给学生安排一项特殊的作业——给自己写一份遗嘱。学生的反应很特别,有的学生一边写一边就哭了出来,“我真的会有这一天,那活着的时候该怎么办?”“如果我就这么走了,爸爸妈妈怎么办?”“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胡宜安认为,这些感悟都将激发学生去进一步思考生的意义与方向。

  死亡教育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有的议题很具体,比如殡葬管理、临终关怀等;有的则比较抽象,比如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做好相应的情绪管理。在对待死这件事上,人类所做的工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观念和思想,正是人独特性的突出表现。如何生存,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等等,无数文人墨客为此写了大量文章。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妙,在对死亡反复不断探讨之后,往往能以比较轻松的心态看待这件事。

  针对“死亡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死亡学上来说,“死”是安静了、静止了,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而“亡”是彻底被忘记。

  过去大家讨论人价值的时候,常常会提到那些伟大人物,尤其是那些在世时生活清贫、默默无闻,而去世后价值被发现的天才,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谈论。人们一方面会谈论他们的贡献,感叹上天的不公,另外也在诠释生命的价值,谱写一段关于生命的哲思——如果一个人被无数人铭记,那么他就没有真的离我们而去,而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今天的人对话。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并不恐惧死亡,就是因为对生命有着这种超脱的理解。

  普通人不会享受名人那样的待遇,但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都有属于他的牵绊与牵挂,离开这个世界后,能否被生人所铭记,同样至关重要。父母逝去,儿女常常回忆一起生活的场景。老人的一颦一笑,或者某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后人提起。朋友离世,作为知己难以释怀,初次相识的画面,某一次刻骨铭心的对话,一个拥抱或者一个眼神,等等。记忆总是很具体,而情感却难免有些沉重。一个人无论在世时生活如何,离世后如果在很长时间被人铭记,是值得庆幸的。

  对于周围那些逝去的人,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纪念方式,不舍扔掉的旧物件,不愿删去的老照片。各种独特的纪念方式对于死去的人有何意义?有人会说当然没什么意义,如果有意义,那也只是活着的人一厢情愿想出来的。这个回答没错,但失之肤浅。毕竟,人类是观念的动物,所以,探讨死亡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会打动无数人,对于死亡,这部电影给出的答案是,“当活人的世界里再没有人记得你时,这就是终极死亡”,与路桂军的答案可谓如出一辙。当电影中的孩子在老人跟前唱着那首《Remember Me》,并极力唤醒老人的记忆时,无数观众触目伤怀,电影呈现的不正是很多人内心的“死亡价值观”?

  “亡”是彻底被忘记,而铭记,就是最好的纪念。 □可乐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