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诈称患癌”上热搜,演绎类炒作套路为何经久不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4月02日        版次:GA02    作者:李建国

  街谈

  3月30日,话题“为什么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冲上热搜第一。视频中男博主介绍了自己确诊癌症的前因后果,他说除了两位好友连爸妈都不知道他得病,很多网友被代入该博主的故事中。但万万没想到,整个视频播放到最后两秒钟时,画面下方出现字幕“本期视频内容纯属虚构”。此事随即引发质疑,有网友发现该博主之前就“消费”过抑郁症,微博站方随即对该账号作出禁言处罚。

  这种演绎类视频近年颇为流行,之所以能吸引流量,因其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心理,比如长期存在的社会焦虑情绪,又或是基于本能的爱心。一些自媒体洞察用户需求,知道哪些题材能触发情绪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故事,戳到人们痛点,常能制造爆款。

  演绎故事,可以说是社交媒体时代绵延不绝的一种现象。

  微博刚兴起的时候,就经常出现一些演绎类事件,比较典型的是2011年的“跪爬募捐”:一位母亲为筹集医疗费用、怀抱眼癌宝宝在广州闹市跪爬千米,引来众人唏嘘和关爱,虽筹得巨额手术费用,但最终却被揭出是网络公司的炒作。这个炒作思路与如今的一些套路如出一辙,但至少那个孩子患病是真实的,争议的焦点在于用这种策划出来的戏剧性场面来刺激人们的爱心是否合适。

  如今,各种演绎类视频基本还是沿袭类似思路来讲故事,不过题材大大拓展,很多有着“群众基础”的社会热点,基本都被演绎了一遍。

  比较典型的是婚恋题材以及由此衍生的天价彩礼现象。前些年出现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帖文,讲述的是上海女孩春节前去“男朋友”家乡江西过年,被第一顿饭“吓一跳”而逃离江西的故事。而在天价彩礼事件,同样是采取类似套路,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江西女孩和上海“土著”——男方被女孩一家索要“1888万彩礼”,还提出各种无理要求,最终因未谈拢导致分手。

  很多人之所以相信这样的故事,是因为它符合人们潜意识的某种想象。在社交网络中,江西被描述为普遍存在高彩礼现象,自媒体在创作时把江西作为故事背景,显然是看到了网络上的这种认知,掌握了“流量密码”。故事中的男女不可避免地会被讨论甚至受到舆论批判,正是这种观点的对峙,围观者的共情或反感,使得事件得以爆炒。

  类似演绎视频在慈善领域也出现过,比如近两年在凉山做假慈善的短视频主播越来越多,有的主播在凉山炮制伪慈善直播事件,有的主播在大凉山做假慈善进行诈捐,有的主播则在大凉山一边做秀一边拍短视频以发动粉丝刷礼物。

  题材会发生变化,但套路永远有用。在这次男博主虚构自己患癌的视频中,作者把虚构故事的提示放在视频末尾,显然他也知道,如果一开始受众就知道视频是虚构的,话题就没有那么高的传播价值,所以说这些自媒体本质上拿捏的是人性。社交平台对演绎类视频提出各种规范,但效果似乎并不好,或许也只能事后加大惩罚力度,才能真的让某些自媒体多一点自觉,不把编的故事当做真实的生活来贩卖。 □李建国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